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豪帅心服 于 2022-4-3 21:15 编辑
排局美学的基础知识 范椿 象棋排局的主要性质是艺术和科学兼有体育和文化的性质。崔鸿传最早提出“象棋排局”属于艺术的范畴。崔鸿传编著的《排局佳作审美鉴赏》一书(蜀蓉棋艺出版社,成都,1997年)以及石毅先生为该书写的《序》开创了“象棋美学”的新领域。崔鸿传在该书第11页说:“有位学者曾经说过:‘理性的对象,就是对象化的理性;感情的对象,就是对象化的感情。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象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这话的意思是要人们从美学和心理学入手,打好审美基础。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引申进排局是可资借鉴的”。朱光潜说:“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笔者通过自己学习后,给排局爱好者介绍排局美学的基础知识。 此外,目前还没有一个排局美学的理论体系。以后,我想以一般的美学的基础知识和现在排局取得的丰硕成果,来探讨排局美学的原理。 艺术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它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欣赏,艺术的批评,艺术的创造等。本文主要介绍,朱光潜著,朱光潜谈美,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武汉,2008年,一书的主要内容。 (一) 什么是美 先举一个著名的例子。一位木器商人、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三人都“知觉”到这棵树,可是三个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木器商人“知觉”到的是一棵架屋或制器的木料,这是一种“实用的”看法。植物学家“知觉”到的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这是一种“科学的”看法。画家“知觉”到的是一棵盘屈如龙蛇、苍翠劲拔的古树,这是一种“美感的”看法。 一棵古松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它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覌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象形,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我们说“艺术美”时,“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的这个特点。事物如果要能呈现形象于直觉,它的外形和实质必须融化成一气,它的姿态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这种“美”都是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的表现”。 (二)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其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观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三)宇宙的人情化 我们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外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以有生气。在名家的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赵孟頫的字“秀媚”,这都是把横直钩点等等笔划原来是墨涂的痕迹看作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笔者认为我们对象棋也有“移情作用”。例如:象棋理论家贾题韬教授认为:“象棋是模拟战斗体制而设计的。组织子力进行战斗,由之而决定一局的胜负是象棋的基本涵义。”(贾题韬著,象棋残局新论(修订本),成都时代出版社,成都,1991年,第12页)。他的残局理论是建立在残局的战略和战术的基础之上的。象棋中局杀法理论创始人钱俊提出:杀局的技术步骤可分为,局面分析;战略制定;战术设计等五个步骤。(钱俊编著,象棋中局杀法,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1986年,第138页)。笔者曾在“对象棋排局定义的探讨”(《象棋世界》杂志2005年第九期,第44页)一文中提出将“高级排局”定义为:由几个不同战略阶段组成的复杂排局称之为高级排局。这里我们把象棋棋子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生命,也能活动。把红黑双方的走棋看作是两支军队在打仗。打仗就是排兵布阵,其首要任务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和确定战术。 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外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由此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1)物的象形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各人的世界都有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 (2)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如此。排局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陶冶性情的功效。 (四)美感与联想 联想就是看见了甲而想到乙。由于二种原因:(1)甲和乙在性质上类似,例如见到春光想到少年;(2)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经相接近,例如走到赤壁想到曹操或苏东坡。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得根据过去的经验。从此可想联想为用之广。 联想有时可用意志控制,但是在大多数情景之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他能唤起甜美的联想。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排局的欣赏和创作都不能离开联想。 (五)艺术的批评与欣赏 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的,其实就是“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将个别的事物纳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析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外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有一种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艺术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我们只说:“我觉得它好”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说出:“我何以觉得它好”的道理。说出道理就是一般人所谓批评的态度了。笔者认为这就是对一个作品的评判了。 (六)艺术的欣赏与创造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与情感。一首诗做成之后,观赏者要拿自己的想象和情趣来交接它,才能有所得。他所得的深浅和他自己的想象和情趣成比例。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没有欣赏。对于排局艺术,其情况也是如此。以下笔者摘录排局前辈石毅在《排局佳作审美鉴赏》(崔鸿传编著,蜀蓉棋艺出版社出版,成都,1997年)一书的“序”中的话“所谓鉴赏,就是对作品的感受、认识和评价的过程。”“对同一排局艺术的理解,由于各人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以及艺术经历和艺术感受的不同,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审美评价。这是正常的现象。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作者未必有此意,而读者可能有此想。作者的原意与读者的体会未必完全相同,也不应强求一致,‘灵活通圆’到会‘反增美感’”。“选局、评局,必然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每位鉴赏家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读者还是应有自己的主见,根据自己的鉴赏水平来做取舍,择善而从。不一定都要以作者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评价。同时读者也应当参与创作,不断地培养、锻炼自己的分析、思考和表现才能,提高自身的棋艺水平,这样才算体会到了真正的美感”。 创造之中都寓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全是欣赏。欣赏只能够见出一种意境,而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这种外射也不是易事,他要有相当的天才和人力。 (七)艺术的本质 艺术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艺术有以下特点:(1)艺术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一个人先印上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变成他的情趣的集中点(这就是欣赏)。情趣集中时意象大半孤立,本着单独观念的普遍倾向,从心里外射出来,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这就是创造)。(2)艺术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本来是幻想的世界,却被看成实在的世界。并且在这个幻想世界中仍然持着郑重其事的态度。如在写剧本或写小说时,在不近情理之中仍须不背乎情理。(3)艺术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把物看成和人一样,以为它们也有生命。就是前面说过的“宇宙的人情化”。(4)艺术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有利害关系的现实世界是有限制的,不能容人尽量自由活动。