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象棋论坛

标题: 转帖 从《弈海鸿泥》中的书信择录谈起 [打印本页]

作者: zhaodi    时间: 2014-10-13 18:59
标题: 转帖 从《弈海鸿泥》中的书信择录谈起
从《弈海鸿泥》中的书信择录谈起(上)


2009年2月20日   刘国斌

   
    1987年1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弈海鸿泥》一书付梓问世,由于印数不多,未曾广为周知。复经二十余年的岁月磨蚀,人们几已淡忘,甚少评议引用,诚属憾事。此书内容均系张雄飞先生原著,张公遽归道山之后,承蒙他的忘年挚友,擅长象棋对局评论并在推进赛制改革方面贡献殊多的王启宏先生,尽心竭力探骊得珠,想方设法荟集张君多年来陆续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作品,整理了他生前未及发表的文章和对局记录,以及他与各地棋友的通信等等,加以精心编选,终成这一部“遗作选集”。《弈海鸿泥》的四字书名,源于张君在其个人对局记录册封面上的题词,“鸿泥”之说,摘自成语“鸿爪雪泥”,意谓往事遗存的痕迹。
    棋艺活动家、理论家、棋谱收藏家张雄飞,生于1913年,安徽芜湖人士。自青年时代即与象棋结缘,踏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前进之路。他在不懈努力逐步提高个人的棋艺水平,博览群书丰富棋类知识,加强棋艺理论修养的同时,还重视搜集古今棋谱及相关史料,深入钻研,探讨源流,考证异同,时有创见。创刊于1954年9月15日的北京棋艺研究社内部刊物《北京棋艺》(大型油印本),在1955年12月印行的第6期内,载有张雄飞先生应邀于本年8月18日晚在清华大学学生会举办的象棋观摩会上,进行题为“我国象棋简史及重要棋谱简述”学术报告的消息,观后令人肃然起敬。半个世纪前的建国初期,象棋艺术即已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因而顺理成章地登上高校殿堂,旨在弘扬国粹,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试问肩负薪火相传重任的今人,手执众望所归珍贵无比的接力棒,又作了哪些坚定不移而卓有成效的传递保证呢?
    雄飞先生是笔者的前辈,这有两层含意:其一,他是棋界成就彰显功绩卓著的名家先驱;其二,在国家的象棋专职岗位上,张公是笔者的领路人,18年后我接班完成他的未竟事业,他处处是在下的学习榜样。我自度与张公虽有几分相似之处,但论刻苦精神却相差远甚,自愧不如。
    据1947年上海联合日报晚刊“棋苑”所载,张君撰文自称:“三十一年冬(斌按,即1942年),在渝获识谢侠老(按:《弈海鸿泥》误为‘大约在1940年,张雄飞结识了有棋王之称的谢侠逊先生’),初受二先,犹虞不敌(按:原文即虞字,不知是否犹豫之意,抑或代替称‘我’的‘余’字)。一年后勉强改授一先,虽偶有不败,然亦侠老诱掖后学,未用全力搏兔所致耳。”之后张艺渐进,与谢侠逊、娄主敬、苏天德、张德魁、窦国柱、杨茂荣等诸名手对弈,均有胜局传世,跻身高手之林。
    抗战时期,张君在重庆作为他所从业的邮政总局一员,随队参加棋赛。建国后,调至北京邮电部工作,1952年应邀担任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棋艺组组长,推动群众性棋类活动的开展不遗余力。他受前国家体委选派担任1956、1957年全国棋赛的副裁判长,曾就竞赛制度和比赛规则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1958年开始,他应聘担任北京市少年宫的象棋辅导教师,同马贵田、董齐亮、黄蔼霖、张庆敏、李燕贵、柳玉栋、刘准等,先后为浇灌少年棋艺沃土,培育幼苗新花,付出百倍艰辛。1959年初,被正式调入前国家体委武术棋艺科,在专职棋类工作中他注入了全部心血。
    早在1947年,张君即在《联合晚报》、《现代象棋谱》、《象棋风》、《邮汇生活》等处,陆续发表他致力于钻研《竹香斋象戏谱》多年穷源竟委的诠正心得,名为“竹香商兑”,棋文并茂,入情入理,好评如潮。1955年,他又编著了《象棋初步》,因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条理清晰,备受欢迎。为了“取法乎上”,深入学习苏联国际象棋学派的先进经验,张雄飞先生在自己40多岁时毅然恶补俄文,悬梁刺股,磨杵成针,终竟达到了能熟练翻译的程度!1962年,在领导国家围棋训练班期间,为加强业务研讨能力,他又加班加点补修了日文,其坚韧性格令人惊诧不已!
    张公生前曾多次表示他怀有三大愿望:即一、象棋历史悠久,但至今仍缺少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他愿与“有心人”合作,多撰写一些理论性较强,质量较高的棋谱。二、切盼我国围棋水平能全面赶超日本。三、深望国际象棋运动员发奋图强,勤学苦练,力求在世界棋坛上占有一定地位,为祖国争取荣誉。(斌按:在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下,上下齐心,一往无前,历经棋界几代人数十年的浴血奋战,我国三项棋的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从世界智运会上的表现即可略窥一斑。当前现状相距张公三大愿望,虽不中亦不远矣!然吾辈并不满足,定当以高标准严要求,扬长避短,不断挺进,直冲顶峰。)
    1962年5月,张雄飞先生呕心沥血之译作《现代国际象棋的理论问题》如期面世,在棋界高度评价的赞扬声中,四个月之后的9月12日,张公在执行公务时因劳累过度而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哲人其萎,闻者靡不兴悲!
    《弈海鸿泥》书中共列“竹香商兑”、“旧局切磋”、“鸿雁惊寒商讨发凡”、“战略战术探讨”、“棋史研究”、“其他作品”、“书信择录”、“实战鸿泥”等八项内容。其中第七项“书信择录”,记述着雄飞先生与各地棋友探讨棋艺领域有关素材的书信交流。为节省篇幅突出重点,编选者已作了部分删削。与拙作休戚相关的就是信中提及的“象棋规则”。这方面的文字虽不太长,而牵涉到的具体问题却不算少。要想透彻理解雄飞先生的观点,还需占用一些时间作专题释述,只好下期再议了。(84)

