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华工象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486|回复: 1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题局研究] 《偏正派》专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19 20:1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呵呵,自从我来到华工网的时候,经常在我口中提到《偏》、惊世大作、多年以后会出版之类的问题,不少排局名家对此是盼啊、猜啊、想啊……那么《偏》到底是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世物?甚至这样的世物到底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的问题?特开1帖解人们的一些疑惑: 《偏》是什么?很不好说!为什么呢?因为它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本帖中也只能简单说一些可说的部分,其它需要待出版问世及彻底风行、深入人心以后才能详细得知!一旦《偏》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穷尽了想象力也会意想不到现实中居然会有这样如此精湛、意想不到的作品! 《偏》是对《偏正派排势全局秘谱》的简称,它不是1本书、也不是1套书、而是数不清的套书!由于鄙人就是《偏》的发起人、也就是最有重大关系的人(因为如果受到世界认可,作者很多,而我作为发起人,自然也是作者之一)。这个套书不是一般的套书,我名为“极大型终极套著总极丛书”。下面对这个概念解释一下: 1本书就是1本书;很多本这样的“1本书”就是“丛书”;而很多“丛书”就是“套书”;而很多”套书“就是”大型套书“;而很多本”大型套书“就是”极大型套书“;而很多本”极大型套书“就是”极大型终极套著“、而很多本”极大型终极套著“就是”极大型终极套著总极丛书“,这是一个多层次、多延伸的概念。 由于这样的书是不可能一时半会、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够实现出来的,故这些就是计划,也就是《偏》之路。如果将来《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就会实现《偏》之路。《偏》的计划就是铺设这样的道路,具体事宜极多。 正式出版的时候,会根据情况先推出一些代表作,对问题进行极为细致的说明,而后会用许多具体内容加以印证,接下来还会有大量计划,一条一条的逐步实现计划的各项内容。 相关内容很多,下面细细的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20:39:5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还不知道如何来说这些问题,经过目前的研究达到的阶段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的棋书。一种是《详细说明》,用于对各种问题进行细致的说明与详细的解释;基本上《详细说明》能够解释《偏》相关的小到分子尘埃微观;大到宇宙宏观的问题。 一种是《理论研究》,举例像征西这个排局,就可以由对此有多年研究心得的高手参与对它的编写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越好就越能够帮助后人对研究对象的理解。譬如:征西这个排局已经经过了四个阶段的高手的研究,但是除了杨明忠先生曾经写出10万字的研究心得外(这个就相当于“理论研究”),其它阶段的高手都主要是以提供着法与变化为主。 一种是供图版,主要用于提供图势(有图无着),其目的是便于读者对需要的排势进行选择,而后为正式版服务。这个经过鄙人的研究得出。因为像1本书的价值。比方说1本书的定价为20元,但是它的实际价值却仅仅只有5元、甚至2元等等。这就是没有提供供图版的原因。像很多喜欢收藏的读者,购买了大量棋书,付出了大量经济代价,却很多出现堆放状态,也是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好,导致实际价值与理论价值相差不少;除此之外,《供》也是极为精湛的,写得非常出色,价值与其它三大类型相当!虽然如此,《供》也不是纯粹供图,会对其中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详细说明。 最后一种则是正式版,用于编作读者需要排势的着法与变化。这样一来,读者花钱买到的棋书的实际价值与理论价值基本符合,可以达到95—100%左右。 这四大类型的样书鄙人都编作好样稿,读来精彩纷呈、朗朗上口、效果尚佳。读这些稿件如同读精彩的文章,读起来爱不释手、万般酷爱。
3#
发表于 2013-7-20 10:36:48 | 只看该作者
牛,太牛P了。
4#
发表于 2013-7-20 10:50:1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迟暮寒士王兄的帖子说过,我们都憋的受不了,就等你的书出版呢!

今天看到一则很有哲理的话:一个B,向北走就是NB,向南走就是SB,所以找对方向是很重要的!
5#
发表于 2013-7-20 11:45:4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迟暮寒士王兄的帖子说过,我们都憋的受不了,就等你的书出版呢! 今天看到一则很有哲理的话:一个 ...[/quote]
6#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17:57:5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迟暮寒士王兄的帖子说过,我们都憋的受不了,就等你的书出版呢! 今天看到一则很有哲理的话:一个 ...[/quote] 呵呵,言之有理!《偏》之路就是最正确的方向!
7#
发表于 2013-7-21 07:48:26 | 只看该作者
祝愿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8#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7:57:19 | 只看该作者
祝愿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quote] 谢谢!已经变成现实,四大类型的棋谱都研究出范本,并且我在这里所说的许多话实际上就像是《详细说明》与供图版的一部分内容。像媲美七星、征西;媲美《竹》三集排局帖子中的不少作品都是“江湖秘局”,只是没有深入人心得到风行!如果一旦风行,那么将是大家的福音。 另外还想问句题外话,那篇文章找到没?
9#
发表于 2013-7-21 14:24:3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已经变成现实,四大类型的棋谱都研究出范本,并且我在这里所说的许多话实际上就像是《详细说明》与 ...[/quote] 期待早日出版 到时候有幸成为第一批读者。还没 主要百花齐放不公开发行 有些难度 你地址?不行我复印给您?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32:48 | 只看该作者
期待早日出版 到时候有幸成为第一批读者。还没 主要百花齐放不公开发行 有些难度 你地址?不行我复印给您 ...[/quote] 呵呵,没什么,一时不看也罢。 至于出版时间这个问题,恐怕这里的很多网友(名家)都很关心吧。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最大:(1)我贫穷,加之需要出好几本代表作,一时拿不出手去出版;(2)需要购买一台至少八核心16线程的强机,明年底的Haswell-E架构会升级到这种工艺,目前处于预约阶段,并密切关注棋软引擎的最新动态与处理器的变化发展。需要今后配置这样的电脑后以完成正式版,毕竟正式版也是重中之重。由于《偏》源自于《梅》,因此《梅》第1个排势将是《偏》正式版至尊性第1势,就是下图这个排势。以这个排势列为《偏》第1势是为了告慰王老大的在天之灵,没有《梅》就没有《偏》!可谓意义重大,必须的!收载这个排势的正式版全名为《偏正派排势全局秘谱·原始盘面1·(饶先)屏风马应当中炮第1势第1册》,如果《偏》出版以后我没有来得及通知到的话就比着这本书名去买吧。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动。一种可预见性状况可能是会有不法分子会打着《偏》的旗号招摇撞骗,把真品变成次品。例如恶意抬高价格等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手段。基于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暂时不提供方式解决,目的在于避免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DhtmlXQ] [DhtmlXQ_ver]www_dpxq_com[/DhtmlXQ_ver] [DhtmlXQ_init]500,350[/DhtmlXQ_init] [DhtmlXQ_binit]6267695949392919094727998606664600996050403042357074129999038343[/DhtmlXQ_binit] [DhtmlXQ_movelist][/DhtmlXQ_movelist] [/DhtmlXQ]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45:06 | 只看该作者
《偏正派排势全局秘谱》的全称原本是《偏正派排势全局秘谱来龙去脉·理论研究及未来若干设想的详细说明》,由于太长,简化为《偏正派排势全局秘谱供图版》、《偏正派排势全局秘谱详细说明》等等。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8:25:41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离开华工研究、整理资料、思考问题半年有余,准备将“传闻中的《偏》谱”的具体内容不定时的发表在这里提供给大家研究,一来相关部分经过大家的研究后,再经过笔者的改写最后出版水平质量更高;二来解除许多疑惑;三来《偏》谱离正式出版之日尚早,与其对其一直期盼,倒不如获见一些内容为妙,呵呵。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8:31:15 | 只看该作者
《偏》的具体内容极其丰富,就笔者现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经不下50多万字,另有几大框过去写的手稿有待整理。由于要详细清楚《偏》的全部内容绝非易事,准备将《偏》的总体内容分割发表出来,一段一段的分析研究。
这里先进行简单勾勒:
原始盘面  《供图版》  正式版   规格  棋软引擎  象棋桥  古谱介绍  近谱介绍(近代出版的一些棋书棋谱) 现谱介绍(现代出版的棋谱) 棋规棋例……
14#
发表于 2014-8-3 18:49:50 | 只看该作者
炎与夜 发表于 2013-7-21 14:32
呵呵,没什么,一时不看也罢。

至于出版时间这个问题,恐怕这里的很多网友(名家)都很关心吧。主要 ...

呵呵,出书是可以养家糊口的,你如果真的能够出版那个什么“极大终极……套书”的话,那你就不是一点点有钱,那时买个160核心的电脑就象买个烧饼一样。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9:38:50 | 只看该作者
yjr123 发表于 2014-8-3 18:49
呵呵,出书是可以养家糊口的,你如果真的能够出版那个什么“极大终极……套书”的话,那你就不是一点点有 ...

呵呵,其实“极大型终极套著总极丛书”是极其漫长的道路,虚无缥缈。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9:4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炎与夜 于 2014-8-3 23:30 编辑

常用范畴概念释义☆★(一)

