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象棋论坛

标题: 漫谈泰州象棋界的活动——现代泰州象棋发展简史 [打印本页]

作者: 667    时间: 2007-10-16 19:44
标题: 漫谈泰州象棋界的活动——现代泰州象棋发展简史
 众所周知,象棋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具有深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且能陶冶情操,锻炼思维能力,也是一种高尚的消闲娱乐活动。无论男女老幼,随时随地地都可以摆下“战场”杀上一盘,因此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千百年来象棋活动在民间流传很广,由于它变化繁复深奥,因而易学难精,要想成为高手很是不易。但在每一时期,都有名手出现,而且随着棋手们的不断钻研,棋艺水平也不断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棋类活动从1956年首次举行全国大赛后被提升为政府活动,随后正式被列为国家体育项目。棋类有了政府(各级体委)的领导和支持,各地赛事频繁开展,我们泰州地区不仅象棋(也包括围棋)活动空前活跃,而且先后培养出了一批高手,其中最突出的当数特级象棋大师徐天红和“最年轻的大师”谢靖,他们现在都已成为职业棋手,活跃在国家和世界的象棋舞台上。
      解放前,象棋只在民间流传,也无重大的比赛活动,但有少数靠摆棋摊主要是以江湖残局为生的人,如在泰州大林桥西口有一个名叫朱梅先的老人,就以摆棋摊为业,也同人下满盘棋。我小学时代就学会下象棋,经常去那里观看人家对局,记得有一次一个外地人与他对弈,他把人家棋子都围困在一隅,其中明明有一个马在他的车口里,但他就是没有马上吃,当时我们很奇怪,后来才知道“死子不急吃”的道理。
      解放初期(约1949年初到51年间)由于社会尚未十分安定,人们忙于生活,棋类活动处于“萧条”状态,但爱好下棋的大有人在。1952年镇江棋人杨剑虹到泰州混生活,住于朱梅先家,其生活费用由鲍元顺和沈树三两位棋友支持,鲍是泰州人民法院书记员,而沈则是森林木行的老板,当时杨剑虹的棋艺水平,明显高于泰州本地棋手,杨带来的各种象棋棋谱,也大开了泰州人的眼界,当时泰州人对象棋谱只听说过《桔中秘》和《梅花谱》,但真正看见过这两本书的人极少。杨带来的《象戏勾玄》、《炮马争雄》、《布局津梁》等书(手抄本)我辈更是闻所未闻。得到这些书的鲍元顺,其棋艺水平立见上升,短时间内周边县市便鲜有对手。
      杨剑虹离泰州后,朱梅先的棋摊也不再见到,但这时在人民路东支路月城关帝庙后门口,出现了一处棋摊,专以全局棋与棋客对弈,此人名董沛深,在当时来说应属泰州高手,他尤其擅长车兵残局,一盘“七星聚会”排局,数年无人能破。当时泰州高手如鲍元顺、沈树三、张丙忠(《梅花谱》的收藏者,57年泰州市赛第五名)等人来时,董也偶尔陪他们对弈,一时难分仲伯,其时鲍年方二十五、六,董已是花甲之年了。后因年事渐高便不再与人对弈。60年代初期董病逝后,棋摊虽仍存在,因其后人不太精于象棋而逐渐变成供人们自行下棋的棋室。但董老的名声在周边县市凡棋人皆闻其名,且很多人如陈寿年、徐惠乐、顾荫民等均曾得其教益,董老对他们这些少年下指导棋也不收取费用,可见董老的“棋德”。