作者: zhaodi    时间: 2014-10-13 19:02
象棋规则中的“棋例”部分,一直是象棋界人士以及对其一往情深的众多爱好者,协作攻关的重要课题。然而,自远而近,民国之前,由于阡陌纵横,关隘险要,加之烟雾迷蒙,前路莫辨,不知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这也正是稍具规模的象棋规则胎孕难产,仅在木刻本《心武残编》和手抄本《梅花泉》“凡例”中略有提及的缘故(其它古谱,如《竹香斋象戏谱》偶有涉及,不过是零敲碎打而已)。
    王启宏先生在介绍《弈海鸿泥》“书信择录”的各篇函件时,均于篇末采用编号注解的方式加以补充说明,以助读者更易明了原文何意。现为维护信函的完整性及连贯性,使其尽量少受干扰,故不作夹叙夹评。仅只酌量增添注释号码,用以表达笔者的微忱浅见,而原注仍予保留,并以王注与刘注来作区分。书中收有函件八封,皆系雄飞先生写给友人的,已知是启宏先生根据底稿所录。日期均在张公谢世前夕——1962年1月19日至7月30日。惟有前两封信内含有象棋规则的内容,而且都是写给同一个人的,这位收信者是哪一位,既懂规则又擅排局,笔者尚未估测出来,有待高明推度赐告。“书信择录”首页最上方有一段编选者王启宏先生的前言:“张雄飞曾与许多棋友通信研讨棋艺问题。现根据他所留下的底稿,选录有关:(一)象棋规则;(二)《心武残编》与《竹香斋象戏谱》;(三)停舆待渡;(四)写作计划与态度等问题研讨的遗信八则,供读者参考。
    为了节省篇幅,我们删去了各封信中与上述内容无关的部分。凡是删去一段或几段的地方,用整行的省略号表示;凡是删去几个字或几句的地方,用占四个字地位的省略号表示;而原文的省略号均占两个字的地位。”
    (一)
    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九日张雄飞给×××信
    我国古代棋规全貌,惜来见成文汇集,《竹香斋》、《心武残编》(凡例)中只见“吉光片羽”(1),如所谓“无故久逼常照,在二败之例”。(2),云云。为了供今后修改棋规的参考,我侪有志研究工作者如能将旧局中涉及棋例问题的着法,一一登记,集腋成裘,或有助于全豹之窥探。(3),表示中所提“野马操田”原着法。(4),古代既予认可,管见不便强古人按今日棋规拟局,亦不能视为“缺点”,不知高明以为当否?
    至此类长暗杀,我们今日是不认可的,1960年《中国象棋规则》第36页图十六即秉此精神提出判例。(5),不过,每次研订《规则》时,类似问题,往往反复争议,其未能获得统一见解者盖作悬案。列入《规则》者大体能得当时较多数之同意,亦未必绝对正确也。
    全部《规则》欢迎多赐卓见,涉及棋例者,各个指明其当否固佳,倘能就总的原则提出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条文,尤所馨盼!(6),数年以来,虽常希望就这一方面开辟途径,但收获甚不理想。您既对此感有兴趣,故顺带提供衡酌。
    承示《规则》第四页的图六应增一黑卒,考虑甚是,全国赛期间裁判会上,当予提出供讨论修订。(7),至“兵卒长捉”图例,15页图十二不如函示一例之简明,亦可一眼判辨。但关于“捉”与“兑”的定义,最好再作进一步之阐释,将《规则》14页前二行原文作适当修改;同时,在第8页倒数第二行首次出现“捉”字时,也将定义交待清楚。(8),请便中亦代为推敲一下,是感!
    (二)
    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一日张雄飞给×××信
    关于《棋规》增改内容问题,如荷暇时提供初稿,将来全国赛中俟各地裁判聚首一堂,可作讨论的依据之一,殊所企盼!
