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华工象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9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棋文] 再次拜访苏州象棋名家周孟芳老师 王首成 (附转帖 作者:潘德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6 05:3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再次拜访苏州象棋名家周孟芳老师 王首成 春节刚过,在2月18日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有雨雪天气。江南的春雨细雨迷离,朦朦胧胧;春雨中的江南,景色如烟似雾,更显春色;茫茫的烟雨,使我想起“烟雨蒙蒙”那句歌词:第一次偶然相逢,烟正蒙蒙,雨正蒙蒙....... 我就是在这样的天气,来到了古城苏州。 这是第二次来苏州拜访象棋名家周孟芳老师,上一次是2011年的冬天。那一次我和周老谈了有三个小时,后来竟忘记了和周老合影,这一次一定要记着和周老合影留念。 我随身带了一本渊深海阔象棋谱新编,这是我和象棋特级排局大师白宏宽老师于2012年合作出版的一本书,同时出版的还有一本蕉竹斋象棋谱。因为我买的几十本书都送给了排局界的老师们,所以我的手里也没有蕉竹斋象棋谱了。 于是,我在观前街下了车。我在雨中向步行街中心处走去,那里有一个新华书店,也许会有蕉竹斋象棋谱。可是遗憾的是,那个新华书店也没有卖的。我只好再次上车,来到了吴中西路上的水香二村。 我来过一次周老的家,轻车熟路的找到了17栋304室,我按了一下门铃。在门外就听见周老说:“小王来了”。我回答说:“周老您好,是的,我到了。”,然后门开了,周老风采依然,精神矍铄。我进房间之后,周老的老伴----慈祥的阿姨给我端了上一杯沏好的龙井茶,我赶紧接了过来,并问候他们两位老人家。一切都觉得是那么亲切自然,就仿佛两位老人是我的父母般亲切。我的父亲是2000年去世的,那一年他80岁。 周老虽然今年已经85岁高龄,但他的身体依然非常健康,我们经常通电话,他说话的语气有力、流利,就如同六十岁的老人一样。他说还是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心胸开阔,所以身体很好。我很羡慕他老人家健康的身心,暗想:“我如果到了这个年纪,也是这样健康该有多好。” 我把渊深海阔象棋谱新编递给了周老,周老说:“这本书很好,这里没有卖的”。我说:“过一段会再把蕉竹斋象棋谱寄来”。这时,周老的孙子来了。周老介绍说:“他是在美国留学回来的,现在上海的一家美国公司工作,还是很不错的。” 于是我拿出我的手机,请周老的孙子给我和周老拍了一张照片,作为永久的纪念。 我告诉周老,李中健老师走了,他说:“我们是熟悉的。很可惜,李中健着这个人水平很高的”,我说:“没有办法,李老师身体不好,心脏搭桥9年了。李老师和我说起过您,他对您很钦佩的”。 周老拿出了一本书,对我说:“这本书你有没有?”,我一看是《新中国60年象棋排局精选》 我说:“我有的,周老,朱鹤洲老师给我寄了一本样书,这本书编的很好”。“这本书也是他寄来的,不过朱鹤洲太忙了,工作太累,我劝他不要那么拼命的工作,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最重要的,小王,你也是,要注意身体。”周老非常关心的对我说。 我说:“谢谢您的关心,我会记住您的话,每天尽力减少工作量 。” 周老说:“现在政策好,学校的工资也是在涨,对我也是非常关心的,我的生活很好。美国有个李树明,97岁了,他很高寿的。”我说:“我知道李老的,他身体也有病,我前一段还给他老人家寄去了一套象棋江湖排局精解。” 我和周老谈论了约两个小时后,我离开了周老的家,临走之前,周老送了我三本象棋资料和一份报纸。 离开水香二村的时候,我的心里默默的祝福他们老两口健康长寿,幸福的生活。 象棋排局,苏州名家棋高一筹(转自姑苏晚报) 潘德宝   要问张乔栋是谁,恐怕大多数苏州人会一脸茫然。这可不同于某些追星美眉的疑问:“杨振宁是谁,他唱什么歌的?”而不知道张乔栋是谁,只能怪苏州的名人太多。张乔栋在苏州市名人馆中按时间顺序排在第150位,排在《姑苏繁华图》作者徐扬和《浮生六记》作者沈复之间。可想而知,要在苏州名人馆中占有一席之地,没两把刷子行吗?