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华工象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残局大师――李中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7-27 11: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老师李中健                 --------大师张晓霞          躬耕棋业不知倦,弈棋著书一身兼.          风雨人生崎岖路,苦诣佳篇传百年. 一、记忆的河床   1993年3月的一天,一封急电从南京发回黑龙江棋院:"李中健突发心脏病住院,家属速来."众人皆惊,我更是焦急不安,唯默默祈祷这位可敬的老师能早日脱险康复.棋院派人去探望时,我捎去了信,还有一张明信片,画面是天蓝色的河流,一根白色树枝横卧河面,旁有一首小诗:" 纵使被岁月的枯枝折断 亦要象白色的闪电 震憾记忆的河床   信随人去,心中深切的思念和牵挂与日俱增.4月份我队恰去南京参加全国团体赛,我因此得以去探看李老师.感谢现代化的医疗水平,把李老师从心肌梗塞的险境中抢救出来,他以顽强的毅力和病魔抗争着,在急救病房里,还情不自禁思起残局来,可见支持他精神的不是求生的本能,而是心愿未竟的不甘。   对生活的付出,决定着人生途程的升沉、起点与终结.李老师,您少壮时在枰沙场间驰骋,为国争光,中年后育人成材,苦心孤诣创造艺术精品,动力何在?是热诚.有史以来,没有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具有热诚而成功的.李老师在事业上,从上大学、当棋手、当教练,棋谱作家,无一不是出类拔萃的.尽管他的生活道路上充满了挫折,病痛和不幸婚姻的阴影笼罩着他的身心,但这个才华横溢,善良的人仍是以执著的事业心,担负起人生的责任,震憾着记忆的河床! 二、师恩难忘   1982年春天,我和张梅两个12岁的小头进入了黑龙江象棋队重点班,成为第一批黑龙江象棋女队成员,领导决定让"双枪将"李中健老师给我们当教练,我们的师生之谊由此开始.当时李老师43岁,壮实的中个,一双眼睛温和中透着敏锐.他教棋认真,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他注重队员的实战能力,因此"一对二"和我、张梅下陪练棋.他下棋喜用弃子攻杀战术,常有险象环生,精彩异常的组合出现,我们两个女棋手在失败的苦果中亦尝到了许多"甜头",那就是明白了进攻意识和计算力的重要性.   1983年3月份,李老师带我俩去北京棋院、什刹海体校、北京市少年宫、鼓楼……我见到了"亚洲棋后"谢思明,王国栋和张庆敏两位教练.在大量的实战中,我和张梅的水平大有提高.李老师是个"北京通",他走街串巷不看地图,对游点的特色更是如数家珍.在他的带领下,我这个乡下女孩生平头一次游览了颐和园、故宫、北海等首都古迹,那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吸引着我.李老师每到一处都为我们介绍历史背景,讲奇闻逸事.这位"导游"岂止"免费工作",游中的车费、伙食费都是他一个人掏腰包.   1984年,原我省男队队员孙志伟接替李老师当女队教练.这年7月份,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少年集训赛上,我获得了女子级组个人冠军.这一成绩,有孙老师临场指导之功,更是李老师一年来训练之效.在初尝成功的喜悦中,我明白了:一个棋手所能创造的价值就是战胜对手,超越困境,获得优异的成绩.遗憾的是,自己始终未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秀棋手.   1988年和1989年的团体赛,打一台的我和队友一起全力拼搏,为女队分别夺得第四、第五名,这使我感到充实和快乐.