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获江西华铨纶老师赠送多册珍贵象棋资料,其中福州程法培老师于2009年编印的《弈艺诗痕》记述了李树明老先生的诗文棋事,特请友人扫描出来,现上传于此,与众棋友共赏。
《弈艺诗痕》由石毅作序,周孟芳题诗,并且内有珍贵的李树明老先生的全家福老照片。
yjr123整理UVZ格式,可以用老马阅读器打开。
弈艺诗痕.RAR (814.17 KB)
fyp76制作《弈艺诗痕》PDF格式,
弃艺诗痕.rar (5.46 MB)
fyp76制作文本格式
序
北京 石毅
九月十七日下午正写字间,忽接福州棋友诗友程法培先生大札,谓与旅美棋诗前辈李树明老先生撰写《弈艺诗痕》一书,嘱我写几句话为序并题辞。我自当乐于从命。
我和李老神交已二十馀年,由于主编《棋友》、《棋海新友》及《象棋世界》,李老多有棋评、诗作大光篇幅,由来十分感激。李老不仅棋评写得好,诗词写得好,而且人品极好。他虽已移居国外多年,但爱国之心,弘扬祖国国粹之心老而弥坚。一向鼎力支持《百花齐放象棋谱》不断发展,同时,无论祖国发生的大事,棋人诗人兴办的小事,他都给予了极其热情的赐稿或经济支持。对此,我虽然没有细作统计,但是多深知道,李老并非富有者,能做到如此程度的乐于助人,全中国恐怕再无别人,因此,我在接函的十几分钟里,迅即写了一副贺联:“棋名域外,诗誉文坛”
(见上图)连同上面这一段话,权为序。
二○○九年九月十七日于北京
弈艺诗痕
加州阳光灿烂,轻风和气,吹得人们心情舒畅。在美西旧金山(即旧金山)唐人埠有个花园角,那里松荫树影,繁花璀璨,中国式古风的飞檐建筑和那供游人坐下来休息的一排排精美木椅,是华人休闲和活动的好去处。每天,在那里,有人练太极拳或六通拳,也有人玩扑克牌.还有许多棋迷围观那些象棋高手在棋枰上的精彩对弈。在那里,还常常见到一位身材瘦削,白发稀疏,身穿一套深色企领文装的耆英。这就是人们敬称为金山“双雅老人”的李树明先生。
一天,我从报章上看到有关李树明先生的消息.真令我喜出望外,李老就是我十多年来鸿来雁往,成了莫逆之交。早在2007年10月中旬,他随北美棋队到澳门参加第10届世界象棋锦标赛。他在比赛结束后,回东莞家乡探亲。在这个时候,我由闽南不惜千里之遥乘车到东莞躬亲拜访李老,与他促膝畅谈多日,因而得悉他人生的曲折经历。于是,写棋诗好友的故事,由此而开始。
李树明先生,广东省东莞城(现为东莞市)人,1916年农历正月22日出生。父亲李荫槐,母亲名周桂。清末时,在莞城油巷开设“聚华号”店铺,曾兼营杏仁饼制造及花床木店。“聚华号”是经营像生人物,灯翠租赁。专供开灯、盂兰、斋醮、结婚、拜寿及房屋店铺新张等吉庆喜事和应节用品。由于当时电灯尚未普及,一盏翠灯,照明四周,加上配有会动的像生人物,很有吸引力和观赏性,为节日或喜事增加热闹气氛。这些用品的精工制作,使人们都叹为观止。正如店里那副对联:
聚其神,敢谓写生妙手;华而焰,居然不夜光天。
清末时期,店铺生意不错。但当李老出世时,国内烽烟四起,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他家店铺的生意也一落千丈,生活异常拮倨。
李老天资聪敏,曾承清末翰林院编修张其淦及其姑丈徐夔飏进士教导,对诗词产生浓厚兴趣,再通过努力自学。自幼已懂得分辨平仄声韵和吟咏自娱。为以后诗词研究方面,打下良好基础。
他特别喜欢观看人家对弈,经常来到马路边的象棋摊档看人家如何排局,去研究如何攻防,如何破解窘境的方法。为了深入探讨,不惜用平时的积蓄去四出购买有关棋谱书籍,夜里挑灯苦学。如果看到别人有这类的书,就会借来一字一字地抄写下来,其刻苦求知的精
神,可圈可点。由于耳濡目染,对象棋渐渐产生兴趣,而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广东象棋盛行,一时高手辈出。连山村城镇,下棋的人,比比皆是。这时,小小年纪的他,也许棋缘所系,或许象棋魅力所致,其实,只要是他的悟性很高。高手的一招一式,他一看即明,加上他锲而不舍的钻研,所以他的进步神速,走起棋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几乎场场得胜。常常令对手俯首称臣,有人称他为常胜的小将军。
有一年东莞县举行象棋比赛。所有亲朋戚友都来鼓励他去报名参赛,而他本人也跃跃欲试,抱着见世面,开眼界的心态,结果啼声初试,锋芒逼人。走起棋来,他凶悍攻杀的棋风,如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自然,在这次比赛中,他脱颖而出,名列前茅。领奖时,人们才发现他竟然是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禁啧啧称奇不已。从此,李老的名字不径而走,成为棋坛一颗耀眼的新星。
当初,李老在钻研棋艺的时候,喜欢与广东五鼠关华下棋,并与尖英棋手鼓手基分析残局着法。年方十六岁的他,踌躇满志。他要大鹏展翅,要一飞冲天。当年广州棋坛藏龙卧虎,高手云集。适广州大新公司天台主办“天香象棋擂台赛”,并邀请棋坛名将的四大天王之一担当台主。按规定,凡参加攻打擂台的棋手,必须将先预设的三位著名棋手拌倒,才有资格攻擂。他雄心万丈,到广州攻打擂台。谚云:“初生之犊不怕虎”。他沉着应战,连闯三关,最后迫出台主冯敬如应战,后来虽仅以一卒之差而未取胜,但他的名声鹊起,已令人刮目相看。