    规则中矛盾集中的焦点,似为禁止着法的棋例问题。对此,有待探讨的方面自属不少,但是否先归纳三点,作为大家第一阶段集体努力之重点:(一)地方性的歧异;(二)历史沿革;(三)而最重要的是禁着的最高指导原则与精神,必须明乎此,方可以“以简驭繁”,衡量一切,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闹得戒律清规愈来愈多,甚至有彼此龃龉之一日,未悉在此三方面,尊处有无资料?如有卓见,不论是否全面,亦盼想到多少提出多少,以便共同商酌……(85)
作者: zhaodi    时间: 2014-10-13 19:03
现将原编选者王启宏先生及笔者的注释之语一并附录于下(以王注和刘注来区分),供大家研究时参考:
    (1)关于古代棋规出处
    刘注:居荣鑫先生改编的《梅花泉》于1962年1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约与此函同期,估计张公未及参看。居君在书中的“前言”和“关于古谱《梅花泉》”内均曾提到:“现在国内藏有该书抄本的,不过两三人,而海上藏谱家吴西都只有上、中两卷,没有下卷。笔者能够根据棋友萧永强的藏本加以整理、改编,并得到出版的机会,内心是兴奋万分的。”萧君于1963年之后下放农村劳动锻炼,经杨明忠先生荐介,按当时的较高市价忍痛将木刻本《心》谱和手抄本《梅》谱全集,割爱售给刘国斌,成全在下日后圆了“集清代排局四大名谱于一身”之梦。也为查考古代棋规增添珍贵资料。
    (2)关于“久逼”及“二败”之惑
    王注:此句录自《竹香斋象戏谱》,见《象棋谱大全》三集卷三第37页。
    刘注:《心》谱内也称“无故久逼常将在二败之例”。常(今规称“长”)将、常照是同一个意思。“久逼”一词,不够严紧明确,系专指逼攻将帅而言,应包括长杀及一将一杀。“二败”即单方若走长将或长杀不变,两种均应判负之意。但在古谱操作中,对长将古今共愤一概作负;对长杀则不尽划一。原因是对“无故”二字的理解,颇有伸缩余地。何谓“无故”?怎么又算“有故”?这既与本方的窘迫状态有关,又牵涉到另一方的走子性质,畏首畏尾,那结论就很难下了。
    (3)关于倡导加强棋例研究
    刘注:张公胸怀大业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幸而后辈不负张公至嘱,已百倍重视收集保存,整理利用棋例资料,从事专题探讨,进而著书立说,加强宣传,供诸参研,助推教学。个中,“棋例四友”业精于勤,颇见成效,名闻遐迩。不才笨鸟先飞,多年前即已在旧谱新书中遍插签条,以利寻求所需,并分类编册及广置卡片,备诸查选,自信解析棋例存疑已足敷应用矣。
    (4)关于古局“长杀”判例
    王注:指“野马操田”中先行方所采用的一种“长杀”着法。
    刘注:见本文图1,重复着法为:红车三平一,里象7退9,车一平三,象9进7……红方长杀,黑方长拦,双方不变,古规作和(按与“二败”之说不符)。
    (5)关于今规的“长杀”判例
    刘注:即本文图2(规则原图亦仅半面无“将”)。着法是:红帅五平四,黑后车平6,帅四平五,车6平3……红方二闲,黑方一将一要连将杀(着法请爱好者自行演变,有助提高杀局功力),依六O中规,黑不变作负。张公借此说明今规与古规判例有所不同之意。
    (6)关于企盼系统棋例早日成形