          这一专题的内容非常重要,否则当提到这些范畴和概念的时候还不知说的什么,这是理解后文内容的基础。通过对本专题的理解,可以从最简单的角度初步了解这些范畴和概念。后面会有详细内容对这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深入的说明。下面即为这些具体的范畴和概念:
      《偏正派排势全局秘谱》:笔者在受到《梅花谱》的启发下,结合其它各种人类成果、加上笔者历年来的研究心得与涉世经验而凝结、汇集成的一种高级(棋谱)。由于相关内容非常之多,故采用《说明》等办法进行详述。
      《偏正派排势全局秘谱供图版》:
      《偏正派排势全局秘谱详细说明》:为了对《偏》及其周边的各种各样的巨、细问题的详细说明的专著。通过“详细说明”可以解释说明清楚小到分子尘埃、大到宇宙宏观的各类问题。如果没有《说明》的帮助,许多内容都是很难理解的。
      《偏正派排势全局秘谱》正式版:对《供》“有图无着”的图势详细添加着法与变着的谱本。
      《事林广记》:南宋陈元靓(liang)汇编的一部大型日用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明成祖汇编的一部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粹要》:乾隆皇帝下旨汇编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
      《梅花谱》:一本很有名的清代全局棋谱,王再越著。
      《竹香斋》:一本很有名的清代排局棋谱,张乔栋编。
       ×××年表:如“中国象棋史年表”。一种以纪年体的方式详尽记录大致脉络的一种高级整理方式。便于读者对内容整体性把握。
         N×:例如N遍。“N”在这里代表“若干”的意思,N遍相应的即为若干遍。
         VIP:高级会员。
         DIY:英文全称“       ”。中文翻译即“自己动手(做)”。
        CEO:英文全称“       ”。中文翻译即“首席执行官”。
        CPU:
        CPU三级缓存:
        CPU时钟周期:
        CPU不堪重负:因为执行的任务超过了CPU的最大承受范围,就会引起CPU处理效能大大下降的现象。例如CPU为赛扬单核1.7GB,如果打开很多网页或者标签时就会因为CPU一时处理不过来而出现狂飙现象(任务管理器使用率达到100%)。不仅对于已经淘汰的如这款1.7的CPU如此,对于i7 3930K这样的强悍的CPU同样会如此。当执行的任务过多时便会出现这种现象。
        SSE4.2:一种比较先进的指令集。运行一下比较先进的新贵引擎需要这种指令集的支持,否则无法运行。
        MP3:一种颇为广泛的可以听音乐的专业播放数码产品。
        MP3功能:由于MP3的主要功能在于可以播放音乐,因此,MP3功能便泛指一切具有听音乐功能的数码播放产品。
        ID:注册成功时的人数排名。如注册成功时为第10475位注册成功的会员,那么ID自然就是10475。
        IP地址:
        UCI引擎协议:
        UCCI引擎协议:
        PDF:极为常见的文档格式。
        PDG:
        PK:英文全称“    ”,翻译成中文即“对决”。
        UVZ:
        TXT:文本格式。
        CD-R:
        DVD-R:
        DVD+R:
        DVD+RW:
        BD-R:蓝光盘。
        USB1.0和2.0接口:早期和低端的USB接口,一般接口的标准为白色或者黑色(没有彩色),特点是传输速度较慢,甚至很慢。
        USB3.0接口:较为新颖的USB接口,通常接口颜色为蓝色(基本上是3.0的标识),也有少数为红色、白色和黑色。主要革新之处在于传输速度变快(理论值相比2.0提高五到十倍的速度,总之绝对是2.0的好几倍),稳定性也有提高。
        USB数据线:
        U盘:一种通过与电脑主板上USB接口和电脑取得联系的,专门用于数据存储、转移和保护的一种可移动磁盘。目前分为1.0接口、1.0接口、2.0接口和3.0接口。由于3.0接口最为先进,传输速度快、效率高,因此极为推荐使用;其它接口类型则不值得推荐。
        Bit:即“比特”。电脑上对于容量换算的最小单位。
        KB:简称K。例如2KB棋谱文件等等。1KB≈1000Bit,实际等于1024Bit。1盘回合数为60的棋谱文件,大约1KB。因为换算方式的区别,故有1000与1024两种。
       MB:简称M,读作“兆”。1MB≈1000KB,实际等于1024KB。
       GB:简称G。例如8G内存、16G优盘等等。1GB≈1000MB,实际等于1024MB。
       TB:简称T。例如1T硬盘,2T移动硬盘等等。1TB≈1000GB,实际等于1024GB。
       芯片组:
       南桥芯片:
       北桥芯片:
       指令集:
       闪存盘:
       网盘:
       网络:
       宽带:
       带宽:
       宽带连接:
       手抄本:将书的内容以手抄、手稿、手写的形式抄录或编作而成的谱本。往往非常轻薄。
       复写本:
       电子书:将书的内容以电子版面为形式,通过打字录入、编辑而成的一种电子书籍的形式。常见格式有PDF、PDG、UVZ、TXT等。
       “接变方式”:最早创用于《金鹏十八变》。为了对“全局棋”进行系统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可以容纳着法、变着的一种高级棋谱形式。是对《自》“1变1局”的提升。
       “接变作”:笔者在《金》接变方式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发展而成的接变方式。特点是美观、现代、支持到的变着数量多。
        伪《渊》:在《渊深海阔》问世之前,假托《渊》实际内容创作的作伪的棋谱。
       考证导言:笔者所提出的一种可以对前人(后人)、前事(后事)基本情况进行一种简单、常识性而有效把握的一种方式。
       前人、前事:过去的人(往往以一个时代为标志)和过去的人所发生的事。
       后人、后事:时代过后的人和所发生的事。
       给力:提供极大帮助。
       古代:     →宣统(1911年 月 日)退位为止可称为“古代”。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古代”。
       近代:1909年 月 日→1949年9月30日可称为“近代”。准确的说法是“中国近代”。
       现代:1949年10月1日(包括10月1日)以后均可称为“现代”。准确的说法是“中国现代”。
       断代:用断年体的方式将历史进行多段划分,分门别类研究的一种专题形式。例如将历史区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就是非常典型的断代。
       断年体:将漫长的历史用断代的办法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题研究形式。
       世纪:100年即为一个世纪。50年相应的就是半个世纪。世纪是从公元后开始算起。例如二十一世纪就是公元后2000年1月1日→2099年12月31日。二十世纪即1900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
       ××世纪×十年代:例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即1990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
       王再越: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位隐世的象棋高手。有人曾说是“名手”,例如《中国象棋词典》。笔者对此不同意,因为再越先生虽然从棋艺水平来说完全具有名手的水平,而且可以推为一代宗师。但是他当年毕竟是隐世湮没的独居者,若非他的力作广泛流传开来,世界上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可以说普天之下,没有任何人、也不会有任何人对他很熟悉,知道得很清楚。后人对他的知悉也不过仅限于支零片语。例如随便问一些相关的问题就很难回答上来。例如王再越先生的生卒的确切时间(说1662→1722年就不能作为正确的回答,这种回答只能说明他是这个时期的人,但并非确切时间)?他为什么要写《梅花谱》?他的一生中有些什么遭遇?他的妻子或者儿子(女儿)的姓名是什么?他的家庭情况怎么样?……因此,称“名手”并不贴切,应当称为“隐世高手”才贴切,也可冠以称 “天外有天的高手”。
        卷:古代人将书籍等
        佚名:真实姓名亡佚失传。
        嘉庆四大(排局)名谱:清代嘉庆年间先后问世的《竹香斋》(三集五卷)、《渊深海阔》(十六卷)、《心武残编》(七卷。原为六卷,后补遗一卷)、《百局象棋谱》(八卷)并称清代排局四大名谱。
        关于这四大名谱的“排名”问题,也应该按照上面的次序排列。有人认为《渊》应该排在《竹》之前。其实不然,因为《竹》编作在当时极有声望,《渊》虽然卷佚和局数方面最多,但是相比《竹》的名气还是颇有一段距离的。因此,《竹》应该排在《渊》之前,位列四大名谱之首。关于这些内容,后面有详细说明。
       乾隆四大(排局)秘谱:清代乾隆年间问世的《听雨楼象戏谱》中收载的四本秘谱可以称为四大名谱。即《桐华馆》(二十卷)、《竹香斋》(十八卷)、《雪映 》(十六卷)、《石琴室》(十四卷)。参考《竹香斋》三集五卷本,应该都是排局谱,没有全局内容。
       “七星聚会”:又名“大七星”、“江湖七星”、“马路七星”,简称“七星”。是1则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主要内容为车卒(车兵)高深残局的双方各7子的江湖排局,成局于清代乾隆年间,作者佚名。饮誉棋坛已达两百多年,曾有“排局之王”的美称。