张乔栋在明清时期苏州经济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在民族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编著出版了中国象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残局排局古谱———《竹香斋象戏谱》。   苏州人杰地灵,对中国象棋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姑苏排局名家,从这位清中叶的象棋古谱排局最杰出的代表张乔栋,到清末民初的象棋古谱收藏和注释大家、字形排局和图形排局创始人、具有强烈爱国意识的士人潘定思,再到现代的蜚声海内外的象棋排局家周孟芳,传承创新,成果丰硕,从而成就了苏州排局名家两个世纪来在中国棋坛的一大荣耀。   一、张乔栋集古谱排局之大成   张乔栋,生年不详,卒于1812年。张乔栋乃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长洲(今苏州)人,字兰汀,别号栎洲散人。祖辈父辈皆痴迷于象棋,家藏中国象棋谱百余种。张乔栋得天独厚,DNA 的象棋细胞尤为活跃。他家产丰裕,至少是三代小资。于是,在房后空地叠山理水,布置花木蕉竹,建屋造阁,不惜花重金购置天下棋谱珍藏其中,取名“竹香斋”,自号竹香斋主人。这座姑苏私家小园,主要不是用来唱昆曲弹词的,而是笑迎棋友,蓬门今始为君开。品香茗、开枰场、研棋局,运筹于韬略元机之军纱帐,驰骋于鼓角争鸣之古战场,什么人间烦恼、情海孽缘、红尘滚滚,皆为之烟消云散。正如其老友吴映奎为《竹香斋象戏谱》作序中称之:“客至必款曲流连,或徙倚松间石,或摩挲竹谱鱼经,弹棋度曲,斗酒品茶,有醉尹梅社之风焉。散人天姿淳笃,而雅善用心游艺,所及辄穷其奥,于象戏尤精。”   张乔栋乃一代象棋艺术家。棋艺家与棋迷的区别犹如美食家与吃货的不同,棋艺家要有独到的理论见解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张乔栋潜心收集古谱和江湖上各种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排局,与棋友反复探讨,一有心得,随手记录。虽然没有苹果笔记本,却醉心于绘制棋图、手书着法变化,积累了汗牛充栋的棋局资料,并取诸家之长,诠订旧谱中的众多谬误,终于编写成《竹香斋象戏谱》。该谱初刊于清代嘉庆甲子年(1804年),称为“甲子刻本”,当时只刊行初集84局,二集76局,合计160局。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云:“余性喜寂静,无声色犬马之好,闲居多暇,独嗜象戏。家嗜象戏已三世,网罗旧谱至百余种,予参之既久,乃成棋癖。每于疏帘清簟之间,夜雨秋灯之际,与二三同好,一枰坐对,万念俱消,玩之既久,其变愈出,反观旧谱,转觉肤泛。因不揣谫陋,即其心得……凡所著录,皆戛戛独造,不袭前贤,非敢问世,聊以自娱。而同好争相传抄,因络绎付梓。”   张乔栋又把另存的棋势变化繁复、波谲云诡的江湖秘谱48局合编为第三集,边雕版,边增删,“开雕既竣,未及问世”。惜乎天妒英才,清嘉庆十七年(1812),张乔栋病逝。其子张景煦继承父志,于1817年出版完成了全三集的“丁丑年版本”。全集之中删去了初集的6局、二集的6局、加入三集的48局,共计196局。幸亏当初张乔栋已形成第三集,并遗传于儿子手中,才得以使这部名谱全集以真面目问世。否则,一如曹雪芹完成《红楼梦》前80回时撒手人寰,后40回任由他人狗尾续貂,岂不扫兴。第三集中还值得一提的是,棋局后常附有跋语,标明昆陵派、吴中派等。后世棋友若想了解乾嘉年间的象棋艺术流派,此书中可见端倪。《竹香斋象戏谱》全集目录刊有前言、多人题词、栎洲散人序、原跋、栎洲散人又序、吴映奎序及各集的局名等。张景煦之跋云:“先君子……所著《竹香斋象戏谱》,雕版完好,书林数请印行,以公同好。窃维初、二两刻,久邀艺林鉴赏,而先人精意所存,尤在三集……进退存亡,惟变不失其正,屈伸嬴缩,精义可以入神。”后人有诗赞曰:“媚世惭无一艺长,手编残局满巾箱。谁人能会平生志,棋有清声竹有香。”   那么,今人如何评价《竹香斋象戏谱》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呢?   真是说来话长。中华民族的国粹象棋产生已有两千多年,自宋代定型迄今也有千年。