    刘注:按照2004年象棋国家级裁判员再培训进修班举行时,中国象棋协会裁判委员会掌门人所作题为“现代规则演进概略”的报告中所言:“于是,在1984年试行规则的基础上,五年时间两易其稿,产生了1987年中国象棋竞赛规则。八七规则在象棋规则理论化方面迈出了历史性步伐,编写内容较好体现了依理定规,以规管例的指导思想……”设若22年之后这部聚全国精英智慧之力创制出来《规则》,果能获此名实相符的评价,则堪可告慰张公殷切期望之情了。
    (7)关于棋图设计美中不足
    王注:按原图,红方可以退车吃卒而成和。增一黑卒后,可避免此一变化。
    刘注:见本文图3,红以车四平二,车二平四的一杀一将求和,实为拙思,何如立即用车砍卒成和来得痛快。添加6路黑卒档道,实属良策,红方只余犯禁作负一途了。但直至七五中规本图仍纹丝未动,既说明张公未及传达此项建议,也反映出建议者未能参与圈中,没有机会再表达己意。
    (8)关于兵车相对能否算“兑”
    王注:对六O规则图十二的修改意见是,取消红炮,增一黑卒,将黑车换成黑炮。×××认为;红兵的动作不是长捉,该算长兑。张雄飞认为:要解决此一问题,应先将“捉”与“兑”的定义解释清楚,六O规则内“兑是一对一的交换”,这个定义不严格,有修改之必要。
    刘注:见本文图4。此项建议因牵连概念较多,故直到七五中规时才被采纳。捉、兑定义至关紧要,张公法眼如炬抓得很准。八七中规以“同兵种、有根子、第一反击能力、两个不致立即”的精准定义,锁定“捉”、“兑”不使相混。而九九中规却出人意料地以“兑是凡走子可与同等子力互换吃去者”的定性,返回到37年前张公不以为然的“一对一的交换”时代。其所持理由竟然是:“八七规则……有些文字显得言繁义奥,不易理解和操作”。可喜而令人感奋的是,O七中规试行本终于将“兑”的定义复归原貌,还原了学术真谛。
    另外,能将兵捉车看成是互“兑”关系,还与把“同兵种”升格为“威力互达子”以及提倡“兵卒价值浮动”的思路有关,有的已经变成现实。
    (9)关于禁着的最高指导原则与精神
    王注:当时有两种主要的见解:(一)所以要有禁止着法的规定,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一方借此种着法纠缠成和。为了减少和棋的机会,禁止着法的面应该宽一些;(二)仅仅规定比较容易出现的长将、长杀、长捉、一将一杀(或一捉)等为禁止着法,而其余均不限。杀着的面窄一些,使居于劣势的一方可以努力寻求巧和的机会,也迫使已占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的一方不能麻痹大意,有利于鼓励比赛时的干劲;同时,把《规则》如此适当简化以后,裁判工作上的差错亦可相应减少。根据张雄飞平日的谈论,他似乎比较倾向于(一),但认为(二)亦有其道理。
    刘注:因雄飞先生仙逝猝然,并未赶得及在1962年11月合肥全国棋赛大会上,作出相关决议贯彻执行。以至迁延时日,多年来棋规棋例的通盘筹划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后经棋界同仁集思广议,从八四中规制订棋例总纲,逐步试行开始,日渐成熟,才使象棋规例有了统御全局的主动脉和权衡利害得失的价值观。此后与日俱进绵延至今。
    关于“棋例”制订与实施的宽严倾向,笔者赞同雄飞先生禁例谨严的主张(实即“从重判处”的精神),这与防止消极谋和过多过滥的现代规则理念更为契合。当今正逢决定象棋规则命运的关键时刻,至盼在修订工作中严格统一标准,用同一杆秤衡量一切,勿枉勿纵,不偏不倚。否则,在“联合捉子”,“从捉到捉”,“兑献兼捉”,“净吃子”,“兵卒价值浮动限度”,“车与马炮互换关系”,“附带捉士相”以及“长打与非长打(建议恢复‘打’的术语名称)”等方面,各执一词,强词夺理,忽松忽紧,冷热不均,自相矛盾,永远“龃龉”不停,张公无法瞑目!(86)

