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华工象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82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文昌弈盛 腾蛟探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7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昌弈盛 腾蛟探源
2005年04月18日

石桌、石凳、石棋盘

 周建雄手迹

  出土的古棋盘


“共抒国难”棋局


 平阳县腾蛟镇,因象棋活动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棋才”英俊辈出,于1998年被当时的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象棋之乡”———这是迄今为止惟一一个乡镇级“全国象棋之乡”,据称这也是伍绍祖同志在国家体委主任任上签署发布的最后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全国之乡”。

  有着“棋坛总司令”、“棋王”之美誉的谢侠逊就来自腾蛟,他的棋艺、棋德成了全国象棋界一座永远的丰碑,更是腾蛟人民永远的骄傲!

  近日,记者走进“棋王”的故乡,探寻中国象棋在这里走过的一段非常历程。

  日前,从平阳县腾蛟镇有关部门获悉,该镇将在全镇范围内举行小学生象棋比赛,此举将推动“象棋之乡”的小学生们学习象棋的热情。

  古镇腾蛟原名称郑家堡,明末清初,福建移民迁居于此。由于姓氏众多,大家深感原郑家堡与实际情况不符,一些乡绅文人便取“山川毓秀,腾蛟起凤”之意,且闽南话中“腾蛟”与“郑家”谐音,于是易名。

  象棋渊源何在

  张如安著《中国象棋史》一书中称:明嘉靖44年严嵩父子失势倒台,巨额家产被籍没。有书详细开列了严家巨额财富的细目清单,其中一项“珍奇器”类中标明象棋就有“玛瑙象棋子九副、玉棋子一副(重三两三钱)、水晶玛瑙棋子一副、象牙棋子八副、香棋子一十一副”。

  可见,明朝时期象棋盛行。而在腾蛟镇境内出土的古棋盘石就多达5块。其中以碧源村出土的一块犹为著名。该棋盘石四周精雕飞禽走兽、底座细刻出水芙蕖、坐凳镌有“嘉靖甲午”和“玑琳毅庵”字样。据该镇白洪祉先生参考《平阳县志》考证:明清时期,此处就称呼“玑琳里”,而“毅庵”应该是这块棋盘石主人的名号。按此说来,在明嘉靖甲午年前后,象棋在腾蛟一带是极为风行的。

  有一则传闻更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象棋在腾蛟民间的兴盛。碧溪东西两边山坡上,分别住着柯氏与魏氏两大家族,他们各自在山坡上立有棋盘石。冬日里,阳光直照西边,于是东边的柯氏族人便前往魏家晒日对弈;夏日里,魏家棋手上午便前往柯家切磋,下午,则柯家来魏家挑战。

  出土发现的另4块古棋盘石分别在谏议大夫薛昌宋(北宋绍圣4年即1097年进士及第)的故里、即现在的薛岙;驸马都尉杨正臣的出生地、即现在的凤巢杨桥头;著名爱国诗人林霁山的家乡泗源大林、即现在的林泗源;徐王灵王的桑梓驷马村。这些凡出土古棋盘石的地方,都是曾有供职朝廷的官员或官员家族居住的村落。棋风兴盛的原因也就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了。

  但由于历史原因,杨桥头与林泗源两地出土的两石已毁于上个世纪的“大跃进”时代。其余3块均基本完好保存至今。

  薛岙村出土这块长、宽各51厘米,高11厘米的棋盘石,原始纹路依稀可见,为6格×7格。与现制棋盘有着极为微妙的关系。

  侠风千里 逊德为尊

  在腾蛟,谢侠逊的名头可是家喻户晓。

  谢侠逊(1888-1987),名宣,字侠逊,小名卿元。谢公一生育有三子六女。据称“侠逊”来自“弈算”二字的谐音,因为少年的他喜好对弈精算术。

  谢侠逊1888年出生于原腾蛟区辖的凤巢硐桥头村。才思敏捷、博闻强记的他6岁随父学棋,9岁研习棋谱《韬略玄机》,10岁时即誉满平阳,许多成年人已不是他的对手。

  当时温州城里有个叫陈笙的艺人,棋艺精湛,遐迩闻名,号称温州棋冠。侠逊很想前往求教,但两地百里之遥,况且膳宿车船等费用无着,只好作罢。1900年,陈笙在福建得银质奖章,12岁的侠逊再度萌发与之对弈的念头。经过同族亲友资助,凑得三元,侠逊得以赴温直面陈笙。