人不愿安于此,于是自架空中楼阁,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把象棋竞赛(象棋对局)看成是象棋的现实世界,那么象棋排局就是象棋的理想世界。排局专家在象棋的理想世界里架起空中楼阁,出现十只兵卒都齐全进入对方的阵地,在对局中确实悖反常态,实不可能。或者出现双方的形势惊险突兀、危若垒卵、间不容发的对峙,很难想象在实战中能够遇到这样的场面。但真是这种奇特的、险恶的画面凸现于读者前面,造成石破天惊的极深的印象,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5)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自得其乐还不甘心,他还要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希望世上有知音同情。艺术不但要“表现”,还要“传达”。艺术好比一棵花,社会好比土壤,土壤比较肥沃,花自然比较茂盛。艺术的风尚一半是作者造成的,一半也是社会造成的。(6)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不但要“表现”,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艺术要“传达”则必须有作品。(7)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使旁人也能同赏共乐,便不能不研究“传达”所必需的技巧。他第一要研究他所借以传达的媒介,第二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的形式出来。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恰当地融合在一气,这种融合就是美。 (八)创造的想象 什么叫做想象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是如此,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只有再现的想象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才表现于作品。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具体的意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我们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都是和许多其他意象固结在一起的。“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独提出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只有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以下摘录排局专家、象棋美学家崔鸿传在《一子入局排局谱》(柯有无著,蜀蓉棋艺出版社出版,成都,2001年)一书第82页上说的话:“黑格尔语:‘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想象是诗人的翅膀!排局家和诗人一样,没有想象就决没有好的作品产生”。又第86页上说的话:“科学家和艺术家在思维方式上有共同点么?当然有!那就是求异思维,科学家的发明与艺术家的创新都是求异思维的成果。他们都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九)艺术作品的整体形象 文艺作品都必须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精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比如《长信怨》的头两句:“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拆开来单看,本很平凡。但是如果没有这两句所描写的荣华冷落的情境,便显不出后两句的精彩。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论枝节。笔者认为对于象棋排局,有时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崔鸿传在《一子入局排局谱》一书第7页上说的话:“此局不在于一着一子的奇警,而在于全局的浑成。即全局作为一个整体,铸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又例如《象棋实用残局概览》(崔鸿传,汪恩灏,李树明编著,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成都,2003年)一书第192页,有这样一段话:“如本局为例,末段本来是干巴巴的、概念化的单兵有相胜单士的定式,但黄大昌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手段去塑造,把‘戏’做足了,才进入定式,从而显示出其力与美,使人震撼、醒悟、鼓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便是艺术与逻辑发展的一致性”。又例如崔鸿传在《一子入局排局谱》一书第142页上说的话:“本局的着法长达57步,如果删去前面的56步,仅一着杀,便极为简单、乏味,可是到了排局家之手,却弄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可见排局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其妙趣是一般的象棋棋手想像不到的”。 (十)艺术与规律 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绎出来。这本来是一种自然律,后来做诗的人看见前人做法如此,也就如法炮制。这样一来,自然律就变成规范律了。诗的声韵如此,其他艺术的格律也是如此,都是把以前的规律看成定例。笔者认为排局也是如此。如崔鸿传在《排局佳作审美鉴赏》一书第15页所说:“排局亦要受象棋规则的制约,在限制中表现,不能信马由缰,其发生、发展和解决的全过程,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完成。”“这样的排局才算合理合法,得到行家的认同”。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是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们是否能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出极其大量的理想世界来。以下笔者摘录崔鸿传在《一子入局排局谱》一书第110页上说的话:“排局家对限制的态度不应回避,而要深入研究它,摸透其规律,彻底掌握它,限制只为排局家划定一个舞台,它恰好成为表现作者才华的天地”。 (十一)创造与模仿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在少年时代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如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中国的李白和杜甫都是如此。排局创作也是如此,下面笔者摘录: 崔鴻传编著,排局佳作审美鉴赏,蜀蓉棋艺出版社,成都,1997年,第7页: 排局入门歌(水调歌头) 作局非难事,那用苦彷徨。 率先打好基础,古谱细参详。 竭尽毕生心血,自可揭微探奥,灵气溢枰场。 师古不泥古,始得谱新章。 求质量,勿平淡,忌繁长。 千回百转熔炼,着着发金光。 子力图形相配,攻守出神入化,处处露锋芒。 妙手成佳局,弈苑吐芬芳。 在上面的诗歌中“古谱细参详”就是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基础。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基础。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前面已说过,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决不能少。初学排局者必须懂得这个道理。 (十二)天才与灵感 天才有一部分得诸遗传,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但是遗传和环境对于一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才能,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和才能做出事业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牛顿常说:“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这话虽似稍嫌过火,却含有很深的真理。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我们只须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天才的完成不可无人力了。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灵感”,就是杜甫所说的“神”,“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据杜甫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 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么是否可以用人力解释呢?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是可以的。什么叫做“潜意识”呢?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得的。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心理学家根据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和思想。通常人在心里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能让它在暗中活动。意识和潜意识是交替来去的,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初学写字时,天天觉得自己在进步,过几个月之后,进步就停顿了,再过些时候,觉得自己又进步了,如此辗转几次,字才写得好。学别的技艺也是如此。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 灵感的培养不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的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的。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工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笔者认为:凡是有志于“排局事业”的同志,只要肯下功夫,认真学习,一定会有收获。我祝他们有美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