(刘国斌)

作者: 象棋法官    时间: 2014-10-13 19:10
现将原编选者王启宏先生及笔者的注释之语一并附录于下(以王注和刘注来区分),供大家研究时参考: ( ...[/quote]
刘注:即本文图2(规则原图亦仅半面无“将”)
图呢?
作者: zhaodi    时间: 2014-10-13 19:15
多年前的网络帖子,贴图都失效了,找不到了。

谁有 弈海鸿泥  的象棋桥文件,共享一下就好了。
作者: 象棋法官    时间: 2014-10-13 19:24
这个博客里关于棋规的文章很多,非专业裁判很难有耐心看下去。
作者: 承云医疾    时间: 2014-10-13 19:38
刘国斌老师的好文章,感谢赵殿忠先生上传--我看了一半,收藏下来慢慢看! 张老前辈的《象棋初步》写得实在好--该著作是我50年前购买的第一册象棋谱,从书中我学会单车巧胜士象全。
作者: yjr123    时间: 2014-10-13 19:43
zhaodi 发表于 2014-10-13 19:15
多年前的网络帖子,贴图都失效了,找不到了。

谁有 弈海鸿泥  的象棋桥文件,共享一下就好了。

只有PDF文件

http://pan.baidu.com/s/1bnu7YVH
作者: 外星人乔丹    时间: 2014-10-13 20:27
zhaodi 发表于 2014-10-13 19:03
现将原编选者王启宏先生及笔者的注释之语一并附录于下(以王注和刘注来区分),供大家研究时参考:
    ( ...


      感谢伏虎侠赵殿忠将刘国斌先生的优秀文章上传,使之可以和棋友们共享!
      刘国斌先生不仅是著名的藏谱家,“南杨北刘”中的刘,即为刘国斌先生。
      刘国斌先生曾任中国象棋协会秘书长,非常擅长写文章,而且文章写得文采飞扬,词文达意,引人入胜!我对刘先生文章的敬佩是从1990年第一集《中国象棋年鉴》第18——24页:【《综述——象艺荟萃》中国象棋协会秘书长    刘国斌】开始的。他的这篇文章,对中国象棋作出了一个公正、客观、正确的总结!用“象艺荟萃”来概括,真是恰到好处!棋友们不妨可以看看。我不知华工网或其他网是否载过这篇文章?我打字实在是太慢,否则我就会贴这篇名文与大家共享!
      从上述文章中,可以看出刘国斌先生对张雄飞先生的赞誉、钦佩之情!文中讲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为后人了解前辈象棋名家,提供了极为珍惜、宝贵的素材!我要在感谢赵殿忠先生贴出此文之时,更要感谢刘国斌先生又一篇非常好的纪实文章!
      棋友们,好好享受这精神方面的“豪门盛宴”吧!

作者: 炎与夜    时间: 2014-10-14 00:56
我对先生的知悉,是从《渊深海阔》诠注者之一开始的。那时知悉先生原是绿茵场上的足球小将,位列守门员位置。后考虑到年龄关系,改钻象棋。《渊深海阔》则是后来知悉原来是用一块名表典当换来的。后又知道曾经把《渊》在拍卖行上进行展览,有人出手高达400万人民币,先生亦未心动……又看到其与人合写有《精妙残局集锦》一书。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新世纪初的旧事了……后来在“贾题韬喜谈《梅花变》”一文中方知原来《善庆堂重订梅花变》最早即为先生所获!
作者: bh22wsc    时间: 2014-10-14 05:39
刘国斌老师一生致力于棋谱收藏和裁判工作,几十年来痴心不改,为棋界做了杰出的贡献。今夏通话中悉知,仍在继续搜寻那几部未见世的棋谱,同事在完善棋规的细则。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作者: 炎与夜    时间: 2014-10-15 01:42
刘国斌老师一生致力于棋谱收藏和裁判工作,几十年来痴心不改,为棋界做了杰出的贡献。今夏通话中悉知,仍在 ...[/quote] 但愿先生能够搜罗到《会珍阁象棋谱》四十卷、《听雨楼象戏谱》六十八卷、《五大臣弈谱》十四卷,以及李松福先生所藏《梅花谱》五卷二十五局本。如果能够搜罗到这些失传秘谱,对于棋界来说,将是天大的喜事!
作者: yanghl1    时间: 2014-10-19 14: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华工象棋论坛 (http://hgchess.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