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单从苏州而言,据2011年8月13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报道:虎丘西南发现跨越六大朝代的超大型古墓群,已发掘43座墓葬。稀奇的是,5颗象棋子从宋代穿越而来。包括卒二个,象、马、炮各一个。这种青瓷质地的棋子外形上和现在的棋子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分量重了一些,估计墓主人生前是个资深“棋迷”。   遗憾的是,虽然战国以来历朝都有关于象棋的文字记载,但是,最早收录棋局的要到元朝。元至顺年间(1330-1333)建安椿庄书院的刻本《事林广记》,内容庞杂,其中的文艺类中收录了两个象棋全局和一个象棋残局,该书是现存最早载有象棋棋局的书籍。而作为专门的棋谱,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明朝的《梦入神机》,约刊印于嘉靖之前。全书十卷,现已残缺不全。现存象棋谱中完整的最早版本是明代嘉靖元年(1522)的《百变象棋谱》。该谱共有简短残局70局,记谱的方法不采用行格位置而仅用文字说明,如:车进将,马河界,象走边等。而现存的古谱中,最具有规模的最早版本是《适情雅趣》,原刊于明朝隆庆四年(1570)。全书共十卷,卷一至卷六共列残局图式550局,绝大部分是红先胜,附着法提要。而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版本最多的一部象棋谱是明末的《橘中秘》,它概括了此前时期的象棋艺术成就。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刊印了《韬略元机》,共六卷。前四卷是残、排局204局,多数是变化单纯的杀局,少数为实用残局。乾隆年间,王再越写下了著名的全局谱《梅花谱》。该谱开拓了布局的另一个方向:屏风马对当头炮。同时期还有《心武残编》、《百局象棋谱》、《吴绍龙象棋谱》等问世。后者是古吴(今苏州)吴绍龙的对弈局,他是当时著名的国手。原书有序言云:“乾隆间,吾苏吴子绍龙,弈品居第一,而名不出里巷,谈艺家不之奇也。……天下奇才异能,湮没不彰者,不能一二数。独吴子也乎哉!幸其生平犹有此一编在,吾故乐与马子共宝之。”   在此基础上,终于迎来了古谱排局的集大成之作———《竹香斋象戏谱》。   由此可见,明朝以前的残局谱绝大多数是以连杀或紧逼的胜局和实用残局为主的,变化比较简单。到了清康熙年间出版的《韬略元机》就开始以和局作为研究残局的主要方向,出现了更高级的残局———排局。排局的双方棋势“相生相克,虚实奇正,起伏顺逆之机”,对人们象棋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锻炼大有裨益。而总结了这个方向的成就,代表了这一个时期的残局作品最高水平的就是《竹香斋象戏谱》。   1957年,棋坛泰斗杨官璘等编著出版了权威的《中国象棋谱》第一集,其中《明清两代象棋谱介绍》认为:在众多的象棋古谱中,代表象棋艺术发展第一阶段成就的是明代的《橘中秘》,而第二阶段的代表作则是康熙年间王再越的全局古谱《梅花谱》和嘉庆年间的张乔栋的残局、排局古谱《竹香斋象戏谱》,双双并列为象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竹香斋象戏谱》历来为棋界所推崇,张如安先生的《中国象棋史》中评价该书为:“是我国古谱中水平最高的一部大型排局谱,也是象棋史上的一座丰碑。”该书还与《心武残编》、《百局象棋谱》、《渊深海阔象棋谱》 并称为中国四大排局古谱。所以,苏州名人张乔栋倘若想谦虚,世界华人棋迷可是“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竹香斋象戏谱》 的内容以高质量的排局为主。顾名思义,排局就是人为编排的棋局,是在实战中的残局基础上,汲取精华、提炼编排而成的。它“源于实战、高于实战”。象棋的排局创作,展开了独具匠心的艺术想象,构思了实战中难以遇到的奇妙棋图,棋势深奥复杂、曲折多变,走法往往出乎常人意料,结果却以和局为主。排局的名称常与图形、子数、演变过程、关键之着、结果等因素相合,尤其是契合了某些历史典故和成语。   如今,人们常会在车站码头、闹市一隅见到摆象棋残局(实际是排局)的江湖地摊。设赌局、押赌资博弈,往往数百元一局。