  不料,陈笙开口要价每局彩金20元,可谢侠逊哪有这么多钱呢。最后商定每局二元。

  棋盘放在高桌上,侠逊个子小,只好跪在椅子上对弈。据称,当时的这种场面,让侠逊浑身战栗,甚至叩齿有声。第一局,赢了!(第二、三局分别一和一输。)至此,侠逊名声大震,“棋中神童”从此叫开了。

  因为家境贫寒,谢侠逊年少时曾两度被迫辍学。

  1912年,24岁的他把象棋残局试投当时的上海《时事新报》,并被录用。从此他和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1916年,他兼任该报《象棋》专栏编辑。谢侠逊除了编辑整理象棋残局,还致力有关棋谱的著述。31岁时,夺得上海市象棋赛的冠军。41岁时被全国象棋界推为“棋坛总司令”,获得“棋王”美誉。

  1935年,参加在广州举行的中、英、美、德、奥等五国“银龙杯”赛中荣获国际象棋个人冠军,成就人生中又一个“最先”……

  1935年,新加坡。英国皇家空军驻马来西亚司令、马来西亚国际象棋冠军亨特(Hunter)恶意发难,指名要和谢比赛国际象棋。他为了不辜负侨胞的厚望,更为了捍卫民族尊严,他毅然应战。

  对弈中,亨特处于劣势,两次派人以偿付重金及提供乘英国飞机到各地免费旅游为条件,向谢秘密求和。谢岿然不动,最终击败对手。

  谢公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他的“弈士虽寒,其行高雅”的人生信念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1939年初夏的一天,周恩来与谢在重庆东方文化协会下棋,并赞誉他是“爱国象棋家”。在周恩来的建议下,谢侠逊让对方二先,双方下成和局。事后,经切磋,将第二盘的残局拟题为《共抒国难》(“抒”与“纾”同,意为解开。此残局1987年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准备发表在当时的重庆《大公报》副刊《象棋残局》100号上。为了不使矛盾尖锐化,周恩来提议,这个棋局见诸报端可写成“谢侠逊胜”,标明“将方周恩来,帅方谢侠逊”,“帅方先胜”。把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下的棋局公诸于众,这在当时的国统区还是破天荒!过了五天,棋王为了真理和正义,在《大公报》106号上来了个“更正启事”———“《共抒国难》帅方先和”。

  此后,他与周恩来结下深厚的情谊。解放后,隅居平阳老家的谢老在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推荐下,被上海文史馆聘为馆员,并被任命为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

 后来,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曾敬赠“侠风千里,逊德为尊”八字。这可谓是谢侠逊一生的真实写照。

  盖世的棋名淹没了谢侠逊的文名。其实,他发表在报刊上的诗作不下千首。

  腾蛟起凤 棋才辈出

  在这片象棋的热土上,滋生着嗜棋如命的棋手,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心他们的执著,与棋紧紧相关息息相连。

  据说当地有这样一位老爷子,因为记挂着一盘棋,丢下病危的老伴从家里跑出来。后来孙子去找他,说:“爷爷,妈死了。”(当地人喊奶奶为“妈”,喊母亲为娘。)老爷子大怒,“啪”地拍下一颗棋子:“马不会死!卒保!小孩子胡扯!”

  谢老以下,腾蛟棋手论年代和辈分有3代,代表人物为:周建雄、林光富、张时珠、潘士强。

  周建雄(1912-1987),原名开仪,又有开棋之称。据说,现名建雄,乃棋王谢侠逊所改,立意自不待言。

  建雄7岁时随嗜棋如命的父亲学棋,进步很快,14岁时经人引荐向谢侠逊讨教,锋芒毕露,深得谢赞赏。

  据载:上个世纪40年代初,周的棋艺处于鼎盛时期。应福建石狮一叫苏凤树的医师所邀,周在福建摆设浙赣闽三省擂台,半年未逢敌手,名声大震。苏铸一银牌(也有说金牌)相赠,上书“浙闽棋王,勇冠三军”。周晚年因生活极其贫困,寄居在宗族祠堂里,银牌也被卖了度生,不复再见。

  与周建雄不分伯仲的还有一人叫林光富。

  据该镇象棋协会会长王世斌先生称,林不识字,以制豆腐为生,但下得一手好棋。他当时的下棋水平仅次于周。腾蛟如今还有很多棋手,张时珠、潘士强、杨昌平等人,成绩不菲,在各级赛事中屡获名次。张时珠与潘士强,1998年在参加全国棋赛时,与有“中国东方电脑”之称的象棋特级大师柳大华进行蒙目战,双方战成平局;杨昌平在对弈国际大师蒋全胜的蒙目赛中挑落对手。周立和在与国际大师于幼华的车轮战中握手言和。

