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华工象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2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象棋简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9 10:2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盛京棋牌欢迎喜爱象棋的玩家前来切磋交流每周四至周日晚上7点开始活动 QQ群:113502855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走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 ,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象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象棋与我国一些周边国家的民族象棋以及现在流行全世界的国际象棋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认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象棋必然有一个共同的起源、一个最早的源头,但是,尽管世界上已有不少史学家、考古学家一直在进行研究,象棋的最早源头目前仍有争议。关于象棋的起源,以往有印度、中国、古波斯、阿拉伯诸说,近来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中国这两种说法,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上,关于象棋的起源,说是印度或中国,但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关于印度起源说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他的主要论点是中国没有象,而印度是产象国。他说当“四方棋”经由波斯传入阿拉伯的同时,另一路由波斯传入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象棋。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天文、相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内涵的一种游戏”。接着陆续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国际象棋在苏联》上发表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1998年,美国华裔学者李祥甫教授在收集和研究了181种古今中外棋史资料和文献后写成《象棋家谱》一书出版,力证象棋源于中国,在世界棋坛上引起巨大反响。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楚辞·招魂》中有“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根据其他文献,可以断定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已经有了“六博”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哉,”(《论语》)。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汉代以后至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曾经出现了有车的原始象棋,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庾信写《象戏经赋》,北周武帝在宫廷中给百官讲解《象经》。隋唐时期,史籍上有武则天梦中下象棋的记叙和唐相牛僧孺《玄怪录》(公元762年)中关于岑顺梦见宝应象棋的故事,还有牛僧孺给象棋加石炮的文献记载。结合现存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艺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当时原始象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北宋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原始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双方各16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中活动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据史料记载,六博棋于公元3-4世纪前传入印度。这从印度佛经《大般涅盘经》中可以得到引证。由中竺昙无谶(Dharmaraksa,385-433AD)译的《大般涅盘经》(Mahaparinirvana),中的博戏戒有:“樗蒲、围棋、波罗塞戏、狮子象斗、弹棋六博、拍毯掷石、投壶率道、八道行城,一切戏笑,悉不观作。”列出的多种博戏中,有围棋、弹棋、六博等,都是古代中国传统的棋戏。但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古代印度流传较广的这部佛经中,在列出围棋、六博等棋戏的同时,却只字未提印度自己的“四方棋”。可见“四方棋”产生的年代远在围棋、六博之后。所以有理由推断,印度的四方棋曾经受到六博的影响。后来,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这才在印度有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后,“沙特兰兹”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末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2001年在三峡施工中, 在万州老棺丘墓群墓地,发现汉魏年代的一枚陶制象棋子“车”,这对研究中国象棋的起源与流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把最早出现平面的中国象棋子的年代推前了700多年,那就是说在公元3世纪前就有平面象棋子。那时候,四方棋还没有诞生。它有力地驳斥了印度起源说关于象棋是由印度棋即四方棋演变的论点。人们探讨象棋的起源,是以传说、文献、考古、逻辑为依据,来探索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并作出各种各样的推断和结论。但文献和考古毕竟是最过硬的依据。汉魏陶制象棋子“车”的发现是象棋起源于中国的铁证。

关于现行象棋的定型时间,在新千年之前象棋史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确定在北宋晚期。那么,也就是说,象棋从“源头”(尚属假定)——六博,演变、定型的过程应该超过了一千年。但是,2002年3月26日新华网发布的一条“三峡重庆库区评出2001年十项重要考古发现”中却披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云南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对重庆市万州区三峡地区老棺丘墓群一东汉合葬墓进行挖掘时,在墓道中发现了一枚陶制象棋棋子,上面用阴文刻有“俥”字样。专家认为这枚棋子最迟不晚于三国时期,此前有关象棋的实物发现都是唐宋遗物,这次发现对研究象棋的起源与流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对于这枚棋子,笔者还是不能不心存疑惑,因为假如汉魏时期的象棋兵种似乎已同现制相当接近,那么为什么我们无法从各种文字史料中发现其蛛丝马迹呢?考古发现与文字记载既然不能达到互相印证,而且尚未发现包括棋盘在内的完整棋具实物,那么这枚棋子我们目前还只能谨慎地视为“孤证”,绝不可武断地下结论。
略微晚于三国的南北朝时期,六博被象戏取代。后起的象戏取代曾盛行一时的六博,是因为得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提倡。据《北史》记载,天和四年(公元569年)“五月己丑,帝(即周武帝)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说”。据说,周武帝的这部《象经》,既是一部棋书,也是一部兵书。但不管怎么说,也证明这位皇帝对象戏的重视。可惜,《象经》今已失传,但几乎与此书同时写成的王褒《象经序》和庾信《象经赋》却流传下来,从中还可推测出象戏的棋盘、棋子的大致情况。象戏的棋盘呈正方形,由纵横各八道方格组成,分成内外两层。棋子有金、木、水、火、土,合称马;日、月、星,合称龙。马居外层,龙居内层。这种棋盘与国际象棋相仿,而棋子因“身份”贵贱不同分居内外又与象棋相似。由此也可见象戏与象棋之间的渊源关系。
唐代中期,象戏进一步向现制象棋靠拢,牛僧孺所著《玄怪录》一书中,有一篇《岑顺》,说汝南人岑顺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一天晚上,梦见金象国与天那国两军交战,请岑顺观战。金象国的军师向其国王汇报作战计划:“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岑顺梦醒后,其家人在屋内发掘出一座古墓,“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以金铜成形”,这才知道梦中那位军师所言,“乃象戏行马之势也”。
从这则故事可以知道,宝应年间的象戏已有将、车、马、卒等兵种,而且车、马、卒的步法与现在已没什么两样,而将可以满盘行走又类似今天国际象棋中的王。这种象戏被称为“宝应象棋”,至今日本还将它作为象棋的代称。
牛僧孺对象棋的贡献还不止于留下了这么一段重要的棋史资料,相传他还给象棋的兵种增加了一个新成员——炮,使象棋的变化更为丰富。
在北宋初年的织锦上,保留了一个“八八象棋盘”——即六十四格黑白相间的棋盘(与国际象棋的棋盘完全一样)。这说明在晚唐、五代时期,象棋的地位至少在某些地区已超越了围棋,可以作为“棋”的代表与中华四大艺术的另三位成员琴、书、画并驾齐驱了。
从这只棋盘,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当时的象棋是在格子里活动的。而从其他的史料又可知悉当时的棋子是立体象形的。那么象棋子从何时由“立体”变成“平面”,从“格”上运行转变为“点”上运行(换言之,就是棋盘从六十四格变成今天的形制)呢?目前尚无史料可供查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变革应该是在北宋时期完成的。当这一变革完成并得到社会的承认,现制象棋便告定型了。
唐末至北宋是象棋的重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几种不同形制的象棋并存,除了八八象棋外,还有司马光发明的“七国象戏”,晁补之发明的“广象戏”和民间流行的“大象戏”、“小象戏”。
最终“小象戏”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得到广大棋艺爱好者的认可,这种“小象戏”便是今天妇孺皆知的象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4-6-7 03:02: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粤公网安备 44040302000128号|华工象棋网 ( 粤ICP 备4404034007231   我要啦免费统计

GMT+8, 2024-11-29 23: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