殊不知,其一:大型排局的变化繁复,可以单独成书,如“四大排局”的《七星聚会》、《野马操田》、《蚯蚓降龙》、《千里独行》,以及《跨海征东》等。设摊者事先反复操练,大体把握了各路变化。双方输攻墨守、应对无误,结果应是正和。而一些技痒者面对双方都危如累卵的棋势,往往以为那方胜,则必输无疑。真所谓“眼看能赢,落手便输”。如果先问一下:和棋怎么办?设摊者定会心头一怔。其二:较大排局的开头几个回合俗称“脱帽”,张乔栋称之为“初局”,常隐藏着“将军”与“反将”等机巧。一些技痒者大多连“脱帽”都不会,贸然下手,岂非充当冤大头?其三:排局中任何一子都有重要作用,如果某子自始至终没起作用,那也必败无疑。其四:且不说赌博违法,某些设摊者更是涉嫌欺诈。先有托儿自说自话演绎棋局,诱惑甚至强拉围观者入局,一俟几局得手,上当者悻悻然,托儿往往会假装惊呼:警察来了!设摊者立马卷起棋局,逃之夭夭。   笔者年轻时曾在石路小荒场、玄妙观广场、临顿河畔、赵天禄食品店遗址公园等多处见到摆残局的地摊。笔者说出棋局名称,对方连忙打招呼:混口饭吃,帮帮忙。其实,笔者从未下过博彩之弈,也自知难以穷尽江湖排局的变化,更何况现今江湖设摊者在棋局外暗使左道旁门。笔者只能借本文提醒诸位棋迷:切勿中套。真没想到,姑苏名家张乔栋当年苦心孤诣演绎的《竹香斋象戏谱》排局艺术精品,如今被某些人当做谋取不义之财的幌子。《竹香斋象戏谱》有木刻、石印、铅印多个版本。笔者现有蜀蓉棋艺出版社于1986年分别出版的一二三集,上海文化出版社于2000年1月出版的朱鹤洲先生诠注的全集。朱先生对原谱作了全面诠订,发掘了大量的新着法,并对错局进行改图修正,使之成为通俗易懂、详细完善的经典名著和排局研究的重要资料。二、潘定思创作国耻字形排局叫你痛定思痛   潘定思(1875-1922),又名立书,字籍郛,又字古吴橘隐居士(“橘”是象棋古谱《橘中秘》的首字,借代为下象棋)。吴县人,光绪壬寅年举人,精于诗词、篆刻、书法,曾在闽、苏总督府和江宁提学使署任职,以廉洁耿介传名。民国初期任江苏财政厅秘书长。潘氏家藏象棋谱甚多,他暇余钻研象棋艺术,常对酒评棋,偶有所得,即敲棋作响,联系国难时事,引吭悲歌。李松福先生编著的《谢侠逊与象棋》一书中,在谈到潘定思先生最嗜酒和象棋时,用了唐代诗圣杜甫的二句诗概括:“且将棋度日,应用酒为年。”比喻得恰如其份!《中国象棋史》的作者张如安先生评述清末民初棋坛时认为:江苏历来棋风很盛,当时在棋坛有影响的人物,首推潘定思。潘定思先生是我国象棋字形排局创始人,他早期创作的排局《十字形局》、《公孙舞剑》、《马嵬埋玉》等,棋局双方的各子巧妙地排列组合成某个汉字字形,以棋局名称提示,并附有对垒着法,使动态棋趣思维和静态字画艺术融为了一体,这无疑是象棋艺术中的一种首创。   1912年,潘定思看到《时事新报》上谢侠逊寄登的残局“八国联军”和征求答案启事,凭借敏锐的棋感、丰富的排局经验和拆解能力,潘定思即刻应征。在全国各地雪片似飞来的信件中,在成百名流争相应征的答案中,潘定思脱颖而出,获评首选者,报纸登出了潘氏的参赛答案,明确其为征答棋局的正确着法。谢氏生于1888年,比潘氏小13岁。李松福在谈到潘、谢两人的友情时,有这样的描述:“共同爱好的纽带———棋艺,把两位异地相隔的棋友紧紧连接在一起,他俩虽然见面不相识,但鸿雁传知音,连续三年邮简往来,遂订神交。”谢侠逊真诚地将潘定思称为棋友、诗友和挚友。   1915年初,日本军国主义向北洋政府提出了妄图吞并中国的21条,其狼子野心暴露无遗。窃国大盗袁世凯竟然声称,除个别条款“容日后协商”外,均予承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激起了全国人民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潘定思痛定思痛,深感于国破山河在,遂以拳拳报国之心,将鸦片战争以来的20件国耻及辛亥革命以来的10次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构思出寓意深刻的象棋字形、图形排局,经由《时事新报》任职的谢侠逊校阅,在该报《象棋》专栏陆续刊登。这些棋局包括了历史事件名称、字形排局图、小史、题诗、着法等部分。广大读者在欣赏棋艺的同时,更感受到爱国激情的贲张。以此为基础,1916年8月,潘定思和谢侠逊同著的《国耻纪念象棋新局》问世,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用铅字印刷的象棋谱。这30个字形排局是潘定思留给棋坛的杰作,该书进一步奠定了潘定思在我国象棋史上字形排局创始人的地位。