但人个人赛上,我的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如今,与我同代的棋手胡明、黄薇、马麟、李翠芳等人或折桂蟾宫,或闯入前三名,进入大师行列,这令我难免有自惭形秽之感,"下出好棋,拿名次,获大师"成为一种梦想,一种苦恼的期待.此间已任国际象棋女队教练的李老师有一次谈话中,指出我的棋风过于老实、拘谨、杀伤力不强.他开导我:"棋手决不能自卑,上场比赛决不能背包袱.想赢怕输的念头不知害了多少人."他说自己参赛时从来不看积分表,不猜测明天对谁,而是只看眼前的对手,只琢磨今天的对策.这种达观、勇猛的比赛作风,是棋艺精湛的李老师在国际象棋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的关键.   1990年的金秋10月,在风光旖旎的丁西子湖畔,我终于实现了心愿,获得个人赛女子组第五名,晋升为象棋大师,在激烈的比赛中也真能进入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状态.   1991年的象棋个人赛在海滨城市大连举行,此时李老师因身体欠佳病休,多数时间在家搞棋局创作,只任国际象棋队咨询教练.大连距哈尔滨很近,又值宜人的秋季,李老师来到赛场观战.这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尤其在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李老师对风云变幻的赛场及选手状态给予冷静透彻的分析,他对我就:"以你的实力,可以进入前三名,只要全力以赴加之好运气."打棋战就象马拉松一样,常令人有步履难艰之感,必须咬紧牙才行.最后一轮棋之前的休息日,李老师、我哥哥张晓平(黑龙江象棋男队队员,象棋大师)和我一起畅游大连老虎滩风景区,在他俩的鼓动下,我拍了一张身着花木兰戎装的照片.也许是那抚剑凝神的影象给了我灵感和勇气,最后一局棋我很快战胜了对手,藉小艺,更使思想意志跨越了新的高度.拼搏,是棋手人生境界的升华过程,需要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坦荡磊落的胸襟,"人生能有几次搏".以真心真力赢得成功,这成功里充满了壮丽的激情.对于大千世界,这个成功只是渺小而短暂的一"瞬",而对于成功者本人,则是铭刻在心底的勋章.这是我永难忘怀的一次比赛,李老师给予我的精神力量总令我记忆犹新。 三、"双枪将"雄风   李中健老师1939年1月出生于山清水秀的黑龙江省宁安县,不久全家转到哈尔滨定居,他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儿时代.读小学期间,他常到棋人集中的马家沟市场蹲棋摊观战,沉迷棋中,深深感到在车奔马啸的楚河汉界里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渐渐,他从观棋者成为当局者,继为成为称霸一方的"小棋王".表现出聪颖过人的天赋和极强的悟性.在棋摊上他结识了当时哈市的一流高手郑元臣,两人结下忘年之交.宝剑赠英雄,郑出于惜才之心,借了几本《象棋谱大全》给李.经过一番研习后,李老师的棋艺突飞猛进,1952年就成为哈尔滨的象棋名手,1954年与哈市高手王嘉良(后成为特级大师、黑龙江棋院副院长)、张东禄(后成为象棋大师,黑龙江省队教练)经常代表哈市和其它省市对抗,开始成为一名职业棋手.50年代,北方的象棋活动很盛,从1954年起,他就在哈市迎战北国群雄,先后会战了北京杨开,宋景、董齐亮,并与国手侯玉山进行公开表演.1958年,他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并就读于长春,在这期间他参加哈市的长春市棋赛,曾获两次国际象棋个人冠军,两次中国象棋亚军,1961年转回哈市,从此开始了国际象棋职业棋手的生涯.   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而若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必专心然后有得,必合法然后能超".一个棋手的成长离不开日积月累的枰间探索和追寻.