        “大征西”:又名“征西”。取代“七星”成为新晋排局之王。约1953年左右出现在马路街头的1则主要内容为车炮残局的旷世江湖排局。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穷毕生精力也难悉其妙。有“江湖排局王中之王(王中王)”的美称。至1953年起,许多名家都有过深入研究。二十年后,约1973年左右得出和局结论。
        此说可取代1954年由上海江湖艺人汤申生(“阿毛”)与著名排局家蒋权先生修改而来的旧有的说法。因此,作者佚名。笔者认为:王首成先生的《古今名局赏析》是目前对其介绍最为详细的一个版本。其中,颇多华工象棋网的高手的研究心得。其中,王首成先生因极其酷爱征西排局,故有“征西王”、“征西大侠”之称。
        “带子入朝”:曾载于清代江湖秘谱——《蕉竹斋》中的1则主要内容为“车卒(车兵)残局”为攻防主题的江湖排局。
        “炮炸两狼关”:1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上海江湖艺人王寿海改作的1则主要内容为“炮卒(炮兵)残局”的江湖排局。
        “千里独行”:1则明代创作而成的被清代各谱广泛吸收的,而且被现代棋坛认定为“四大名局”的1则著名江湖排局。
        “野马操田”:
        “蚯蚓降龙”:
        “大九连环”:
        “火烧连营”:
        “小征东”:
        “鸿雁惊寒”:1则由乾隆年间国手级江湖棋人创作和参酌的具有高超的艺术和技术水平的,高深玄远的,主要内容为“炮卒(炮兵”残局的江湖排局。变化十分复杂。王忠志先生前不久出版的《江湖第一排局——鸿雁双飞》是对其介绍最为详细的一个版本。
        “雪压梅梢”:乾隆年间武进周廷枚所作的1则江湖排局。内容精彩丰富,虽然正确结论是红先黑胜,但是并不影响其价值和历史地位。
        江湖骗人之局:江湖艺人故意摆设正确结论是红胜或者黑胜的江湖排局以诈取棋客的腰包的排局。在《渊》的时代已经出现。是江湖艺人的一种谋生手段。
        盘外招:
        清盘棋:
        混盘棋:现代江湖棋摊新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曾经利用这种办法挣到了不少金钱,后风靡江湖棋摊。
        圆明园:从康熙年间开始,乾隆年间竣工的集中了大清帝国一个世纪的修建和扩建的极其宏伟的人类工程!惜18  年因大清帝国软弱无力被英法联军残忍破坏、纵火焚毁!
        “冒险活动”:这里不是指一般的冒险行动。而是特指由于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由于大清帝国的强大,致使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敢来向大清帝国挑战!故,凡是远征、侵犯大清帝国的活动均称为“冒险活动”。
       英法联军:为了强行打开大清帝国的大门,对大清帝国的远征,扩大和攫取殖民利益。英国和法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支远征军。这支远征军造成的最为重大的历史影响就是焚烧、洗劫了圆明园!
       咸同兵燹(xian,3声):此说源自于《江湖残局》一书。词典对燹的解释为(书。即一般在书上出现这个字)野火。咸丰年间发生的一场兵变,在这次兵变中可能损失有名谱《会珍阁》四十卷。之前或许还有较为广泛的流传,之后即“不可复睹”。笔者推测:“咸同兵燹”可能即为火烧圆明园的别称!
       象棋规则:在棋手们象棋实战或者排局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约定俗成的具有丰富内容的一整套规范。专门用于对规则问题的裁定。
       “打”与“闲”:象棋规则中将举凡伏杀、催杀、照将、捉子等带有强制性的战术手段统称为“打”。举凡避、吊、跟、拦、兑、献、牵制等统称为“闲”。
        “两打一还打”:在具有打、闲至少2个回合以上的组合动作中,一方一将(照)、一杀,另一方一捉一献的动作中,前者属于两打(“照”与“杀”都属于打),后者一打(“捉”属于打,但献属于闲)的动作。双方动作组合加起来归为两打一还打。
       “两打两还打”:本动作则是双方都是同等的“打”为性质的组合动作,步调一致(步数、回合数一致)。
       “多打方不变做负”:
       “双方不变作和”:
        单核(单线程)效应:由于单核心(单线程)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太弱,当遇到复杂、吃力的任务就会出现CPU不堪重负的情况而导致CPU效率大大降低的现象。多核心多线程的处理器就是为了解决这种效应应运而生。也可以说单核效应促使了多线程处理器的开发用于多任务处理。
       标称容量和实际容量:在存储类数码产品中,往往有标称容量和实际容量。例如标称为16GB的U盘,它的实际容量为14.7GB。这是因为包含一些系统驱动程序在内的缘故。而这些驱动程序被设定为“隐藏”,故用户看不到它们的存在,只能够知道减少了一些空间。
       缩水U盘:一种欺诈消费者的劣质产品,可以将标称容量2TB的U盘缩水到640MB!而2TB的实际容量应该为1800GB。足见缩水得好厉害!当存储在这种U盘中的数据超过最大容量(例如这里的640MB)就会有写满的提示!
       黑心商家:以赚钱为目的,不管昧心钱也好、还是各种来路不正的方式也罢,总之以赚钱为目的,而做出各种以欺诈、修改、涂改等各种方式欺瞒消费者的只为赚钱的商家。各种水货、假货、次品都是他们搞出的把戏。
       坏道:U盘、光盘、硬盘等存储介质在寻道、读取时无法读取或读不出来的地方。
液晶显示器:即CRT显示器。是对纯平显示器的更新,主要更新之处在于屏幕较纯平来说轻薄了太多太多。
        坏点:液晶显示器上的白色的小斑点。但基本上不影响显示质量。
        超极本电脑:在笔记本电脑的基础上的更新。主要更新之处在于:轻薄、电池续航时间。因此超极本相比笔记本电脑相比,往往续航时间可以达到5→6个小时,长点的在7、8、9小时,更长的能够达到12小时。笔记本电脑往往仅有0(例如半小时,45分钟等等)→4小时。
       原创:具有个人独创性质的各种书籍、报刊、文章、篇目等知识财富。
       作品:对具有艺术价值的各种艺术品的尊称。
       版主:网上(尤其是论坛上)管理专门板块的主要负责人。
       首席版主、次席版主:由于网上资料、资源等往往非常庞大,哪怕是某一个论坛上的某一板块仍然十分庞大,这样不免造成一个人来管理往往忙不过来。这样便有多个人来管理这样的板块。排在前面的为首席版主,排在后面的则为次席版主。例如“棋中事实  硅谷动力”,“棋中事实”由于排在前面,故为首席版主,“硅谷动力”排在后面,故为次席版主。
       超级版主:在各种版主中具有最高权限的板块管理员,地位(指在板块中的地位)在首席版主之上。
        网名:网络中为了保护网友们真实姓名等重要数据资料提出的一种以昵称、数字、字母、符号或组合(例如数字+字母)等各种形式注册的保护隐私的一种手段。例如,“233232”即为一个典型的网名。如果不知道真实姓名,仅凭“233232”是不可能知道的,足见可以用来保护隐私。
       “华工象棋网”:2003年 月 日由“基地市长”李学翔先生根据“       ”开创的象棋专业论坛。
       “棋中论坛”:   年   月 日由“棋中论坛”(“三乐居士”)根据“乐在棋中论坛”改名创设的专业象棋论坛。
        “日升家园”:
        “广东象棋网”:
        淘宝网:网络上非常有名的购物平台。
        京东商城:
        中关村在线:提供各种前卫商品的购物平台和了解各种商品的渠道。有一句名言是:停下    足以证明中关村非常前卫。
       人工智能:以机器或者程序为形式的,人类所发明的一种具有“人的智能”的各种机器或者程序。
       棋软引擎:一种一般需要在电脑上才能够运行,主要使用CPU线程数,也可使用内存、硬盘等硬件的,根据“博弈论(对策论)”原理设计的具有高级思维模式的人工智能的,可以对当前局面进行计算、过滤、分析后极有可能找到正解的思考程序。特点是能够弈棋(包括象棋、围棋、国际象棋,但一般都是指象棋),而且棋艺水平非常高超,甚至为人类所不及。早期名为“弈棋机”,足以反映能弈棋的特色。
       引擎最大线程数:引擎对于CPU线程数的极限支持。当电脑内的CPU线程数或者配置文件中的线程数超过引擎最大线程数时,将发生停止工作、引擎异常的现象。或者被还原到最大线程数来使用。
        例如,旋风6.2最多支持16条线程的CPU(这个不同于十六核心,因十六核心可能包括32线程),在32线程的服务器上设置为32将发生“管道正在被关闭”的现象。当设置为16时,引擎又可正常运行了。是,即为引擎最大线程数。这就像一个人酒量一样,他的酒量只能喝1瓶,如果再让他多喝1瓶,自然就会发生呕吐、醉酒等反应,严重时甚至能够发生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周软”:周运栋先生创作的1款连将杀软件。线程数锁定为1,即单线程引擎。专门用于解析连照杀的排局,效率很高,很受欢迎。
       “撞车”:这里不是指道路交通事故,而是指排局创作过程中发生的“重复”现象,主要适用于“华工象棋网”。
       十字星:棋盘上用于对于兵卒和炮表述的特殊点位,标注有十字星。
弯路:这里不是指弯曲的道路。而是指人生中本可避免,却因不清楚、不知道、没人告知等各种复杂原因造成的多费周折、多绕圈子、多费时间、遭受损失的人生路途。例如,同样一模一样的商品,有5元和6元两种,用6元钱买到这款商品即为弯路,5元钱买到相对6元买到即为“直路”。
       小弯路:亏损得轻的弯路。
       大弯路:亏损得重的弯路。
       自然力量:自然界所存在的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强而有力的力量。这些力量往往十分强大,非常难以控制。而且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威胁与带来各种福音。如果人类能够对这些力量善加利用,能够为人类发展壮大提供极大帮助。利用一点则提升一点。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9:4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炎与夜 于 2014-8-3 23:18 编辑