次年,潘定思与谢侠逊再度合作,出版了《帝制纪事象棋新局》一书,以棋局联系时局,抨击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   后来,潘定思偶得古谱《适情雅趣》,多方佐证,疑为孤本。为保护和传承国粹,他夙兴夜寐拆解诠释,寄由谢侠逊校阅。拟付梓成书前,以“古吴潘定思”之名作序云:“……乃殚精竭虑,积年余紬绎(指理出头绪———笔者注),诠解始竣,复丐象棋名家平阳谢侠逊悉心校核。往返函商,又阅时三月有余而告厥成。”   1922年初夏,年方47岁的潘定思突然染疾不起。弥留之际,他将所存珍贵象棋谱悉数送给谢侠逊,包括他所作的《象棋残局》一册,手抄《帝制纪事象棋新局》一册,《适情雅趣》、《石杨遗局》、《象局汇存》、《象棋零拾》、《吴兆龙象棋谱》、《梅花谱》抄本各一册、手校《橘中秘》全书及檀木刻制的象棋子一副等。并叮嘱谢氏将各谱“设法刊传,毋使湮没无闻”。农历五月初九,潘氏驾鹤西去,谢氏获悉噩耗,急忙赶往姑苏潘府,睹物思人,不禁潸然泪下,遂以诗痛哀,诗云:“吾当垂髫进,酷嗜楸枰事,及壮走四方,啄啄征同志,惟有潘氏郎,不吾谫陋弃。千里订神交,鱼雁频相寄。初成《国耻谱》,继作《帝事纪》;对局更成编,重阐《梅谱秘》。分别付样人,吾道期勿堕。谁知此长才,竞为天所忌。君今忽长离,如断手与臂。吾今哭君哀,涕泪倍恣肆。遗著将焉传,遗行将焉嗣。魂兮若有知,应语吾梦寐。”全诗叙事抒情,催人泪下,真可谓是:“哀赋一曲哭知心”!  为不负亡友潘定思之重托,谢侠逊数年编辑不辍,在众棋友相助之下,于1927年起陆续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大型象棋丛书《象棋谱大全》。全书共三集,每集四卷,每卷二种。该丛书几乎囊括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古谱精华,包括《适情雅趣》、《烂柯神机》、《梅花谱》、《橘中秘》和苏州先辈张乔栋的《竹香斋象戏谱》等等,并加以校正、诠释、纠错,及时抢救了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谢氏在自序中云:“全书取材以亡友潘子籍郛遗本为最多。若潘子手校适橘二谱,以及遗藏弈乘外编内之《石杨遗局》、《吴兆龙象谱》等,均为稀世佳本。”该大全的初集卷一《校正适情雅趣》,注明由吴县潘定思注解,谢还撰写了《潘子传略》,选登了潘定思给他的部分书信手迹。《适情雅趣》得以诠释承印传世,首先当归功于潘定思的呕心沥血!2012年7月,当代著名象棋藏书家刘国斌先生在《中国体育报》撰文说:“《适情雅趣》乃是现存古谱中最为完整、且最具规模的‘杀局宝典’,已为棋界所熟知;对它展现的‘全、妙、切合实用,前后连贯’的艺术特色,也博得一致赞誉。”   谢侠逊之子谢瑞淡在纪念其父的文章中也说:1916年,潘定思和其父合编《国耻纪念象棋新谱》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用铅字印刷的象棋书。1929年,其父的成名作即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象棋全书《象棋谱大全》出版,共12册200多万字,该书被公认为象棋经典。而该书供稿的首位功臣,非潘定思莫属。   2012年是潘定思先生逝世90周年。棋史研究者周平先生在年初《纪念字形排局的创始人———潘定思》一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地写道:“九十年过去了,字形局是风起云涌,图案局是如火如荼,足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潘先生!其实,这就是对潘先生最好的纪念!潘先生的事业后继有人,潘先生的功绩彪炳千史!”   此外,笔者所见,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于1993年出版古谱《橘中秘》,注明潘定思校正。古谱《梅花谱》新版,注明潘定思藏本。《象棋谱大全》 三集卷十一第六种《象局集锦》第49、50局,注明为吴县潘俊龙拟局。这里冒出了一位俊龙兄,看来,苏州姓潘的棋家还真是不乏其人呢。   行笔至此,本文不得不补记的是百岁棋王谢侠逊。谢氏直至1987年底才谢世,其身后的殊荣足可告慰潘定思先生———现中国棋王碑林坐落在温州平阳腾蛟镇的卧牛山南麓,是纪念谢侠逊和弘扬中国象棋文化而创建的文化设施。