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上中学期间认识了哈市著名排局家陈维垣,使他早期对排局有的认识,成为尔后艺术创作的根源.陈老师把古谱《适情雅趣》中的棋局印在纸片上交给他猜解,他常常夹在书中在课堂上目测心算.长期的默算练习,增强了他计算能力的深度和准确性.由于经常同陈老师研习棋局,启发出蕴藏在他身上的艺术才能,1954年他开始创作棋局,1960年,广州《象棋》杂志发表了他的作品《单车巧胜炮卒象》,由此他深深感到象棋的残局和排局是一门值得探索的艺术.   作为运动员,他每次参加全国国际象棋比赛几乎都在前六名之列:获第二、四、六名各一次,第三、第五各两次,是六、七十年代国内的一流强手.可惜当时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不多.1977年亚洲象棋团体赛时,他作为中国队的成员获得团体冠军,同年代表北京参加香港举办的城市国际象棋获得第3名.他是国家大师与国际棋联大师.在象棋方面,他虽未直接参加全国大赛,但在埠际棋赛中每创佳绩.1962年他与王嘉良,`孟立国(象棋大师,辽宁人)组成东北代表队,参加广州、浙江、东北三地象棋团体赛获第一名.他的实力可与当时的一流高手抗,被公认是棋坛上的"双枪将".   仙人掌历经寒暑而终年碧绿,一旦开花,璀璨夺目,绝非一时之积蓄,棋手亦然.气盛则棋灵,气衰则棋滞,能长葆斗志的人,才能驰骋枰场,在赛场上,李中健老师渡过了辉煌的青年时代. 四、桃李成蹊   1980年,李中健老师出任中国国际象棋女队教练,学生是吴敏茜和安艳凤,她们是国家队首批队员.不久,李老师即率队赴马尔他,参加世界国陈象棋奥林匹克团体锦标赛,结果,中国女队获团体第五.这是中国女队第一次参加国际性比赛,队员们很紧张,主要是不了解对手,对自身水平没有底,李老师便按照对手的风格拆解各种布局和残局,常常通宵达旦.他拆棋比自己下棋还认真负责:"没有误差,队员才能对教练有信心,同时增强自信."他在期间为女队拆棋30余盘,从未失误过.   1984年,李老师与曾子林同任教练,率队再次出征奥赛,中国女队获第四名.1985年,他任教练兼俄语翻译,陪同刘适兰(我国第一位女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和吴敏茜赴苏参加区际赛,吴敏茜获亚军,获得特级大师称号.   在省队期间,黑龙江队的谭成轩,吴玺斌(均为国际象棋大师)都受过他的指点.去年获得国际大师称号的黑龙江棋手李文良对李老师极为敬重,因入队之初就得其无私的传授.此外,我和张梅、张晓平等大师级棋手,在棋艺上都受益于李老师.今日退休在家的李老师时有学生登门拜访,谈论当今棋坛动态,观赏、拆解李老师创作的棋局、棋乐融融,棋趣浓浓,使李老师这位辛勤的园丁感到欣慰和自豪…… 五、命运之弦   一只精致的酒杯中盛载的未必尽是甘醇的美酒,也会是苦涩的汁液.命运女神常常喜欢开玩笑,她信手拈拨琴弦,忽而是《欢乐颂》,忽而是《悲怆》.生命往往在命运的起伏跌宕中展示出丰富的色彩和深厚的内涵.   在棋盘上目光犀利、勇往直前的李中健老师,在爱情上却是举步维艰.当他在事业上春风得意之时,心爱的姑娘因一时的误会负气嫁给别人,令他痛苦不堪,一度以酒消愁,常常一饮两大碗老白干,肺叶就这样被烧毁了.他因而多次住院,才27岁就切除了一叶肺.   李老师结婚时已30岁了.他是长子,父母牵挂他的婚事.母亲作主选中了一位看来温顺的农村姑娘,催促儿子快完婚.李老师不想伤老人心,就与这位彼此并不了解的姑娘结了婚.然而,婚后,由于双方的年龄、学识、气质等方面的较大差异而难以融洽,夫妻分居6年后终于办了离婚手续.此后李老师一直未婚.多年来,在棋队他是认真负责的严师,在家中,他是孝子和慈父,而在爱情上,他却是一个孤独的囚徒.业余时间里,他的整个身心沉浸在棋局创作中,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精妙残局.像蚌孕育珍珠一样,棋局创作过程,是充满痛苦与牺牲的雕琢,他常常写作到子夜时分才睡,白昼又投入棋队的工作.或许是忙中才有乐趣,闲里反而愁苦,总之,中年时期的李老师,以充满韧劲的生命支撑着艰巨的生活. 六、艺术的召唤   李中健老师不仅棋才横溢,在其它艺术领域中亦有过人之处.