            名门高手——江东八俊、河北三杰·九派十一人☆★(一)

          如果称赞他们为“名家高手”都还尚不贴切,称为“名门高手”似乎更为贴切。
       据谢大侠《象棋谱大全·弈话》费先知所写的“象谱说粹”等提到当时端倪(笔者对“此事”的知晓全靠费先知写的这篇文章,谨在此表示感谢)介绍云及:时至清代乾隆中叶,象戏盛行、高手辈出,其最著者共有九派、十有一人,时称“江东八俊、河北三杰”。这十一人分别是:毗陵派(武进周廷梅、阳湖刘王环)、吴中派(吴县赵耕云、长州宋小屏);武林派(钱塘袁彤士);洪都派(南昌乐子年);江夏派(江夏黄同孚);彝陵派(宜昌汤虚舟);顺天派(大兴常用禧,据《大兴县志》介绍,这位常用禧棋艺高超、弈法精妙无双。这说明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也能够说明他确实是但是的一位江湖棋杰);大同派(大同阎士奇子年);中州派(开封许塘)。而武进周廷梅则是个中翘楚,他遍历南北各省,击败各派名手,称雄天下,并开创毗陵正派。跟随周廷梅学棋的人多达二百多人,颇极一时之盛。由于周在象棋上的特殊贡献与造诣,故笔者戏称为“周老大”。
      这11人,个个都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都是有钱人。也是各地棋霸一方的江湖高手。他们是近代、现代江湖艺人(在清代的)祖先!他们的作品流传到江湖上,才有了近代、现代江湖排局的沿袭!他们的地位应该稍高于《听雨楼》四谱编者。其中,以“大国手”周老大的地位最高。
      笔者认为:由于有关他们的资料仅存吉光片羽,虽不及自己的“作品”知名,但属于先于作品而存在,况且作者永远都是第1位的,故先介绍。
      有的书谱介绍刘王环说成刘玉环,在这两种说法中,笔者认为:刘王环的说法应该更为准确。由于王和玉这两个字仅标点只差,很容易误解。因为“玉环”更像女性的名字,例如杨玉环(杨贵妃)等等。
      也就是说,最著名者为这九派11人,另外还有一些当时名气稍逊一些的高手也会同此类盛世,不可忽略。
      笔者猜想“顺天派”恐怕是研究“顺炮”的高手!“顺天”类似“弈天“、“倚天”、“齐天”、“棋天”等概念。
      非常可惜的是当时很多全局与排局妙谱、以及很多实战对例、名手轶事、棋坛掌故等为未被传下、殊为可惜!所谓的形同垃圾的“钢笔字抄本”在林幼如的精彩考证面前可谓小巫见大巫;而林的考证及嘉庆传下的作品在他们的硕果面前也同样是小巫见大巫!换句话说,他们的作品才真正具有价值(不过,现在在有了《偏》的前提下,他们的作品在《偏》面前也是小巫见大巫了!有关《偏》的内容本来都是全书核心、以后会有很多机会细谈),大部分都亡佚了。幸得嘉庆年间棋家的收集,才有了被后人们广泛赞誉的“四大排局名谱”。
      据介绍:他们对棋艺进行研究的时间大约在乾隆盛世的1760—1799年近四十年。为什么说主要是这四十年呢?其实严格的讲,还可以延续到《竹》三集出版的1817年以后。乾隆中叶,象戏盛行,武进周廷枚于1760年—1770年毕十年之功研究“屏风马破中炮过河车着法”等专题。而他们真正的著作《听雨楼》于1799年抄成,可以以《听》的抄成作为这次“大盛”的断代。
      其实,后来的“七星聚会”等作品乾隆初年就已经开始流行了。甚至“千里独行”还是明代的作品!可能他们有鉴于明代江湖排局的造诣(就目前所知能够反映明代江湖局的作品就是仅存名字的《江行象戏谱》了,从中可以推断出明代江湖型排局的造诣已经非常高超,甚至已经有能力研究出“千里独行”这类佳构了。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祖先们从南宋年间即开始注重“残局”研究,到了《适情雅趣》、《梦入神机》、《象棋神机集》等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创作水平,能够创作出“千里独行”这样的精妙佳构毫不奇怪),,经过当年的众多名家高手(并且还有周老大这样的天下国手、张善人这样的世家、各路名家文豪……)为之多方研究、多年深入研讨,纵成大盛是意料中的事情。
      从已知部分来说,清代乾隆中叶(1760年—1770年)到《听》1799年问世的这段历史也很有兴趣。
      这近四十年象棋排局具有空前的发展。其实,那个时候并没有“排局”一词,那个时候称为“棋势”以及“残局”等。“排局”一词是近代排局名家许弼德先知提出,而后广泛沿用至今!笔者认为:“排局”这个概念提得相当的好!只是没有对其中非常重要的与实战(棋势)界限问题说清楚。比方说我们要问“什么是象棋排局?”或者“象棋排局的概念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可以得到若干种说法!笔者对排局的概念是“只要是全盘实战(原始盘面1)中难以弈成或者不容易弈成、甚至根本不可能弈成的所有局面都是排局”。
      那个时候的高人、专家大概有这么几种类型:九派十一人、收藏家、棋艺家、很有名的知名人士、活动家、各类文豪文艺大家等等。
      要考证九派十一人的情况需要参考当时的县志,例如《大兴县志》记载有“这位常用禧技艺精妙无双(后还是被周廷枚所败)”。《雪映簃》的编者是当时有名的和尚朱禅(与“栎洲散人”一样为“圆性尊者”),系周廷枚的入室弟子之一。
      我经常都在想“江东八俊、河北三杰”等清代乾隆年间的诸位高手的事情,笔者喜欢称呼他们为“老大”,他们确实具有很多我们(后人)的过人之处!他们在情调、精意、品茗等方面的造诣我们难以想象、难以追赶!简单的道理,在我们这些俗人看来是一本书、一首诗、一杯茶,在他们眼中不是一本书、一首诗、一杯茶,而是评书、品诗、品茶!而且具有极高的意境!说的话可以将人迷得神魂颠倒、如痴如醉、久久不能忘怀、久久不能离去!生活的地方如同仙境一样的美丽!当时没有汽车、没有各种废弃排放,自然整座城市如天空之城般华丽、那么雍容华贵!多么想念圆明园的仙境、多么想念老大们的生活啊!他们的生活值得我们后人去追赶、去打造!
      在他们眼中,排局不是纯排局!而是用来抒发情怀、交流心得,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促使社会和谐、品茗生活等的工具。经常“隔席传杯”、“月明三五”、“萧湘烟雨”……多想与老大们一起生活,体验那醉生梦死的生活意境!想象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像周廷枚好弈、弈游全国,搭建名室“会珍阁”。不仅是他的研究室、藏书楼、也是他的棋谱名称……周老大好诗、知性、觉悟极高!精于弈理、天象、术算、武侯八卦、各种旁门左道……
      笔者有时就在想:四大名谱之一的《竹香斋》如果是18卷本或者20卷本(5卷本、不等卷本)的《桐》、16卷本(5卷本)的《雪》、或者14卷(5卷)的《石》乃至40卷的《会》流传下来皆会形成不同结果!这对于考证那时的情况大有裨益!虽然现在已经难以亲身经历当时的盛世!但思维、想象等能力毕竟是具有伟大的力量的!可以新研究出大量的资料作为参考、可以提出大量问题作为依据。
      举1个例子:如果现在见到的不是《竹香斋》三集5卷本,而是《桐花馆》三集5卷本的话,对于后世排局的变化发展又具有不同的意义!
    《桐》的编者也姓张、名霈霖,号“菱湖居士”,字“雨苍”(乔栋则字“兰汀”)。是周廷枚的入室弟子。“菱湖”在清代位于哪个省等问题待考。“居士”则是“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网上的解释)。由于直接得到周老大真传,其价值必定在《竹》三集本之上!现在流传下来的资料中仅仅见到《竹》三集的按语,在“鸿雁惊寒”末后提到“虽张、朱诸人……”这里的张,即是指霈霖!由此可知,霈霖与师尊廷枚、师弟朱禅(从《雪》的卷数少于《桐》判断为师弟)参研过“鸿雁惊寒”。也就说像“鸿雁惊寒”这样的排局,当时《会》、《桐》、《雪》都有刊载。另外,还可以断定为《桐》中没有“洪门新霁”这个排局,但会有“洪门XX”(没有九路角兵,因这是乔栋的添加!)。
      总体来说,其局数较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会》、《听》或者四本秘谱的全貌“回来了”,呈现在诸位排局名家眼前会是什么样子!
    《竹》略多,内容或许更更难想象:七星、鸿雁等属于那时的作品(我们运气很差,只能见到那时收尾阶段的作品,也幸好有幸见到《竹香斋》——哪怕是残存的五卷!),如果见到《听》的全貌,七星在历来的排局之王的地位会不会动摇!基本上可以肯定,如果《听》得以流传下来,七星聚会不再是排局之王!也不会有“四大名局”、“四大名谱‘、”江湖八大排局“这样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种类似的说法了(例如'十九大名局”、“十大名谱”、“江湖二十大排局”等),不仅它们改变,我们也会改变!或许不会有“华工象棋网”、或许朱鹤洲(抱歉,这里仅为举例,还请名家谅解,呵呵)不会是排局名家(可能变成音乐家或者其它什么难以想象的内容)、肯定笔者也不再是《偏》了!……改变点点,或许都会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只有界定“现在”以后,改变“那时”才是我们自己!或许当我们的尸骨变成风干、成为木乃伊后,《听》突然出现!会不会有人真正能够读懂它、解读它?会不会有真正人知道它、理解它?就很难说了!或许到地球灭亡也不会出现(根本从地球上消失了!)。我们如同浮云一样,没有人会知道我们、没有人会记得我们!就像我们现在对于他们一样!留下的是无限的伤感与永久的怀念!也是永远难以抹去的伤痛!
      关于上述一段文字笔者曾经发表于“华工象棋网”(确切的说应该是先发表于华工象棋网,然后转载自己的部分为《详细说明》平添内容),故来到这篇帖子的棋友都能够看到。其中,朱小坚说笔者的思维跳跃得太厉害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20:32: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炎与夜 于 2014-8-3 23:40 编辑

       贵族名谱——《会珍阁象棋谱》☆★(一)