碑林占地1800平方米,正中矗立着两幅巨型大理石石碑,分别是江泽民同志为谢侠逊百岁寿诞的题词和周恩来同志在重庆与谢侠逊对弈的《共抒国难残局》。碑林四周林立了近现代名流梁启超、于右任、章士钊、李济深、冯玉祥、李宗仁、林森、孙科、张治中等60余人褒奖棋王的墨宝碑牌。如今的腾蛟镇被命名为“全国象棋之乡”和“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笔者相信,潘定思先生也一定不会被苏州人民遗忘。三、周孟芳排局艺术犹如保圣寺雕塑   斗转星移,潘定思中年抱憾离世后的第七年,即1929年,苏州又诞生了一位日后蜚声海内外的象棋排局名家周孟芳先生。如果说张乔栋的排局严谨如棋圣,潘定思的排局飘逸似棋仙,那么,周孟芳的排局毓秀可称棋星。周先生承传先辈,整理、诠释、校订、勘误、修正了大量古谱残局排局,又有令人信服的排局创作成果,成为我国现代棋坛公认的排局大家之一。与潘定思所经历的艰难时世和坎坷命运相比,幸运的是,周先生得益于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给棋坛带来的发展环境,既有频频著作,又享健康高寿,可喜可慰。   周先生从小生活在被誉为中国水乡第一古镇的甪直,长期受传统优秀文化熏陶。众所周知,甪直保圣寺彩色罗汉塑像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一千多年前唐朝雕塑名家杨惠之的传世杰作,所谓“半堂罗汉名扬天下”,杨惠之也被郭沫若喻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琪罗。保圣寺彩色罗汉群体或谈话、或题壁、或打坐,高低错落、多姿多彩;罗汉个体比例适度、形态逼真、神情活脱,细看衣褶轻柔、筋骨毕露,个个栩栩如生。而周孟芳的象棋排局艺术也如保圣寺雕塑,或汪洋恣肆,挽狂澜于倾倒之际;或缜密精巧、出奇兵于乱军之中。纵横捭阖、生动传神、堪称佳构。   周先生6岁学下棋,少年时用压岁钱买来残局古谱《百局象棋谱》,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地演绎、拆解。他对苏州先人张乔栋的古谱《竹香斋象戏谱》尤为痴迷,对《野马操田》、《九进中原》、《停车问路》等复杂名局娴熟于心,进而诠释、勘误、修订、生发和创作。由此佐证,孩提学艺的首要条件是自己喜欢,进而探索创新,自成一家。   周先生青年时任教于甪直鲁望中学。而立之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广州《象棋》月刊上发表排局作品,至“文革”前,他在全国棋类刊物上已陆续发表了古谱诠正或排局创作40多篇。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苏州的吴苑茶楼、北局青年会、观前街棋艺俱乐部等下棋场所,常能见到周先生活跃的身影。1965年9月,周先生率吴县少年棋手与苏州市少年棋队交流,笔者有幸初识周先生。1968年冬,笔者作为老三届插队吴县,修地球之余,开始了与良师益友周孟芳先生长达数十年的棋坛友谊。   1973年6月,棋坛劲旅广东省象棋队(后被称为“梦之队”)访问苏州。在木渎书场,吴县棋队与之进行了一场友谊赛。周先生迎战“魔叔”杨官璘,被称为“排局王力战全局王”。棋局一波三折、精彩纷呈,赢得了满场鼓掌喝彩。同年9月,上海市象棋队来苏州交流,周先生全程陪同沪队到吴县的工厂、矿区表演。参观西园寺罗汉堂时,周先生以其丰厚的学识,指点沪队棋手逐一寻找哪尊罗汉与各位最相似,棋王胡荣华指着“斗战胜佛”(《西游记》结尾,如来给悟空加封的称号)笑道:“那就是我”。众皆抚掌称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棋界交流益盛,但囿于当时的条件,大多为自刻油印本相互邮寄。周先生与笔者组稿,刻印了《弈波》棋刊4期、《棋艺交流》2期以及《四川民间排局》等,赠送各地棋友。其中,周先生的通俗讲座稿《排局提练法简介》迄今仍作为排局学习的经典而在网上流传。由于仰慕苏州先辈张乔栋的《竹香斋象戏谱》,在张雄飞原著诠订的基础上,1976年5月,周孟芳、储增镗整理订补了油印本《竹香商兑》,共16局,见解精辟、推陈出新。   1982年起,周先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无偿辅导少年儿童开展棋类活动。他主讲的棋艺课,每周开课,学棋者满座。