      值得一提的是泰州的第一次象棋表演赛,现在人看象棋比赛已不是稀罕事,而在56年却是历史上未见。这年夏天城门口棋摊董老在自家门口摆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象棋车轮战表演。是日傍晚,董老将营业的棋盘板子(画有5个棋盘的长木板),搁放在棋室门口的人行道上,电灯也拉了出来,并且换上100支光的大灯泡,口里招呼日常常来下棋的棋客:“今天晚上象棋表演,由鲍元顺先生一人对五人车轮战比赛”。一时间门口聚集了数十人围观,上场的记得有一美酱园的朱瑞清,水果店的戚广银,粮店的俞培元和两个孩童——陈寿年、徐惠乐。结果仅朱下了一盘和棋,其他人均败,可见当时鲍的水平之高。这次活动成为民间组织的泰州历史上的第一次象棋表演赛。 
      50年代后期,由于棋类竞赛被列为国家体育项目,归体委领导,因此当时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市级比赛。1957年第一次市赛冠军为鲍元顺,亚军高洪;58年冠军为徐惠乐(此时徐仅17岁,是迄今为止泰州棋史上最年轻的冠军;1992年又再获市赛冠军,成为泰州棋史上最年老的冠军)亚军为张宝华;1959年市赛冠军为诸祖仁,亚军唐罗林;59年泰州县象棋锦标赛冠军为王成一,亚军徐惠乐;1960年市体委和总工会曾联合举行过十县三市(泰州、南通、扬州)象棋邀请赛,裁判长为夏宏庆,张宝华荣获第一名。赛后夏与南通选手在文化宫挂大盘作表演赛,结果夏胜。于此可见当时的泰州象棋水平相对较高。
      从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对泰州象棋事业的发展(也包括围棋),起过突出作用的,除了市体委的领导外,当数康士龙、荣绍德及诸祖仁三人。当时康为市计委主任,荣为市物资局局长,诸则任市图书馆馆长。他们不仅本人喜爱象棋(荣和诸还是围棋好手),具有较高的水平,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影响力。他们的贡献从下面几方面可以说明: 
      1. 爱惜人才,提携后进,培养青少年棋手。64年在康、荣等人协助下,将已“插队”农村的顾荫民调回泰州,顾只下去八个月即迁回城上,并把他安排在体委工作(在体委下属的“棋类俱乐部”当管理员),这在当时是极不容易的事,随后又把徐惠乐从外地召回泰州,他们两人都是象棋高手。73年在康、荣等人提议下,通过当时的“革委会”及市体委以优秀运动员名义,将已插队农村的年志怀(象棋)及翁和(围棋)调回泰州。年回来后不负众人期望,于当年10月份的扬州地区象棋赛上获得了冠军,而且74年在“文革”后棋类活动正式恢复的第一次省赛上(江苏省第八届运动会),在有众多原省棋队专业棋手和当时新成立的江苏省棋队新选手参加的情况下获得了第六名。
      年志怀是当时比顾荫民、徐惠乐年龄更小的青年棋手,正处于棋力最佳时期,七十年代由年、顾和扬州的樊文光(扬州地区73年亚军)三人组成的扬州地区棋队,一时间傲视苏北,抗衡苏南,是连沪宁线上的苏、锡、常、镇、宁各强队也不敢小觑的对手,几年间相互往来访问交流,互有胜负,总的成绩不相上下。年志怀七十年代末与胡荣华曾有过一次对局,是在市文化宫电影场作大盘表演,观者上千人,中局阶段年走出一着弃车,胡考虑了近20分钟竞未敢吃,这给泰州棋迷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局后被省队言穆江收入《胡荣华东南转战录》一书中,是我市除徐天红、谢靖专业棋手外,业余棋手中迄今唯一被收入棋书中的一局对局。 
      74年徐天红正式拜顾荫民为师学习象棋,在康、诸等人关怀下,75年即获扬州地区少年象棋赛第一名,77年获全国少年赛亚军,78年正式加入省专业棋队,走上了职业棋手的道路。84年获全国个人赛第8名,进入了象棋大师行列,89年又更上一层楼,荣获了全国赛冠军,晋升为国家特级大师。
