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胜”与“巧和”-----
在说明什么是“巧胜”和“巧和”之前,再重申一次什么是“必胜”,什么是“正和”。
[/DhtmlXQ] 如果你认为上面的形式出现几率很小,干涉对方摆子,不让对方的马双相摆成如上形式,那你就太主观、太不讲理了。自从有象棋以来,哪怕上图的局面在实战中从未出现过,但它确实客观存在的,有了它,“马双相正和单车”的说法就是真理,“单车必胜马双相”的说法就是谬论。 如果你说马双相守和单车的局面只有上图这一例,而单车取胜马双相却有很多例,并以此来说明“单车对马双相”是必胜,上面图示局面是“巧和”。那么我要问一下,进攻方可以取胜的局面和防守方可以守和的局面,它们的比率是多少时,才是“必胜”局?比率是多大时,才算是“正和”局? 如果你举出无数个单车取胜马双相的例子,以此来说明“单车对马双相”是必胜,上面图示的局面只是“巧和”,那么我也可以举出无数个单车取胜士象全例子,以此来说明“单车必胜士象全”。
[/DhtmlXQ] 因为存在这样一个局面,所以命题为“单车对马双相”的残局就是正和残局,即:马双相正和单车。也就是说:如果摆正了,走正了,就和了。 我为什么用“正和”,而没有用“必和”? 就拿命题为“单车对士象全“的残局来说吧,我敢说“士象全正和单车”,但我不敢说“士象全必和单车”。如果我用了“必”字,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向我宣战,既然是我用了“必”字,当然要由挑战者布子,我肯定是自讨没趣,就如同把“马双相正和单车”说成“单车必胜马双相”一样。 我也不敢说“单缺象必和单卒”,我只敢说“士象全必和单卒”。
理论指导实践。探讨和掌握一些残局理论,知道其是“必胜”还是“正和”,在实战中,可以引导局面向我们熟知的残局方向发展。 有棋友说: “下棋走到残局,如果你是单车,对方是马双象,这时你会不会说:我们先把棋子按“甸冰原则”摆好再继续下?” “反之,如果对方是单车,你是马双象,对方会不会同意摆摆再走?” -----这样的说辞,让我很是惊讶和失望。
“必胜”和“正和”这一理论,如同科学理论一样,是严谨的,不允许有一点漏洞。 有人认为“例胜”就是“必胜”,“例和”就是“正和”。也有人认为“例胜”是在必胜的命题的残局中,举出了一个取胜的例子。“例和”是在正和命题的残局中,举出了一个正和的例子。不论怎样理解,它们的前提都是“必胜”或“正和”。
----其实“必胜”和“正和”,是再也简单不过的概念了。
言归正传,下面该说“巧胜”与“巧和”了。
巧胜:本来是一个正和的命题残局,但是在按命题布子时,没有遵循布子原则,使被攻击方没有摆出正和的局面,结果导致被攻击方输棋。这样,攻击方就是“巧胜”了。 巧和:本来是一个必胜的命题残局,但是在按命题布子时,没有遵循布子原则,使得攻击方的子力受到制约,结果导致攻击方无法取胜,成为和棋。这样,被攻击方就是“巧和”了
攻击方可以巧胜,当然被攻击方也可以巧胜。
[/DhtmlXQ]
[/DhtmlXQ]
对某个无条件的命题残局,若按布子原则布子,结果只能有一个,要么正和,要么必胜,绝没有巧胜和巧和。 对某个有条件的命题残局,如果注明了条件,按布子原则布子,结果只能有一个,要么正和,要么必胜,绝没有巧胜和巧和。,
有了正和命题残局,才衍生出“巧胜”这个概念。 有了必胜命题残局,才衍生出“巧和”这个概念。 “巧胜”和“巧和”是由于某一方子力位置欠佳所导致的结果,不能理解成是因某一方走了劣着而造成的。
(在1楼和本楼都出现了“有条件命题残局”和“无条件命题残局”,后续说明之)
------------未完待续,欢迎随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