        现存名清代古谱中有三部大型作品最令人神往,一部就是《会》谱,另外部就是《听》谱与《臣》谱。
      《会珍阁》:四十卷,相传是清乾隆国手毗陵正派领袖武进周廷枚著,原本未见,内容不详。1927年谢侠逊辑《象棋谱大全》“弈话”内所载武进费锦钦写的“象谱说荟”中提到:
       “……当乾隆中叶,象戏盛行,人才辈出,其最著者,共有九派……而周廷梅(枚)遍历南北各省,战胜诸派,遂成天下国手。而成毗陵正派,从之学者二百余人……年逾七十,犹乐此不疲……所著象谱有《会珍阁》四十卷及《改编梅花谱》二卷。听雨轩各谱所采入者,计有全局及布势数十局,而于当时掌故及名手佚事记载颇为详尽。今《会珍阁》不知是否尚在人间……”
      五十年代初传抄的《会珍阁》仅存残局20局,来自福州林幼如。1955年7月台湾出版了李天华编的《象棋天地》,内刊有“周廷梅著,林幼如藏,李天华增注”的《会珍阁》残局20局。所列图式深奥异常,变化多端,而且与四大排局名谱中的图式无一相同,且拟局水平甚高,被视为排局中的珍品。裘望离、朱鹤洲、陶诒谟、倪文高四人倾向认为:这些图式是各地棋友在林氏主编《象棋月刊》时所供给的江湖棋局,林氏加过工,个别也有林氏的仿制,而着法则主要出自林氏之手。1989年11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林幼如编著《会珍阁象棋谱》诠订本,使之流传更广。
      乾隆中叶:是指1760—1770年之间。这个时候象戏盛行,说明在此之前就开始酝酿,否则不可能直接盛行的。
      人才辈出:这个是指这个时期的人才横跨祖辈多代。一般以三十年为一代,这样至少两代或者三代的人才!这样横跨60—90年!这里的人才辈出,应该是指横跨两代的情况,这样即横跨60年左右。根据这一点这能够说明“江东八俊、河北三杰”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而是两个时代的人!最小者也许30岁、最大者也许60岁以上这种概念。也能够证明横跨两代的正确性!这样自然是同一个时期的人。因此,才有了前面的“江东八俊、河北三杰”。顺便在此算一算这个时期问题,算到现在。
      从1760年的中叶开始计算,此时为第一代:这一代是当年盛世的精华,而后就差不多没有了!
      三十年后为1790年,经历了两代人的时期,为第二代:此时,《听》还未出现!
      1820年为第三代,经历了三代人:从这一代人开始进入18世纪!这是《听》刚刚问世不久后的那一代(《听》1799年刊行,系手抄本)。与《听》处于同一个时代!此时,要觅到《听》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嘉庆四大名谱都出现在这个年代。
      1850年为第四代,经历了四代人:此时,要觅到《听》并不算很困难的事情!
      1890年为第五代,经历了五代人:
      1920年为第六代,经历了六代人:从这一代人开始进入19世纪!已经可以说距离乾隆中叶的盛世很远了!这就注定了《会》、《听》、《臣》已经没有这么容易觅到。
      1950年为第七代,经历了七代人:
      1980年为第八代,经历了八代人:
      2010年为第九代,经历了九代人:从这一代人才开始进入20世纪!已经可以说距离乾隆中叶的盛世太远了!
      2040年为第十代,经历了十代人止:
      其最著者,共有九派:也就是除了这九大门派以外,另有一些不是很出名的高手。而这九派则是其中最为著名者。
      年逾七十,犹乐此不疲:这说明周老大是一位高龄者(因弱冠20岁左右即负盛名,享有盛名至少50年),而且应该活有80岁以上吧。而且《会珍阁》绝对不可能是老大20岁时的作品!而应该是在他战胜其它各派以后时才诞生的作品!如果说周老大于乾隆中叶成名,假定这个时候为30岁的话,往后再算40年,则为1790→1800年!从前面《心》作者对老大完全不知道来说,很可能1790年之前老大就去世了。也就是说老大大约是1710→1790年之间的人。
      这还能够说明:周老大是这11人中的“60岁以上范围者”(即第一代人)。也许也能够说明:与周老大同属于毗陵派的刘王环先生也是第一代人!
      笔者有一个大胆的想法:11人中凡是2个人为一个门派者为第一代人,单独1个人者为第二代人。姑且为假说,有待更多的考证。不过,张如安先生已经在《中国象棋史从考》中提到顺天派的常用禧道光崛起,非第一代人。
      这里仅仅提到《会珍阁》和《改编梅花谱》这两种,但是这很难代表老大的全部作品!其中,《改编梅花谱》仅在此处提到。这说明《改编梅花谱》较《会珍阁》来说,更为罕见!例如,老大的《无双品》就没有提到。但是,即便是加上《无双品》也很难代表老大的全部作品。虽然,费锦钦先知对于这段历史写得很精彩,但是也有很多事情也不知道。因此,并非全豹。这是非常可惜的。
      这里的“此”不知道指什么:可能是指排局。也可能是指与各地名手关系非常要好,受到很多拥戴与追捧。如果能够清楚的知道这个的话,那么就能够说明老大对这个有多年的喜好!为什么说了“年逾七十,犹乐此不疲”这一段前后都打有省略号,省略了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呢?
      听雨轩各谱所采入者,计有全局及布势数十局,而于当时掌故及名手佚事记载颇为详尽:
      笔者认为:《听》只有排局没有全局。这里所说的听雨轩各谱所采入者,计有全局及布势数十局是指《听》中的这些排局:计有几十个排局,其中有一局为“雪压梅梢”,是当年很有名气的“雪压大势”。根据按语情况分析,必然还有“必历经国手参酌而成的鸿雁惊寒”。因张霈霖、朱禅都是老大的入室弟子,而是局为他们共同研究,因此,老大的《会》中必有此局。在《会》中都有转载和收录,并且另有《会》专属的全局内容。想必就是包括屏风马破中炮过河车、屏风马左炮封车破盘头马中炮破屏风马一类。
      费先生介绍时将全局和布势分类,已经说明全局和布势(排局)是不同(有别)的内容。
      除了上述排局、全局外,就是名手轶事、棋坛掌故、棋谱源流、棋局源流的颇为详细的记载了。这部分内容,在《竹》所撰按语中能够知其一斑,但是,绝对不等同于《会》的记载。例如,《大兴县志》仅仅提到常用禧技艺精湛、精妙无双。但是,没有更多的记载,而《会》必有详细的记载。而且定然有各家各派的详细记载。而棋局源流的记载必然是《会》从《听》所收集的这些排局的记载。此外,还有全局,甚至包括对局的记载、评点等等。
      详细的文字记载的这部分是《会》的一个主要内容。其实,这些记载的内容就相当于《详细说明》(本书)这样的文字说明,只是远为精湛得多!
      此谱即是毗陵正派代表作!共有四十卷,此谱 兵南下、毁于战火,今仅存残本!
      考:古代一“卷”内容很少!大约化为现代书籍三十二开本10页左右、最多20余页!化为A4大开本就更少了。那么以此推算原书大约400-800页左右。不过,像原谱这样厚的棋谱如果有诠注本,少说也有2000多页。如果能够见及《会》谱全貌,并由后人增补诠正,可能诠注本厚达2000余页!这里对比《竹香斋》三集合订本(由著名排局家蒋权、朱鹤洲、裘望禹诠注的《竹》三集本的合订本)、《渊深海阔》等诠注本来说的,《竹》、《渊》已经达到500—800多页,如果《会》40卷全部写成“诠注本”的形式,估计可能多达2000余页!
     《会》内容包括六个部分:全局、布局、排局、对局(很多人把全局与对局混为一谈,这里借此说明下: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全局设有变着对局没有、且全局的变着为“1本”(“本着”)、“2变接本”等有专门的接变标题,因此对于对局的注解不算变着;全局是推演性质、对局则是实战性质)、棋谱棋局源流、名手轶事。
      近代有位作伪高手兼棋家林幼如,在林处传出周老大排局与全局作品,排局部分共有20局、全局部分即《无双品梅花谱》(后面将会详细介绍)。这里介绍这20则排局:
      据《江湖特种排局》一书介绍,从林处传出周老大《会》部分,共计排局20则,根据林遗稿分析,实则经他稍改图势、假托周老大的伪本。《特》介绍时“稍改图势”,如果这一点属实,那么这20局即基本上出自老大之手!观这20局作品风格,布子水平丝毫不逊于另外十杰!不愧为之首!
虽然《会》基本上亡佚、失传,但是现在仍然存在其残本的端倪,除了上述排局20则以外,另有全局23变、《绿榕桥》、《无双品》、《善庆堂》等等,都与《会》存在一定关系。
      据张氏百多种旧谱可知:仅仅在当时(可以断定为乾隆以前,因为作者提到属于“旧谱”、“家嗜象戏已三世”,以此向前算三代——平均每三十年基本上可以算一代。如果我们说某某人与某某人是同一代人,可以以三十年来说。当然这是以前的说法,现在的说法不妨以六十、甚至更长时间算一代人)旧谱就不少。而现代人们所知道的古谱中仅仅可能还不到六十种(存目)。
      要详细考证那时的情况还需要联系当时的重大事件与各种记录。当时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就是“修建圆明园”,从康熙年间开始到乾隆年间竣工。《梅花谱》、《竹香斋》等作品都诞生在那个年代。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文明的年代,除了科技与军事方面,在文化底蕴、各种艺术、建筑等方面达到的水平我们无法想象!如果圆明园可以完好的保存下来,没有遭受过那场战乱的话,古人可以达到的水平我们很难想象!恐怕就不是单纯一两本《竹香斋》、《听雨楼》、《会珍阁》那样简单了!
      根据笔者的分析:《会珍阁》40卷本中包括全局、排局、对局、记载等四个部分。
      记载部分像《竹》之类的按语在《会》中会有一部分;另外从《竹》三集中将“停舆待渡”局列为吴中派的代表作、“多卒停舆”列为武林派的代表作来看,《会》定为记载“毗陵正派”的棋局,其中,“雪压梅梢”就是“毗陵派”的作品,并且具有天机私密性不公开的演成和局的着法(江湖上称为“隐着”,意在不让棋客掌握到规律避而不谈或者略去。依我猜测,这是因为周在收入室弟子的时候也没有对其弟子谈过这些事情,或者没有对其它门派公开其着法。不过,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周在当时被棋人们共推作手、奉为至尊上这一点毋庸置疑)!另外,一定还会有对《梅花谱》的评语、局数、变着的增订等。
      其全局部分包括残存的“左炮封车破中炮盘头马”、以及“屏风马破中炮过河车、破中炮直横车”等;
      对局部分想必就是当时棋家高手们的对局,从《梅花谱》盛行中炮对屏风马来看,估计以此类布局为主。其实,原书虽然号称四十大卷,但以现代印刷标准来衡量,估计每卷仅仅数页、至多十来页,这样四十卷也仅仅数百页。不过虽然内容不多,但精湛、可圈可点之处却甚多!如果《会》没有失传、亡佚的话,写成现代诠注本的形式估计达到千多页!
      虽然《会》基本亡佚了,但还是有一些类似秘本。比方说《会》20局本、《无双品梅花谱》、《会珍阁·绿榕桥》等皆与《会》相关。


19#
发表于 2014-8-3 21:46:09 | 只看该作者
又开始吹牛,不知所云
20#
发表于 2014-8-3 22:04: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象棋法官 于 2014-8-3 22:12 编辑

那个“偏”什么的书名很拗口,难以理解,听说这是具有极高价值、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极大型终极套著总极丛书不如改成《中国象棋大百科全书》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22:53:15 | 只看该作者
象棋法官 发表于 2014-8-3 22:04
那个“偏”什么的书名很拗口,难以理解,听说这是具有极高价值、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极大型终极套著总极丛书 ...

《偏》是最好的,能够代表总极丛书。先生所提出的《中国象棋大百科全书》充其量能够代表一套,就定量问题不及《偏》的名称。而且大百科全书的内容与《偏》相差颇远,因此还是《偏》好。这个名称是我进行了大量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很不错的。至于理解问题,待今后详细知悉《偏》的内容以后即会清晰。呵呵。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22:55: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炎与夜 于 2014-8-3 23:55 编辑

《梅花谱》原序及其分析、推测☆★(一)