      在这一段时期内,不仅出了徐天红这样的顶尖高手,而且青少年好手也不断涌现。除了较老一辈棋手如陈寿年、顾荫民、徐惠乐、王峰等人外,还有刘承爵(可惜英年早逝)、王梅生、黄炜葵、鲁强、乔瑞林、朱宜根、许石华等一流棋手。 
      94年后以黄炜葵为主加上顾荫民、徐惠乐等人的指导培养出了象棋大师谢靖(谢的启蒙老师是夏金林,后移交给黄等人指导,以进一步提高棋艺水平)。由于谢靖在97、98、99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少儿象棋赛冠军,因此在2001年被“十连冠”胡荣华看中,收为“关门弟子”,进入上海专业棋队。在进队三个月后即8月份参加的全国赛上又获得了16岁组的少儿赛冠军。谢时年仅12岁,比赛结束后被授予“象棋大师”称号,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师。
      除徐天红、谢靖已成为省级专业棋手外,由于泰州高手众多,没有一人能长年称霸棋坛,不像泰县孙跃祖、江都李保富、兴化颜爱民等人能在当地独领风骚一、二十年而被戏称为“棋霸”。这说明泰州人才辈出,这与棋界有强有力的领导人是分不开的。而康士龙为这一时期的棋协主席,荣、诸二人也是其中的负责人,由于他们重视人才培养,加之老一代棋手对后一辈的辛勤培育带领,才有普遍开花的现象。 
      2. 自63年成立棋类协会(康士龙为主席)后,便在北城门附近(文化宫对门)设立了“棋类俱乐部”,让棋友们免费下棋。当时由顾荫民当管理员,内有小房间供水平较高的棋手研究和比赛之用。大厅内可挂大棋盘。从小室内用话筒报出着法,在大棋盘上摆出,供人们观赏学习。直至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俱乐部被认为是“封、资、修”产物而被迫关闭。 
      3. 在市体委领导下以棋协为主开展了每年一度的市级象棋赛,从而涌现出很多高手(如以上所述)。其中如徐惠乐、黄炜葵等人曾多次获得市冠军,黄还获得了特级棋士称号。徐惠乐更是宝刀不老,去年在泰州大市及省老年象棋赛上先后获得冠军。除规定一年一度的市赛外还经常邀请外县市棋手来泰作友谊比赛,特别是70年代县市之间的邀请赛非常活跃,凡重大节日都有棋类活动。1967年春节,江都县体委、总工会邀请泰州象棋队和乒乓球队于正月初二至初四赴江都作友谊比赛。泰州棋队由顾荫民、年志怀等三人和乒乓球队一起,初二从西站乘车去江都。比赛结束,不料天降暴雪,交通全部中断。无奈之下,一行人只得步行离开江都(因当时尚无“长假”,有人要赶回上班)。当晚走到宜陵,实在走不动了,在宜陵一家小旅馆住了一宿,次日一早,又踏雪上路。众人皆走得东倒西歪,狼狈之极,直到下午3、4点钟才回到泰州。县市之间为了比赛步行走70多里路程的,这在全国象棋史上恐怕都少见。
      其实那时的邀请赛,棋手的来去差旅费由受邀方体委报销,邀请方负责宿食招待,其费用也是当地体委负担。虽然并无奖品奖金,但却搞得非常热闹红火。这是由于象棋本身的魅力使然,并没有人为金钱而下棋。此外我们还常邀请外地高手(如江苏省队戴荣光、季本涵、孙夕冲、徐天红、上海队胡荣华、朱永康、朱剑秋等)来我市作指导表演。特别是旷代棋王胡荣华曾多次来过泰州(最早是63年,最近一次是2003年9月)这说明以康为首的棋协对开展象棋活动的重视。 
      4.平时经常于假日在文化宫举行友谊赛或擂台表演赛,大都是诸祖仁主持,其他棋友协助,有的作裁判,有的挂大盘,这种活动大家都是主动义务,毫无报酬,但都以能够参加而感到光荣。
      惜乎诸、荣、康三人均已先后谢世。康老近80高龄时,还很关心象棋活动,并曾带队多次参加泰州大市赛和省老年赛。我们对他们为泰州象棋事业而作出的贡献在此谨表深深的敬意! 