他还在大棋盘上摆出残局,作为作业。对正确解答的学生,赠送《象棋》月刊。在他的影响下,师生课余时间下棋蔚然成风,“棋”乐融融。短短几年就有14人在市级以上棋类比赛中获奖。1984年9月10日《解放日报》刊登署名锡荣的文章《闲敲棋子落灯花》,开卷谈及怎么会喜欢象棋的:“一个秋日,我去拜访江南棋界排局前辈周老先生。登上金风飒飒的小楼,却见他手执兵书,正在悉心吟哦。我奇之,如此佶屈聱牙的艰深、枯燥文字,有何乐趣可言?他笑而答言:‘弈者,应有将相之才,恢弘之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书不可不读’寥寥数语,竟使我这个棋盲,在肃然起敬之余,暗暗地滋生了对象棋的爱慕之情。”周先生作为吴县棋类协会主席,其敬业精神和提携后辈之情可见一斑。   周先生之排局犹如保圣寺罗汉雕塑,精美绝伦。各地知名棋友受邀或自发到甪直,必登门拜访周先生,周也必带棋友到保圣寺,欣赏艺术杰作。1984年,“昆化杯”象棋大师赛在阳澄湖畔的昆山开战。周先生利用中间休息一天,盛邀胡荣华、徐天利、柳大华、赵国荣、王嘉良、吕钦等名宿同舟到甪直游览保圣寺。在船上,他摆出了两个排局《皆大欢喜》、《百花吐艳》,题名切合场景。大师们意趣盎然地拆解了《皆大欢喜》,见船将靠岸,一个个笑逐颜开地说:“我们要去参拜罗汉了,《百花吐艳》还是留给《新民晚报》的读者朋友解答吧。”同行的该报记者肖强马上记下棋图,第二天在报上刊登出来征答,激起了读者的强烈兴趣,五天后报纸公布了周先生的答案。   周先生的传世力作《象棋排局精选》于1988年3月由蜀蓉棋艺出版社出版。他撰写的前言生动地描绘了排局艺术的魅力:“排局作者运用凝练的手段,集中地表现了对局中的精彩着法。时而悬崖搏斗,惊心动魄;时而扑朔迷离,变化莫测。一些优秀的排局,不仅图形美妙,而且构思精巧,常于山穷水尽之时,施展连珠妙着,从而峰回路转,使棋局绝处逢生,转危为安。此类极呈奇斗巧之能,尽起死回生之术,耐人寻味,令人叫绝!”该书的上编是古代排局50局,分为摘锦14局、评介24局、新貌12局。“摘锦”指古局原棋图和着法基本正确的;“评介”指原图或原着法有误,经周先生诠订修正的;“新貌”指原局经周先生改图、产生较大变化而另有新意的。其中包含了对苏州前辈排局艺术的传承和提高。例如,对张乔栋《竹香斋象戏谱》二集4局《小连车》、7局《卧镇淮南》、三集7局《停舆待渡》、37局《鸿雁惊寒》、38局《旃檀片锦》等局,对潘定思校正的《适情雅趣》第390局《以兵服人》等局着法存在的不足,予以了诠正,演示了复杂的新变化。该书的下编100局,均为周先生独立创作,分为“连照胜”27局、“宽紧胜”35局、“和局”38局三类,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由于周先生在棋界的声誉,1988年,在丹东市举办的有史以来的首次全国性象棋排局大赛,周先生被聘为九评委之一,并被授予名誉排局大师的称号。   1991年6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周孟芳与朱鹤洲合著的《象棋排局欣赏》。该书从浩如烟海的古谱排局、江湖排局中精选61局,详加注释,并对原局着法或棋图有误之处,予以订正修改。全书因棋局变化多端,分析细腻精到,屡创新意、质量上乘,而受到了行家和棋迷的高度评价,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象棋图书展评一等奖”。《象棋报》、《新华日报》、《新民晚报》 以及海内外的大量棋书、棋刊曾多次介绍周孟芳其人,并引用和演绎其排局创作的精彩着法。他也常与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排局名家鱼雁传书,通信交流,与海外华人棋友切磋棋艺。1989年8月,新加坡《北斗棋苑》第20期以《自辟乾坤气象万千———周孟芳其人其局》为题作了专题介绍。1993年8月,周先生主编了《象棋排局纵横》,全书征集并精选了40多位海内外排局家的新作100局,其中包含他本人创作的10局。1996年5月,周先生与侨居旧金山的李树明合著《弈苑秋光》一书。