      安蹇先生姓王,名再越。字正己,康熙时人。性刚直,家贫力学,不求闻达;而世亦无知者。一身坎坷,抑郁无聊,为象戏以消岁月。得意疾书、爰成六则,名之曰《梅花谱》。其间纵横驰骤不可端倪、真有行到水穷、坐看云起之妙诚象戏之钜观也!弈虽小道,亦可见先生之一斑也。
      释义:
      这是1篇简短的以白话文为形式的小序,来自于潘定思先生所藏《梅花谱》的版本。在不同版本收藏的《梅》其序文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另有“棋品”、“棋说”等等(例如李松福先生所藏版本)。由于无法见到其它版本的《梅》,故这里无法进行转载与分析,请读者见谅。如果能够有幸见到其它版本的《梅》,一定要尽可能弄到手。无论花费多少高价也要买到!因为太名贵了!
      虽然这篇序文后面没有标注落序者,但是,笔者几乎可以肯定为是周老大(周廷枚)先生。为什么没有落序的原因笔者也能够说出一二:
      笔者推测:之所以没有落序就是因为这是收载于《会珍阁》中的《梅花谱》!因为后人只看到了这部分的内容,没有看到前面的内容,故并没有看到《会》序文。而《会》的著作曾经以散佚流传。这本《梅花谱》就是《会》的1个部分。就像《适》中的1卷。有的人之所以没有看到《适》着法,就是因为没有看到前面卷佚的内容的缘故,这里也同。因此,这样的推测理论上是能够站住脚的。
      上述一段是笔者的臆测,但很可能为事实。因为现存《梅》是经过周老大改编过的,“会珍”2字也能够说明汇集的意思。如果说《会》的全貌是40卷的话,那么很可能这本《梅》就是其中6卷了!
      康熙时人:
      这就是1个很模糊的概念,并没有对康熙具体的时间交代清楚。我们知道:康熙于1662→1722年在位,时间长达61年。但是,(一)没有提到王老大生存生活的具体时间,只是提到他是这个时期的人。(二)也没有具体提到《梅》的成书时间。这两点至少能够说明:关于王老大具体生平时间、以及《梅》的成书时间在落序者周老大这里已不可知了!故没有提到。而姓名、字号、年代则是交代清楚了的。从交代清楚的部分可知:很不幸,王老大没有活过康熙年间(不到61周岁)就已经去世了!或许去世的模糊时间大概在40岁→50岁左右。
    《中国象棋谱第一集》曾经有过一段较为精辟的假说、推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很有意义,如果精入研究,或许能够将《梅》问世的时间缩短:……假定他是在30岁左右写这部棋谱,那么,这时正是《橘中秘》出版后60年左右,也即是《韬略元机》问世的前后……
      那么就假定《梅》是老大在30岁左右的时间写的这本棋谱。那么《梅》问世的具体时间能够从康熙年间的1662→1722年缩短为1692→1702年之间。但是,还不大可能。因“康熙时人”并不代表老大于康熙初年出生,康熙末年去世。只是说老大所处的时代是这个时间段,故这种说法可能性极小,不大容易站住脚。如果前面的1692再往后推10年即1702年→1712年之间,这种说法或许更能够站住脚。如果加以分析、证实,那么《梅》的问世时间大概就是1702→1712年之间了。这里暂时姑且认为就是在这10年时间内问世,以此作为假说的前提进行分析:
      如果这种说法能够站住脚,能够说明:那么老大在研究出《梅》以后不到10年或者不到20年时间便离开人世!如果加上假定老大是在30岁研究出《梅》的话,那么大概是在1702年前后研究出《梅》。这里的“前后”多则10年、少则数年。如果再对比《韬略元机》问世时间的1707年,那么《梅》的问世时间很可能就在《韬》的前后。这里的1702年已经和1707年接近了。但是,目前并没有肯定是在1702年写出的《梅》。总之,笔者倾向认为:《梅》的问世具体时间就在比1707年略早的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推测老大一生的时间不到61岁,大约在40→59岁之间去世。通过这样的分析、推测,笔者很是能够感觉到老大是在研究出《梅》不到20年的时间去世的;也同样很是能够感觉到老大是在40→59岁之间去世。或许是一种直觉吧,是否如此就有待进一步考证了。
      这篇序文中提到“家”。说明老大有家室,而不是单身汉。这样一来,必定有妻子和儿子(或者女儿)。清代属于男权社会,允许一夫多妻制。但是,老大并非仕途人士,而是湮没不彰的人群,故一生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妻子的可能性比较小,一个妻子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老大是仕途人士,那么多妻的可能性则很大。
      既然组建有家庭,虽然家庭境遇欺凌、穷困潦倒。但是,毕竟还是组建有小家庭。由于老大是农村人,且家境清苦,故他的妻子必定是一位农妇。儿子或者女儿也必定是一位农子或者农女(农村孩子)。老大的妻子是城市人不可能,因为从经济条件分析并不允许。
      而既然老大是农村人,推测祖上(祖辈、父辈)等都是农村人。不过,老大虽然是农村人,但颇有知性,非常聪明。竟然能够只凭借着自身的力量研究出《梅花谱》这样精彩的作品,可谓非常难能可贵!如果老大的境遇条件能够更好,相信所能够达到的水平还能够更高!在清苦的环境下对于水平质量的提升是起着相当的限制作用的,这是铁的事实!从《梅》所载内容来看,棋艺水平甚高。具有江湖上的博彩水平,可以说是一部江湖棋谱!从这里也不难得知,因周老大研究《梅》十多年最终成为一位江湖棋杰!如果老大还在,就算是到江湖上与人博彩(10元、20元、50元等等),估计也是让人2先、3先、1马、马1先之类的水平。能够和老大下分先或者长先和老大平起平坐、互有胜负(五五分成)的人不会有太多的!当然,和棋软引擎相比,还是有一段距离。估计《偏》可以让《梅》2先到3先左右吧!因为人脑毕竟算不过电脑。相差是有好几个档次的。因此,在《梅》问世不久就被传抄,然后秘藏!就是在今天,在有棋软引擎、高级科技的今天,《梅花谱》的水平仍然是非常高的。从笔者历年来的“涉《梅》经验”和“涉《偏》经验”判断推测:大致上相当于30%左右的《偏正派》水平吧。
       “蹇”是指身体残疾的意思,即老大很有可能不幸是一位残疾人。下面这一段的分析、推测均以此为依据。如果老大并不是残疾人(“安蹇先生”并不代表或者能够说明残疾的话),那么关于残疾以后的推测则站不住脚:
      其实,象棋名家中也有不少残疾人。例如著名象棋排局家黄大昌先生就是一位残疾人。残疾并不奇怪,这是极为典型的社会现象。一般多为腿脚残疾,这样就不方便远走。这也就是老大为什么在家中致力于象棋研究的一个根本原因!残疾的情况分为多种,有天生残疾、也有后天残疾。老大的残疾可能属于后天残疾。因为生命中的一些遭遇不幸腿脚残疾,这从“一生坎坷”可证。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残疾的缘故,迫使老大走不了远门,注定在家中研究象棋,进而最终研究出《梅花谱》。或许这是《梅》能够研究出来的一种发端吧!如果老大不是残疾人,或许倒还失去了研究出《梅》的可能性,算是一种特殊际遇或者契机吧!
      而且在每天忍受着残疾伤痛、一生坎坷的条件下研究出《梅》需要非常专注、忘却伤痛。如果每天记挂着自己的伤痛、坎坷的命运不可能做到专心。笔者推测:
      或许老大当年想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在这种伤残、坎坷的命运下做些什么事情吧!象棋是老大的专长,有着一生爱好,那么就选择一些全局专题加以分析吧……在读过《梅花泉》以后(推测)提出第6回合改走卒7进1的着法,予以进一步分析……在读过《破金鹏》(推测)就提出当门炮破过宫炮的专题分析;在读过《金鹏十八变》或者《橘中秘》(推测)就继续研究顺炮、列炮着法……或许这一切就是专题选择的简单由来的一种推测吧。
       或许老大在每天的煎熬下做到了这些方面吧。故可以推测说《梅》是老大非常专心致志的前提下研究出来的作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唐代诗人王维在“   ”诗篇中的两句诗。这里以此来形容老大下出的“棋”找不到头绪,败方的城池就被胜方精妙的手段攻破了;如行云流水、有坐看云起之妙,达到相当高的境界,谓之精妙绝伦!一般而言,只有“秘谱”才具有如此非凡的造诣!故又称《梅花秘谱》实不为过,也就难怪会被秘藏多达200年之久!《偏》也具有甚至超过如此境界,这也是《偏》继续沿袭“秘谱”的意思。若非考虑到“《偏》终结在笔者手中,同样会消失于人类历史长河!笔者在世上广泛推行《偏》这一举措,是经过长期考虑的最终决定,正如如本书前言开篇所言。关于这一点的来龙去脉,笔者准备在后面有关于详细介绍《偏》的部分向读者详细说明。
       诚象戏之钜观也!按:笔者的“钜”即启源于此。
       弈虽小道,亦可见先生之一斑也:
       “一斑”即相类似的世物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换言之:《梅花谱》是老大棋艺水平的一定的代表,远远不是老大的全部水平,也就是说老大可以写出若干本像《梅花谱》这样的作品,略为可惜的是老大仅仅写出这样1本;这样说是因为笔者研究出《偏》,找回了并极大丰富这一切!故只是略为可惜而不是非常可惜!另外,老大的逝世、以及一些不及更高水平之处已经由具有更高棋艺水平的棋软引擎取代了,因此具有极高棋艺水平棋软引擎将接替老大成为《偏》不二的著者,详见“棋软引擎篇”,这里不作深入介绍。
       笔者结合《梅》的“秘藏”情况对这篇序文的分析认为:这篇序文的内容不具有100%的可信度(即不能完全相信)!例如,它丝毫没有提到“秘藏”以及“康熙年间情况”的事情。仅以“而世亦无知者”一语带过!这样显然不具有100%的可信度。很多内容在这里无从得知。
       王老大绝对不可能是1位完全没有人知道他的隐世者。可以说:不论怎么隐世、避世,终究有人知道。例如,自己的亲生父母定然知道;妻子(丈夫)、儿女等定然知道;朋友等等也定然知道。只是这些基本圈子以外的人不知道罢了,圈子以内的人定然是知道的。故说没有人知道他就显得不可信。笔者认为: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周老大对王老大的很多情况也不知道,故仅有作出了这样短短的1篇小序。
      而潘本《梅》并不是老大的原著本,而是周老大觅得其谱以后所作的改编本。王老大的原著本早在前康熙年间即被秘藏。至乾隆年间老大作此序文的时候已经不清楚原著下落到哪里去了。故才会提到“而世亦无知者”的说法。
      笔者认为:李松福先生所珍藏的《梅》五卷25局本极有可能为老大原著本。
      总体来说,潘本《梅》给人的误导之处颇多,或者很多具体的细节无从得知,远不及李松福先生藏本为善。如果拿来对比至少缺少两篇序文、一篇“棋品”、每局的题名(例如屏风马破当头炮第一局题名为降龙伏虎、第二局题名为暗度陈仓等等)、局末评语等等。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8-4 05:36: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炎与夜 于 2014-8-4 05:48 编辑

书商劣谱——《百局象棋谱》(一)