      65年江苏省九单位象棋邀请赛在泰州举行。我市参赛人员为:男青组马安环,男少组年志怀,女少组储彩珠。九单位是南京、苏州、南通、镇江、扬州、无锡、常州、常熟、清江,泰州当时是主办邀请方。这又是本市棋壇的一次壮举,年志怀获得了第一名。 
      81年4月扬州地区(那时泰州隶属扬州地区)八届运动会棋类比赛在我市举行,当时参赛象棋的有成年组刘承爵、徐惠乐二人,男少组有黄华、王准,女少组戴蓉,比赛结果徐惠乐荣获冠军,刘承爵获得第二。 
      84年6月省棋类比赛在我市举行,泰州参赛象棋的有徐惠乐、顾荫民、鲁强三人,但仅鲁强获得第八名。 
      88年市体委还曾举办过一次裁判员培训,当时由王梅生主持学习象棋竞赛规则(王此时已是经省体委考核成为一级裁判员),随后对学员们进行了考试。通过那次培训,本人获得了二级裁判员资格(本市只有权批准二级),并发有证书。王梅生也从此走上了“专业”裁判之路,以后凡市内大小象棋赛,大多由他担任裁判长,成为泰州的象棋裁判权威。 
      1990年5月7日至14日,由泰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体育报社、中国象棋协会联合主办,泰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泰州杯”第三届象棋棋王赛,在泰州市举行。国际特级大师柳大华(湖北)、赵汝权(香港)、赵国荣(黑龙江)、国际大师吕钦(广东)、郑祥福(新加坡)、徐天红(江苏)、吴贵临(台北)等八名当时顶级的一流高手参赛。比赛期间,还特邀了国际特级大师胡荣华来泰州表演。比赛裁判长由象棋国际裁判季本涵担任。正在复旦外文系学习的年志怀专程赶回泰州,担任了比赛裁判员。此次棋壇盛会是我市象棋史上从未举办过的最高规格比赛,观众踊跃,盛况空前,省内亦有多支县、市棋队来泰学习、观摩。这是我市象棋活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泰州棋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94年泰州体委还举行了一次个人象棋“等级赛”,黄炜葵第一名,获特级棋士称号,一级棋士有王荣、王建中、朱宜根三人,二级棋士有张国强等七人,三级棋士有朱玉林等十人,四级棋士十二名,五级棋士十二名,六级棋士十六名,均发给了等级证书。
      泰州象棋活动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是98年10月第十届“春兰杯”亚洲象棋赛在我市举行。当时市领导非常重视,以市委书记陈宝田为名誉主任,市长丁解民为执行主任,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我市一大政治、文化活动来抓。前来参加的有汶莱、缅甸、香港、马来西亚、泰国、日本、菲律宾、台北、东马、澳门、新加坡、越南,中国参赛棋手有吕钦、许银川、林宏敏、万春林、女棋手王琳娜、少年棋手洪智。比赛结果,中国队获得团体冠军(只搞团体赛)。对这次比赛,全国许多家报社、电视台派记者来采访,并作了宣传报道,有趣的是,同时大会也组织了各级记者三十多人进行“场外”象棋比赛,我市电视台孙进获得了第二名,市广播电台李浩获得第三名,对前三名由全国象棋协会颁发了荣誉象棋大师称号的证书,这可算是锦上添花,对我市象棋活动又增加了新的光辉一页。
      从90年代后期起,国家把少儿和60周岁以上老人的象棋赛与青壮年人的比赛分开分别单独举行。这是一个很合理的改进,因为毕竟少儿和老人的智力、体力均不如青壮年譬如本人去年以77岁的高龄在老年象棋赛上获得“三连冠”,即四月份的市直单位老年赛、十月中旬的海陵区首届老年赛和十月底的泰州大市老干部象棋赛,我都获得了第一名。但如果有青壮年人参加则不但冠军无望,甚至连前十名恐也难挤进。这就说明了这种分开单独比赛的合情合理性,也使得少儿、老年人们有了自己的“奔头”。