他家的书架上,除棋书外还有历史、外语、书画、佛教等多种读物,而李老师本人就是一部立地书橱:他有文学方面的渊博知识,令人难以相信他是学数学专业的;他的俄语水平可以当翻译.他挥毫泼墨题字作画不费吹灰之力.他好静,沉静中有种禅思的格局,不慕浮华的气度,那是唯美的艺术家和文明的缔造者所具有的气度.他从40岁以后全力投入象棋排局创作,相继出版了《精编残棋大全》、《象棋初、中、高级教程》、《中局技巧》、《实用残棋与布局专题研究》等,并与台湾刘宝仁合编了《残局精萃》,去年在辽宁出版社出版的《象棋残局全书》,共收集了8000局残局,至今已出版了30本(计500万字)象棋著作,这些棋书在海内外有着较大的影响,深爱棋艺爱好者喜爱..   一个棋局从构思谋篇到成型,再至文字加工,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著作等身的李老师的时间是向”睡神”窃取的,他习惯于夜晚工作,12点以后才睡,整整坚持了12年!长期的心脑劳累导致了现在的心肋梗塞重症.李老师创作棋局多由”灵感”来完成,他常常闭目躺在沙发上,其实头脑中的”棋盘”上正风云变幼着,突然,一个精巧的构思成型,他便迅速起身,摊开棋盘,再”移师”纸上记录成文.   李老师计划一生创作3000局,选600局最好的棋局出一本精华本,还计划写一本创作心得,一本国际象棋教程.现在他手中还有三百万字书稿尚未发表.由于身体状况不佳,他的写作速度大不如前,但奋力笔耕的劲头一如既往.   每次谈到棋局创作,李老师都有说不完的话.他将棋局创作过程划分为阶段;1.感觉;2.寻觅;3.拆解;4.排拟;5.核对;6,成文.他创作的棋局特点是子力少,弱子胜强子的比重大.他创作的3000局中有2700局是子力少的棋式.他认为古典残棋中精彩处多,深奥处少,具有清晰明快的特点,这也是四百年前的古谱《适情雅趣》很难被今人超越的原因.他本人的棋局创作,力求使残局杀法和技巧多样化,其艺术角度和实用性都自成一派.谈到中国的排局领域,他颇有感慨:"象棋排局应想办法搞起来.前苏联有十几家报纸都有排局竞赛(指国际象棋),奖励作者与读者;年鉴上收录优秀排局,"党报"------《真理报》上也刊有棋局.可见苏联国际象棋水平之所以高超,与良好的宣传手段有关.中国应有这样的报刊,来推动排局的创作和发展.排局首先是艺术品,和实战对局不能相提并论,艺术是没有完美的,排局亦然,有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对此应有个中肯客观的评价."   “一个人耗费一定时间写出一篇作品后,他人又耗用自己的时间纷纷阅读它,最终,这部作品更多的是属于读者,而不是作者."   李老师的棋局是属于读者的,这些闪烁着艺术才华的棋书是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功在千秋."艺术品,这流泪记下的微笑和微笑记下的伤悲"你汇聚着李中健老师深沉而识热的爱恋,"艺不惊人誓不休",看到这些精品,人们才知道一个生命怎样全力燃烧过.   我的老师李中键一生充满了坎坷与辛劳,却将他的艺术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计较名利,只知耕耘,而收获自有硕果累累."骄傲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他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他只是命运的朋友罢了.我想,"命运的朋友"就是李老师这样的人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5-12-10 13:41:0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粤公网安备 44040302000128号|华工象棋网 ( 粤ICP 备4404034007231   我要啦免费统计

GMT+8, 2024-11-1 15: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