  腾蛟镇象棋队作为乡镇级的棋队,于2003年在哈尔滨举行的“老巴夺”杯全国象棋锦标赛中力战省(市)级、棋院代表队,荣获团体第五名,同年代表平阳县队参加“武进杯”全国县级象棋锦杯赛获团体第六名。2000年参加全国象棋之乡联谊赛获团体第二名。

  据腾蛟镇象棋协会副会长杨昌平介绍,该协会现有会员120余人,但没有女会员。近些年来,腾蛟棋手的水平同全市其它乡镇同行相比,还是不错,基本上名列三甲。他说,当地象棋活动尽管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年轻的尖子棋手不多。

  对此,王世斌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象棋作为体育运动的一个项目,相对于其他如围棋、足球等项目来说,人气不旺,王先生把它生动比喻成“体育末”。再者,腾蛟不具备大城市所拥有的专业棋院、大师云集等条件,也没有财力支持,一些孩子即使具备潜质,也无法得到名流的指点,所以很难出彩;第三,家长一般不会重视孩子在象棋方面的发展,认为下棋是“无出路的”,况且现在学校也比较注重考分,所以也就形成自生自灭、后备力量不足的局面。他说,协会也曾帮忙,将当地一名孩子送到安徽棋院培训,可成绩并不理想。

  当地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培养新人的问题,如今学校也开办少儿象棋培训班,着手培植新苗。当地政府也利用传统庙会为契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各级棋赛,推动当地象棋事业的发展。草木/文 萧云集/图

======================================================

根据三楼“草木”原作者的指正,特修正如上。

原文地址:
http://www.wzdsb.com.cn/gb/content/2005-04/18/content_224087.htm

再次向原作者致歉并致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9 17:26:38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5-5-8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棋王故里 弈史源远
3#
发表于 2005-5-9 11:44:00 | 只看该作者

此处已经本人删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4 10:40:47编辑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05-5-9 12:03:00 | 只看该作者

nikkor您好:

看见您的文章和图片,正在联系转贴人。

5#
发表于 2005-5-9 17:0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nikkor在2005-5-9 11:44:00的发言:

敢问667先生,你发的该贴源自哪里,下面署名“王人杰”算该文作者吗?

你到http://www.wzdsb.com.cn/gb/content/2005-04/18/content_224087.htm此处看看,原文作者是谁。这个“王人杰”,对他人文章掐头去尾,实在令人不齿!

如果是转贴,也得注明出处吧!

告诉你,本人叫蔡榆,笔名草木,温州都市报的记者,这篇文章的真正主人!!!本文的采写,得到杨昌平、王世斌、白洪祉等当地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nikkor:您好!

歡迎你常來我們論壇,您的批評將是我們改進的動力!

网上文章,轉貼比較普遍,時有出現原創者与署名不符,轉貼者未必是故意.關于667兄轉貼<棋王故里 弈史源远>之事,我們与源貼發貼者聯系過,他回复是:"此文是王某发到我信箱的,我也没有细考究,以为王就是原作者。"

由此看來,這是一場誤會,建議667兄將本樓頂貼編輯為以下的源貼:http://www.wzdsb.com.cn/gb/content/2005-04/18/content_224087.htm

再次感谢nikkor友的批评指正!


6#
发表于 2005-5-9 22:20:00 | 只看该作者
在此老杨向草木先生致歉,因为这篇稿子是发到我邮箱的,我收到后粗看一下觉得不错,就在我主持的象棋天地网站上用了这篇稿子,667先生并无责任。
7#
发表于 2005-5-10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事情澄清就算了。本人也非睚恣必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5-5-10 12:24:0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常来转转、座座、侃侃。
9#
发表于 2005-5-11 13:3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667在2005-5-10 12:24:00的发言:
欢迎常来转转、座座、侃侃。

我们这里还是有

喝的!
10#
发表于 2005-6-4 14:54:00 | 只看该作者
学棋之人最忌招摇,就算你日后练成了我这样的天下无敌, 也不可随意招摇,况且,练成了天下无敌又能怎么样呢,不过是盖世的孤独盖世的寂寞,有时候午夜梦回怎么也睡不着,深深的失眠,这个时候我就想能够在月光下找个对手切磋一下,可是想来想去把整个棋坛成名人物想了一个遍,硬是寻不出一个对手,只能长叹一声,转过身,继续睡去
11#
发表于 2005-6-17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新三峡棋院在2005-5-11 13:32:00的发言:

我们这里还是有

喝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粤公网安备 44040302000128号|华工象棋网 ( 粤ICP 备4404034007231   我要啦免费统计

GMT+8, 2024-6-9 13: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