      政府关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专门设有各级“老龄委”及“老年体协”来负责他们这方面的活动,因而老年人象棋赛反而比成人赛多,如改革开放后第一届扬州地区老年人象棋赛就在我市举行,参加的有康士龙,朱玉林等四人,只有朱获得了第三名。近几年来市、县、大市及省老年人赛不断,去年10月海陵区还正式举办了首届老人象棋赛,而成人赛却几年未办了。
      此外,泰州大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海陵区老干部活动室和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均设有棋室,免费对老年人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已退休的原体委副主任封林森同志,现任市老年体协副主席,他对老年人的棋类活动(也包括其它体育活动)热心关怀,为此去年荣获了市“模范老人”称号。
      为了培养下一代棋手,使象棋事业后继有人,为此“象棋私塾”应运而生,除74年顾荫民收徐天红为徒外,正式办学成为较有规模的“私塾”当从90年初期夏金林在南门家内开创幼儿象棋启蒙班开始。后来顾荫民、王梅生也相继办学。他们都培养出了一些有前途的“苗子”,如夏金林因自己棋艺水平有限,将较有希望的学生如姜瞾慈、吴金晶、李维诚、谢靖等人移交给徐惠乐、顾荫民、黄炜葵、李金奎等人予以提高,后来姜等也进入棋院继续“深造”,成为有前途的小棋手。 
      2002年以翁和、荣辉为首成立了泰州棋院,后来王梅生接收了象棋部分,翁、荣则负责围棋部分,成为“两院”并立。王在此基础上又申请并经省棋院批准成立了“江苏省少儿象棋训练基地”,聘请了黄炜葵、张国祥、李金奎为教练,03年后顾荫民、徐惠乐二人将自己培训的学生并入棋院,并在该院任教。这样一来,阵容扩大,名教授充实,三四年来接受训练的少儿先后有一百多人,而且其中很出了一些尖子,如高天晖曾荣获全国女子少儿象棋赛冠军,姜瞾慈、吴金晶、唐雨萌曾获女子少儿赛亚军,袁维志曾获男子少儿赛第四。获得省冠军的除以上几人外还有李驿诚,吴运甫、李哲一、陈博宇、孙逸阳、凌子(女),省亚军的有李维诚、花蓉蓉(女)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泰州人重视象棋,愿意花钱将自己的子女送棋院(或其它私人)培训,或许家长们认为这不失为儿女将来多一条就业之路,且获得省赛名次后,上中学可加分入名校;二是泰州出人才,不仅有名师愿教,而且有学生肯用心去学。象棋事业有了他们这些骨干,今后前途有望。
      民间搞象棋赛的也有:如96年万马集团搞“万马厨具杯”赛,邀请徐天红回家乡作车轮大战表演。2002年10月明珠花园社区搞了一次“首届明珠杯”象棋赛,参加人员限明珠内住户共有20人,比赛结果姜文俊获得第一。又如2003年11月海陵区教育工会举办海陵区职工棋类比赛,参加的人员全为本市各学校教职员工,搞得很是认真。2004年夏天,文峰千家惠搞“波导手机杯”少年儿童象棋邀请赛,参加的有36名少儿,很多人是棋院学员,结果孙逸阳获得了冠军。
      此外还体现街头象棋摊、公家或私人棋室,而“棋牌室”似乎成为新兴的职业,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当然也有少数人爱下“彩棋”,否则感到不够刺激。的确下彩棋对提高棋艺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但终非正途,决不能提倡。
      象棋活动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有低潮的时候,主要表现在并非每年都有正常的棋赛。除了老干部(离休干部)活动中心保证每年都如期举行一年一度的棋赛外,一般也因经费等原因出现几年没有动静。为此,2003年10月成立了泰州大市棋类协会并且制定并通过了较为完备的章程,以金文鸾(市政协副主席)周鸿惠(兴化市人大副主任)为名誉主席,以原市建工局副局长田淦泉为棋协主席,泰州职校校长翁和等九人为副主席,王梅生为秘书长,冯云散等九人为副秘书长,下设常务理事及理事26人,可谓阵容庞大,方方面面均有涉及。棋协的成立,对推动我市棋类活动起了重要作用。