        笔者认为:此谱完全属于“垃圾”、“废品”,完全没有能力成为“四大名谱”之一。笔者这样说可能会令许多《百》的粉丝(四大名谱等各种名谱由于长期深入人心,积累了很多粉丝,自然这样的作品就有很多很多读者群)对笔者非常反感,但是,这确是事实。为什么这样的棋谱能够成为四大名谱之一呢?为什么笔者说它很垃圾呢?相信看完如下一段说明就能够清晰了:
      由于此谱保存了几百年前的一些成果、且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见到,版本甚多。尤其是谱中排局有的局名得到广泛传播。但是实事求是、平心而论的说:的确很垃圾!与同为“四大名谱”之一的《渊》相比没有一点优势。《渊》已经基本上将《百》的内容悉数容纳,只有极小一部分与《百》有异。这是巧合还是有意的安排?
      其实,严格的说,不仅仅是《百》,《竹》、《渊》、《心》、《蕉》等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比较垃圾(相对而言)!真正的精品是3本没有流传下来、亡佚失传的大作:《听》、《会》、《臣》!由于这些“小谱”先入为主的成为现实的占据了“大作”的地位,因大作“并不现实”这才有了比大作更为优越的位置!因此笔者分析这一段事实情况很难被读者认可。道理很简单:原创作品的价值毫无理由的高于编选,属于“次品”的几本小谱流传下来了,属于“大作”的秀谱却湮没了!
      那么这几本小谱是否都完全是抄袭、编选呢?也不完全是。不过,新创部分非常微弱,大约仅有1%→2%左右,其它内容都是来自原著。
    《百局象棋谱》是清代嘉庆    年由椎李(今浙江嘉兴县)三乐居士先生汇编刊行的一本排局棋谱。由于这本棋谱编排方面极为老式,阅读极为不便,显然编好以后未曾经过精心的整理就急于出版,因此造成了现在人们看到的情况。按照编者三乐先生在“自序”的愿意来说,他将这本棋谱编选出来以后打算仅限于个人阅读,用于消永昼和解愁烦专用。这可能是没有专门为了这本棋谱悉心整理的根本原因。如果他认认真真的将这本棋谱细致的整理一番,自然就是一本很好很好的棋谱了。但是限于个人阅看、消磨时光、解忧愁烦恼的这些原因,故根本就没有打算进行整理。其实,这样的话,三乐先生根本不应该把这本棋谱用于出版。这里笔者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和猜测:
      三乐先生将《百》编好以后,原本只作“草野蓬窗之戏”,仅限于个人阅看,并用来消磨时光、解忧愁等之用。当时《竹》、《心》还非常之少,那时的人们多么想看到这样的一部排局的巨著啊!而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正好有一位或者一些书商见到或者知悉到编者编成了这样一本棋谱,就以牟利为目的的进行出版。并有加上陈抟(希夷)、《适情雅趣》、《韬略元机》等字样来招徕生意。遂一路火红起来,版本尤多。由于各个版本都沿袭未曾整理过的初稿版本情况,故致使内容非常杂乱……这才有了后面的一切。
      因此,笔者认为:“嘉庆四大排局名谱”的说法应该改一改,将《百》从四大名谱中排开,减为“嘉庆三大排局名谱”(尽管编作成这样一本棋谱并非编者原意,但是被书商利用而破坏了三乐先生的信誉而成了这本低劣的棋谱,造成的事实情况实在不应该进入“名谱”行列。因此,问题的根源在于书商而不在于编者。编者根本没有打算有出版的意愿,这一切都是书商弄出来的把戏。换句话说,《百》由三乐先生编作,实际上只是被挂了一个名,真正的编者应该是想要牟利的书商。因此书商编作而成的这本劣质棋谱自然不应该进入“名谱”的精品行列。如果这本棋谱是三乐先生为了出版而主动编成的话,绝对是一本好棋谱。例如就像《心武残编》、《渊深海阔》这种情况了。可惜被书商利用招致被动,这样就不能成为好棋谱了)。类似的改法并不是笔者首先推出,像“江湖八大名局”,现代许多高手实际上已经认为应该改一改了。而且已经这样更改了。过去的说法只适用于过去,对于新的发现、新出现的情况等等,应该随着变化发展后的新情况作新的划定。这才能够符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客观的反映事实,减少误导并正视视听。这对于后人来说也是很有利的。例如,如果老是沿袭过去的说法一成不变的话,就会将近代和现代说成是古代,这样显然令人难以接受。
      综上所述,故笔者将《百局》定位为书商劣谱。
      虽然原谱比较垃圾,但是它的编者“三乐居士”先生则很不错。三乐先生在谱中有一序文,写得很精彩。只可惜,三乐先生没有自己的原创作品问世,也没有哪怕是在谱中进行批注,非常遗憾。
      这是过去的一些看法,现在有了新的看法,即:《百》并不完整!它的完整版即为《渊深海阔》!换句话说,《渊》可以说是《百》的完整版!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
      1《渊》将《百》的内容几近全部纳入!使得《百》几乎可以束之高阁。
      2《百》和《渊》的风格惊人的相似!可以说陈文乾先生在汇编《渊》的时候,是以《百》为蓝本的。写法上也多采用《百》的写法,自然而然的就成了《百》完整版的形式了!例如《百》为“落底车双撇车和”,《渊》则为“第1局紧着正官低头卒和”。这与《心》和《竹香斋》的写法有明显的差异。
      3从卷数来说,《百》为8卷,《渊》为16卷,作者就是想比《百》的内容多出一倍的打算!
      4《百》用1卷的篇幅来专载“七星”这局棋,《渊》照搬。
      5局名方面,《渊》与《百》的风格类似,都有点“江湖”气味。这一切迹象统统表明,《渊》是根据《百》发展而来的棋谱,《百》的内容几乎被《渊》完全吸收。这一点,笔者从小就已经发现。故笔者认为:《渊》可以看作是《百》的完整版。
      但是,虽然《渊》可以看作《百》的完整版,但是它的风格并没有《百》这样集中、精密。因为《渊》还特地的选择了一些红胜杀局!这又与《百》只有江湖型排局有所不同。故,虽然它有增补《百》内容的一面,也有有别于《百》选局风格的一面。但是,总体来说,可以看作是《百》的一种完整版。
      不过,这些都已然成为“过去式”,《偏》则是比《会》、《听》更庞得多的极大作!价值可以达到95%→99%(上了90%可以说很高了)!《听》、《会》的价值大约在70%左右;而后面小作的价值则仅为2%→5%,可以说价值极低!然就是这仅仅具有2%→5%价值的“作品”已经俨然影响棋界已经超过两百多年!至今仍在继续研讨过程中,并且今后还会继续下去,不过,将从《偏》的高度对此极大性的发展一番了!下1专题即对此详细说明。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8-4 10:3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炎与夜 于 2014-8-4 10:37 编辑

          中国象棋史年表☆★(一)[转载于《中国象棋史》附录]

      笔者认为:张如安先生编著的《中国象棋史》所附录的这张“中国象棋史年表”,对于已知中国象棋的历史的脉络情况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细致、清晰的把握,不论初读、复读还是具体历史的考证探求均有很不错的效果,可以说是原书的精华之一。而这在张氏原著中独有(可能作者注意到“纪世元年”的写法,堪称象棋历史方面的专业书籍),惜仅列入附录位置。笔者认为:将这样的年表列在介绍之首,对于以后的介绍与复读以及反复阅读、总体把握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故笔者将其列为本篇第一个专题。年表的做法,笔者完完全全没有想到,出乎预料之外,若非有幸读到先生的这一作品,还真不知道原来还可以用纪年的方式来理清脉络,这个思路很不错,为考证古代的情况大有裨益。为此,深深的表示感谢!
      此外,笔者认为:张先生是为了中国象棋的历史精心编制年表的目前唯一一人!贡献巨大!有了年表以后,可以非常清晰而翔实的勾勒出整个古代象棋历史的图勒。而悉心收集资料,精心编制成这样一张年表,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的!为此,再次对张如安先生表达深深的敬意和谢意!理应载入象棋史册!将来后来者可以在这张年表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提升,相信后世考证方面的能力定会随之越来越高!
      精读之下,笔者发现:原书附录的这张年表虽有极大价值,但是也没有以1、2、3等条目进行区分,没有相关的解释、说明。即尚有待提高之处(具有一些上升空间)。而对此发展之后,虽然只是小修小补,但是这样更能够充分发挥年表的作用。为此,笔者将这一附录中饰以彩色、突出显示等效果及1、2、3等理清条目,这样更加修饰了年表,对于后人的观看更有裨益。
      具体提升之处如下:
      1将原书仅有黑白二色(白色为纸面背景)的传统棋书写法提高到彩色及突出显示的效果(即彩版),与《偏》接轨。这样做,有助于分清内容的主次,更有利于对内容的把握。同时更接近于“现代气息”。
      2将这一年表具体内容以条理性进行整理,以1、2、3进行条理性标注,这样更有利于把握,分清层次。原表内容集中,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整理,看的时候容易发生混淆。进行条理性整理,笔者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3添加有一些小注进行简单的解释说明(例如“569年。原为569,今加进年份。此外,因都是公元后,例如公元后569年。故以下同”等小括号内的附言为笔者添加,进行的简单解释和说明)。这比原表纯粹记录的方式略为提高。
      4这一附表会随着将来考证的内容进行更改、更新和诠正。有新内容也会随之添加,以适应变化发展后的新情况。这样可以提高年表的现代价值,使之尽可能与当前时间与当前新情况接轨。
      5标注了在位时间,例如“周武帝(    )”,原年表中仅有周武帝,没有在位时间,这样方便进行把握。
      6将表中重要内容以粗体红色、绿色等进行着重显示,这将是以后的重点深入的内容。
      7将原表中的一些非书名的内容改为“   ”(双引号)的方式,避免形成误导。不致于后人把诗词歌赋、序文等当成一本书。属于书的内容才用《   》进行标注,杂志、报刊等则用“单书名号”(即“    ”)进行标注。可减少误导,正视视听。
暂时作这7个方面的提升,发现新的提升方案时可以再做新的提升。

      周武帝
      1天和四年(569年。原为569,今加进年份。此外,因都是公元后,例如公元后569年。故以下同)周武帝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说。帝复命王褒注《象经》,褒并序之。庾信览后,作“象戏赋”及“进象戏赋表”进臣。
      2建德中(572—577年)杨坚为毫州总管掌书记,斥周武帝象戏多乱法。
      3建德五年(576年)王褒卒(卒,即死亡、去世)。
      4宣政元年(581年。元年即新皇帝登基的第一年或者初年)周武帝卒。

      周静帝
      大定元年(581年)庾信卒。

      唐太宗
      贞观三年(629年)

      武则天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狄仁杰为宰相后,以双陆格“局中有子,旋被打将”为喻,劝 武则天召回贬房州的庐陵王李显。

      唐得宗
      建和元年(780年)牛僧儒生

      明成祖
      1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大典》开始编撰。
      2永乐六年(1408年)《永乐大典》编撰完成,内收《象棋》一卷。

      清圣祖(1662—1722年)
      1康熙年间(1662—1722年)王再越著有手抄本《梅花谱》一书,书成后不久即开始被秘藏,但还是另有一些版本被流传开来(原记录为:王再越著《梅花谱》)。崇明县刘上林象棋终生无敌者;棋童四象棋天下莫与敌。松江象棋高手唐切冠、翁文采、毛玉山、何克昌皆生活于这个时期。
     2康熙元年(1662年)钱谦益创作“后观棋六绝句”。
     3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8-4 10:46: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炎与夜 于 2014-8-4 10:50 编辑

                 近代象棋史年表☆★(一)

       近代象棋从1911年 月 日开始,到1949年9月30日止,记录这个时期的变化过程。
       1920年
       1陈松顺生。

       1922年
       1屠景明生。

       1925年
       1杨官璘生。

       1927年
       1周焕文先生去世。

       1933年
       1李庆全去世。
       2王嘉良生。

       1938年
       1  10月7日黄松轩先生去世。

      1940年
      1王浩然先生去世。
      2张锦荣先生去世。

      1942年
      1冯敬如先生去世。

      1944年
      1钟珍先生去世。

      1945年
      1胡荣华生。

      1946年
      1朱鹤洲生。

      1949年
      1  5月 日周德裕先生去世。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8-4 10:51: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炎与夜 于 2014-8-4 11:01 编辑

现代象棋年表☆★(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划分为现代。
      19  年  电脑发明。

      1959年
      1第一届象棋全国大赛诞生。

      1960年
      1彭述圣先生去世。
      2曾展鸿先生去世。

      1964年
      1罗天扬先生去世。

      1969年
      1林弈仙先生去世。

      19  年
      1“十年霸”胡荣华先生连续蝉联象棋全国冠军  年。
      2

      1970年
      1
      2
      3  7月6日王首成生。

      1975年
      1  月 日许银川生。

      1985年  
      1   月 日蒋川生。
      2   月 日瞿问秋先生去世。
      3
      4  9月17日刘祯生。

      19  年
      “棋隐”象棋引擎诞生。

      1994年
      1卢辉先生去世。

      1995年
      1贾题韬先生去世。

      1996年
      1董文渊先生去世。

      2003年
      1由“基地市长”李学翔先生、“667”龚伟先生、“蛟川鱼”卢建华先生构想并正式创办“华工象棋网”。
      2“纵马奔流”象棋软件诞生并夺得是年象棋软件大赛冠军。
      3微软公司发布了windows xp系统。
      4