笔者在该书中撰文《排局名家周孟芳先生的对局》,评注了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的六则对局,称之:“棋风绵密,刚柔并济,恰似东晋陶潜之诗句:既有‘悠然见南山’的清纯雅致,又有‘刑天舞干戚’ 的金刚怒目,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2005年,承周孟芳先生相邀,笔者执笔与周先生合著了新鲁望丛书《吴中秘象棋教程》一书,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该书从象棋基本知识、规则、杀法,开中残局的理论和实战评述,到名手的对局评注,囊括了学棋的主要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切合了校本教材的要求。   在长期的残局排局研究过程中,周先生还创造性地使用了迄今为止最简易、最迅速的象棋行子记录法。既保留了现行记录法的特点,又比现行的所有记录法都方便和迅速。熟练以后,对弈记录可节省一半以上的时间和纸张上的空间。   周先生不仅在排局领域自成大家,而且还在吴县政府的主持下,热心组织重大的国手比赛活动。1994年4月,举办“东吴杯”新港台苏象棋名手赛,笔者在《姑苏晚报》上作了连续4篇的报道。1995年10月,举办“吴县市杯”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笔者在《苏州日报》、《吴县报》上作了连续11天的章回报道。赛后,周先生编印了对局选两本,赠送给全国各地的棋友。1996年,吴县市被国家权威部门命名为全国象棋之乡,毫无疑问,周先生为此作出了突出贡献。   周先生的成就既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苏州、甪直这块风水宝地孕育的结果。苏州历史学家顾颉刚发现罗汉雕塑乃是唐代杨惠之在甪直留下的国宝。晚唐文学家陆龟蒙(字鲁望)长期隐居于甪直。近代中国思想家、政论家、教育家、报人,“中国见识世博第一人”的王韬,1828年生于甪直。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苏州人叶圣陶年轻时就在甪直小学教书,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先生作画《开明国语课本》堪称启蒙教育的范本。保圣寺院内的叶圣陶墓、纪念馆是甪直景区的王牌景点。2003年10月,国家颁布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包含了吴中区甪直镇;2006年5月,国家颁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含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更何况,象棋本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作家阿城的著名小说《棋王》问世后,评论家把象棋称作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灿烂文化中,国民于苦难之际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的物化形式。在中国的琴棋书画艺术中,唯独象棋称得上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象棋在华人世界的普及大概胜过任何一项体育活动,象棋的一些术语早已深入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用语之中。如御驾亲征、弃车保帅、丢卒保车、蹩脚马、马后炮、当头炮、马前卒、过河卒、老卒、靠谱不靠谱、楚河汉界、开局、残局、举棋不定、落手无悔、高手、国手、高招、妙招、败着、臭棋、绝杀无解,棋逢敌手、将遇良才,棋高一着、将一军、星如棋布、世事如棋、人生如棋等等,举不胜举。   苏州人杰地灵,各领域名人辈出。从张乔栋到潘定思,再到周孟芳,象棋排局名家应运而生,这是苏州人的骄傲和宝贵财富。现今,周孟芳先生步入耄耋之年,又把丰富的棋类活动资料交与了甪直中学。   笔者衷心祝愿周先生健康长寿,继百岁棋王谢侠逊之后,成为百岁排局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粤公网安备 44040302000128号|华工象棋网 ( 粤ICP 备4404034007231   我要啦免费统计

GMT+8, 2024-11-24 18: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