      田淦泉不仅本人爱好下象棋,而且愿把棋类事业推向前进,尤其在筹划活动经费方面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同年10月,市体育局和棋协主办了泰州市首届“棋协杯”象、围棋比赛,参加的共有20个单位,靖江、姜堰、兴化、泰兴皆派队参赛。象棋比赛建工局黄炜葵获得冠军。其后,举行过三次棋协内部老年人邀请赛,然而好景不常,从04年直至现在并未再继续举办“棋协杯”赛,据说是因为棋协内部意见有分歧,本人作为理事之一,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希望体育局及棋协领导们重视起来迅速恢复棋类活动。
      顺便提一下,要想下好象棋,看棋书“打谱”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习前人的成就心得,总比自己摸索来得快,因此购买棋书就成为棋手的必要之举,有的还爱收藏象棋书刊,比如我市夏金林、徐惠乐、李保明等人,其中尤以本人收藏最为丰富,不仅大陆出版的象棋书籍较全,还收集了一定数量的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出版的象棋书刊。藏书中还有一本英文版的《象棋入门》(HOW TO PLAY CHINESE CHESS),徐家亮编著,年志怀、徐家亮等四人翻译,蜀蓉棋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大陆迄今为止出版过的唯一一本教外国人学下中国象棋的入门书籍。此书为年志怀所赠,它丰富了我所藏棋谱的种类,颇有特别意义。关于棋谱收藏,市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曾分别采访过我,录像也曾在电视节目中播放过。
      综观半个世纪以来的泰州棋史,泰州象棋的发展是显著的、进步的,这表现在:第一,爱下棋的人增多;第二,大小比赛活动频繁;第三,象棋棋艺水平不断提高,人才辈出,特别是有了大师和特级大师。这是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以及各民众团体和棋手们的努力、辛勤劳动的结果。
      以上所写的只限于本泰州亦即海陵区范围内的象棋活动,若以泰州大市而论,如姜堰、兴化、泰兴、靖江、高港等地象棋活动亦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姜堰培养出了朱晓虎(现在省专业队)、兴化培养出了程鸣这两位青少年棋手,在省内很有名声,而高港区则有全国知名业余大师级棋手项阳红,对他们的情况这里不拟多加介绍。
      从解放前到现在见证这一段象棋活动历史而仍然活跃在棋坛上的大概就要数本人的年龄最大(今年78岁)资历最深了。其他还有如顾荫民、徐惠乐、王梅生、年志怀、夏宏庆等人。本人一生爱好象棋,更喜欢收藏象棋书刊(常为棋友们借阅),过去曾获得过泰县亚军、泰州市第六名、扬州地区老年赛第三。而在03年9月胡荣华来泰作14人车轮表演赛上本人与之下成和棋,当时裁判长宣布七十多岁的朱老下和胡特大师时,台下观众掌声雷动,人们都以能和特级大师下成和棋而感到光荣,此事还刊登在次日泰州晚报上。更为幸运的是去年连获老人赛“三连冠”,棋友们说我这是老当益壮,老树开了新花。
      回忆过去很多棋友均已作古,有的则是过早去世,令人有“访旧半为鬼,惊呼热衷肠”之叹。往者已矣,希望以后热爱象棋事业的同志将泰州的象棋活动开展得更加红火。




欢迎光临 华工象棋论坛 (http://hgchess.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