      2004年
      1由法国人开发的“谢谢大师”象棋软件诞生并夺得是年象棋软件大赛冠军。

      2005年
      1“象棋奇兵”象棋软件诞生并夺得是年象棋软件比赛冠军。并借助国际象棋源代码的帮助开始设计中国象棋,首次将引擎和界面分开,为以后各款实力强劲的引擎的诞生功不可没。
       2人机大师对抗赛得以成功并圆满举办完成,结果人机方大比分领先特级大师、大师,人类棋手大溃败。棋软引擎迅速成为亮点吸引了无数专业高手、棋迷的眼球。从那时起,“人机”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

      2006年
      1“棋天大圣”象棋软件诞生并夺得是年象棋软件比赛冠军。
      2“天机象棋”软件开发。
      3“象棋旋风”软件初露端倪。

      2007年
      1“象棋旋风”团队成立,并开发出引擎、设计出界面。至此,“旋风系列引擎”宣告诞生并夺得是年象棋软件比赛冠军。
      2“佳佳象棋”引擎诞生并开始崭露头角,夺得亚军。
      3《人机大战与网络象棋》一书出版。笔者认为:这是第1本全程记录人机大战与网络象棋方面的第1本专著,值得编入象棋历史记录。

      2008年
      1旋风作者之一的陈朝营先生暂时脱离旋风团队,自主研发“倚天象棋”软件,诞生并夺得是年象棋软件比赛冠军。
      2  1月4日杨官璘先生去世。
      注:《当代经典排局》一书记载杨官璘先生是2007年去世;而《古今名局赏析》则记载为2008年1月4日去世,今依《古今名局赏析》所载。如果资料不对,将来(再版时)可以修正。
      3  7月5日屠景明先生去世。

      2009年
      1“象棋名手”引擎诞生并夺得是年象棋软件大赛冠军。

      2010年
      1“象棋旋风”引擎开发到第三代,并夺得是年象棋软件大赛冠军。
      2“小虫象棋”引擎诞生,并在网络中广泛流行。

      2011年
      “象棋阿童木”引擎诞生并改变借助国际象棋源代码,采用中国象棋源代码开发引擎的做法。加快上层速度,提高搜索效率。
      1英特尔发布了N  这种45纳米的架构,CPU性能得到巨大提升。桌面之王i7 990至尊版,六核心12线程。这是英特尔发布的第一颗桌面六核产品。
      笔者按:电脑硬件与象棋(《偏》)息息相关,为引擎提供着强大的动力支持,这方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硬件的发展与“现代象棋”息息相关,不可或缺。

      2012年
      1“佳佳系列”引擎推出新版0608(6U)、0610(16U)、0623(16U)的版本,引擎综合实力得到更大提高,上层速度加快,同时需要新指令集(SSE4.2)CPU的支持。引擎得到快速、高效的发展。是引擎飞速发展的一年。
      2“旋风”引擎开发到第四代,引擎实力得到更大提高。
      3英特尔发布了Sandy Bridge这种32纳米的架构,CPU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桌面之王i7 3970至尊版,六核心12线程。
      4笔者迈入成熟阶段,思维水平、分析能力得以提高,过去走过的弯路减少,并从“花谱版棋谱”转化到《偏正派排势全局秘谱》的构想约诞生于是年,是《偏》得以诞生的一大关键。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

      2013年
      1“旋风”引擎开发到第五代、第六代,加进了审局库、残局库的帮助和支持,引擎棋力得到极大提高。是引擎飞速发展的一年。
      2英特尔发布了Ivy Bridge这种22纳米的架构,CPU性能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桌面之王i7 4960至尊版,六核心12线程。
      3《详细说明》的构想约诞生于是年,有了一个较为粗略的内容。
      4刘祯构想了很多精彩的排局类型,“实战型排局”、“(照型排局)改创局”的构想约诞生于是年,已经使得排局的演化达到相当深入的阶段。

       2014年
       1刘祯对《详细说明》的写作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水平质量更为精湛,可圈可点之处更多。已经达到了相当深入、细致的阶段。可以说已经有了相当庞大的规模。
       2刘祯构想了很多新颖的原始盘面,在新颖盘面的支持下,排局的衍化发展更为深不可测,达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境地。对棋软引擎的认识有了新的更加深入的理解等等。可以说2014年是《详细说明》得到快速发展的一年,较2013年有了很大提高。
       3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8-6 07:52: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炎与夜 于 2014-8-6 07:59 编辑

           关于《梅》是在没有比赛的古代岁月的前提下研究出来的作品说法的“诠正”(一)

         著名象棋特级大师王嘉良等主编的《象棋初级教程》一书中曾经对《梅》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在古代没有比赛的岁月里能够研究出像《梅》这样的佳作实属不易。
      笔者认为:王嘉良先生提出的这种说法虽然是准确而客观的,但是容易给人引起一些误会,而《梅》的研究确实十分不易。《梅》确实是在没有比赛的环境下独立研究出来的。在《梅》中反映了老大所达到的高超棋艺。这种棋艺水平的达成是能够研究出《梅》的一个关键!而能够达到这种水平是不容易的,耗费了老大很多时光的磨砺,甚至终身性的为之付出!但是,古代曾经有过比赛,而且不止1次。
    《梅》的研究可能受到《自》与(或)《桔》的影响。在《自》中曾经云及“一局棋曾几度春”。这能够说明:《自》是作者在个人独立的情况下耗费很多时光研究出来的,《梅》的研究情形也是如此。因为老大当年是一位湮没不彰的隐士,自然就没有参加过比赛之类的。故笔者同意王嘉良先生所说的是在没有比赛环境的前提下独立研究出《梅》。
      这里试着进行修正:
      这里再对容易形成误导的误会试着更正。不少人认为古代没有比赛,认为象棋的比赛是从1960年第一届全国大赛开始的,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认为:理论上只要有高手,为众所周知。或者登门拜访、或者求教、或者切磋棋艺等等就一定会有比赛的出现与诞生:
      1明代李开先是第一高手,经常和当时的棋人们比赛,并且棋艺水平最高。
      2明代曾经有过“棋侍招”,就是典型的参加比赛的专业棋手!其中还有沈姑姑这样的女子棋手。说明古代已经注意到女子象棋、而且已经具有很高的棋艺水平了(能够被称为“棋侍招”的棋手在当时的水平定然很高,故已经能够吃专业饭,以此为生了)。这些棋手都有参加比赛的经历,只是没有对局流传下来,仅有他们(她们)的名字。不过,已经说明有过比赛。
      3《橘中秘》的作者朱晋桢先生就是参加过比赛的典型棋手,纵横棋坛三十多年,称“无敌者”。显然也参加过比赛。
      4清代乾隆年间周老大遍历南北各省,战胜诸派的事情,就是典型的比赛。保守的估计,如果《会》还在,能够窥及全豹,定然有着不少这样的比赛对弈记录。
      5在乾隆皇帝编作《五大臣象棋谱》的时候,这5个大臣各夸其能,被招入宫廷殿试,也是典型的比赛。不过,这件事是否存在存疑(笔者分析认为有很大的存在可能性,详见《五大臣象棋谱》、圆明园等部分)。
      6或许《吴绍龙象棋谱》中的对局记录或许就是比赛记录。不过不像,因为其中有让2先,这在比赛中是没有的。因此,这本棋谱或者是录成的对局记录(非比赛对局记录)。从让2先来看,可能是下彩的对局记录。
      7《石(索)杨遗局》也可能就是索万年与杨健挺之间的比赛记录,当然也可能不是。有待研究证实。
      8巴吉人就是清末象棋高手,也曾经和名手索万年之间有过小型比赛。发生时间在清末(尽管靠近近代,然而毕竟是清末),故为古代的比赛。这件事确实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对局记录流传下来。《象棋界》杂志上曾经介绍过这场精彩的角逐。
      9如果能够按照张如安先生清末出生的名手的划定可以将他们视为古人的话(清末出生的人应该算是古代人,因为清代属于古代),能够这样算的话,也有比赛:林弈仙、谢侠逊、贾题韬、彭述圣、赵文宣、周焕文等等。他们都是知名的高手,也参加过很多比赛。当然,这一点可以有两种看法:(一)他们是古代人,他们参加的比赛就算是古代高手的比赛,这以他们出生年代为依据。(二)他们参加的许多比赛的具体时间已经不再是清代,而是近代或者现代,这样的比赛就算不上古代的比赛。不知道读者对于这些怎么看和判断?
      10《象棋饶先秘谱》的作者吴梅圣先生曾经和近代排局名家林幼如的父亲林新如有过类似比赛这样的切磋,也发生在清代(可能约同治年间),结果不分轩轾。但是,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比赛,称为“切磋”似乎更为贴切。
      11……应该还能够提出更多更多古代的比赛情形。但是,古代肯定是有比赛的,这就否定了象棋比赛是从60年才开始的观点。而准确的观点应该是:现代大规模的全国性比赛是从60年第一届全国大赛开始的。而肯定《梅》、《自》都是在没有比赛岁月的环境下独立研究出来的事实。
      最后,如果将“排局赛”一起算比赛的话(不仅限于实战对局),那么可能就更多了!古代曾经流行过斗排局的比赛。近代、现代都有这种比赛。现代就不在这里说了,众所周知。当古典名局“七星聚会”广泛流传开来以后历代沿袭“斗七星”。近代名手轶事则有钟珍先生到安南(越南)与当地高手斗排局(“雪拥蓝关”),也算是斗排局的小型比赛(2个人参加)。


28#
发表于 2014-8-6 08:21:10 | 只看该作者
不折不扣的胡说八道

没有任何人(你除外)说过从60年才开始有比赛。
如果对弈即比赛,则发明象棋开始一直就有比赛。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8-6 08:22:55 | 只看该作者
yjr123 发表于 2014-8-6 08:21
不折不扣的胡说八道

没有任何人(你除外)说过从60年才开始有比赛。

谢谢先生指错,这里初步发表出来有待进一步修订,将来完成出版工作。
30#
发表于 2014-8-6 09:50:58 | 只看该作者
yjr123 发表于 2014-8-6 08:21
不折不扣的胡说八道

没有任何人(你除外)说过从60年才开始有比赛。

这里有个资料来源的问题(很多我是首次看到)。像1960还是1956这样的问题好解决,还有大量的问题是难以考证甚至无法解决的。即使有些可以解决的问题,楼主也需要用非常多的时间(比如四大名谱的定位,需要认真读完读懂必然会有新的认识和比较准确的评价,当然绝不可能是“垃圾”;《百局象棋谱》与《渊深海阔》的写作时间、关系等,须仔细研究;古谱之间的类同问题,改局与诠正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粤公网安备 44040302000128号|华工象棋网 ( 粤ICP 备4404034007231   我要啦免费统计

GMT+8, 2025-7-18 23: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