攻擂之后,他仅以一卒之差而败北,回家下定决心,节衣缩食.将所有十二大古谱如《渊深海阔》、《适情雅趣》、《百局象棋谱》买来读通读透。他从中学习分析棋路,每步都穷追深究。有了着法基础,于是开始钻研实用残局攻防着法,由于他的知识日渐丰富,随后尝试设计一些别出心裁的棋局,并将他所撰写的象棋残局着法,投寄到各报刊。当时省级的《越华报》及香港的《华字日报》,经常刊登他的象棋残局作品,因此引起当时弈界的普遍注意。他的《于无声处》、《良马救主》象棋残局,是他的作品,也是他的处女作。
1933年秋,他在俊英高级小学毕业,同时以优异成绩考进东莞中学。他梦寐以求入学读书深造的愿望,终于如愿以偿了。他欢喜若狂,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奋学习.将来要学有所成,以便更好地报效国家。可惜好花易谢,好景难长,不久便因家道衰落,竟连读书也无法维持。恰有人引荐,他以体育专长,受聘干黄埔军校教导师,准尉入伍。正是他的体育专长,在广东省运动会上,他代表军方夺得个人持竿跳高及四百米高栏赛跑冠军宝座,以及排球、篮球赛也拔得头筹。
三年戎马倥偬,曾军次西江、三水、德庆、肇庆、开建及封村一带。1935年,他由准尉升至中尉军需,春风得意、风华正茂、雄心壮志的时候,忽闻余汉谋倒戈,把雄据广东多年的南天王陈济棠推倒,所有军队解体,再行整编。他一时彷徨歧途,不知何去何从?最后他决定请长假,回到东莞老家了。从此,他又开始为谋稻粱而走南闯北。铸成了他一副不屑与尘世浮沉笑傲人生的态度和铮铮侠骨的性格,鲁迅那句名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成为他的写照。
1936年他在东莞教济院担任行政主任的时候,他通过同学张颂年的关系.住在寓园。寓园是晚清进士张其淦所建的居所筑干松柏山上。亭台楼阁,景色宜人,胜似苏杭。寓园袭所有的走廊窗户,均以七彩琉璃装饰。裹面四时花木,春色满园,他此时真可谓陶陶然乐在其中的了。
1937年,他在宝安县黄松岗派出所任书记。次年日寇侵华,广州沦陷,日舰入侵珠江,炮轰虎门,炮火纷飞,将广州、虎门等地陷入战火之中。他只好混入难民里面,连夜跋涉,一步高一步低的逃往香港。
到了香港,住在一家猪栏之内。那时,难民遍布九龙田野,都是露天住宿。这样过了一个月多,已是走投无路了,他只好沿着港广铁路步行回到沦陷了的莞城,不料见到祖业《聚华号》铺子已给日本鬼子烧个清光。真的应验了“不夜光天”的铺联忏语了。之后,寄居他在乡下的姐姐家里,初过乡村生活。无论怎样艰难,但他坚决不投靠日本侵略者,不做汉奸。当时国民党中央提出的“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号召青年入伍抗日。本来时机已到,无奈他筹不到北上川资应征.为此多年来他都觉得非常遗憾。
1944年冬,他与张洁苣结婚。张洁芷出身名门,是清末翰林院编修张其淦的女孙,可谓世代书香。不过时逢乱世,祖业早已衰落。俗语有云:“烂船还有三分钉”,但她连粒钉子也没有。
1945年11月7日,长女碧翘出生了,从此,负担儿女及家庭生活的担子,日见繁重。他深深知道,成家不易,创业更难,唯一的出路就是苦干加拼命干来挣钱养家。
1946年,他在东莞桥头派出所任书记,及后在东莞县府任民政科员,不过工酬仅得三石谷。当时在国家兵荒马乱的年代,货币贬值,经济如洪流下泻,一时一刻,朝夕不同,人民生活大受影响。后来他通过工作中的关系,便辗转到了东莞广华乡南洲小学担任教导主任,每月五担谷实物工酬,生活才算稍为稳定。
两年后,又转到大盛小学,此时他的体育专长又得到发挥,于是四处奔走.积极筹划,最后组织了一支海轮篮球队。在他的指导和培养下,篮球队队员的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比赛,先后战胜了番禺、增城等邻县的有名球队,一时名声四起,众望所归。
1949年解放后,四年半的粉笔生涯,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桃李满天下。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当了县级部长以上的官职,大有人在。最突出的是一个农民画家郭桐江,是全国画协的名人。
1950年在东莞县工商联工作,最初是干油豆行业,后来升任秘书,那时已是国家干部。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狠抓对工商界运作的改造方针,“利用、限制、改造”取得一定的成绩。
1957年,他获得了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的荣誉,并调到惠州市广东省惠阳专区工商界讲习班任大队长兼讲师,他讲的专题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没落”,得到了民众的热烈反应。
1958年,国内大张旗鼓掀起反右运动,党组织突然将他调回莞城并被划为右派,还先后下放到黄旗和大岭山林场劳动。一向与世无争的他,担员了“莫须有”的罪名。他本来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文质彬彬的斯文人,突然要去干担水种菜,拉大锯等粗重工作和木工建筑修理。这种苦力重活,实在力不从心,难以承受。令他最难接受的就是停发工资,膝下这一群嗷嗷待哺的儿女,倾刻间陷入断炊的困境,那时连在托儿所工作的大女儿碧翘,也因受到父亲是右派份子的株连,而遭无理解雇。因此,连每个月仅配给的一两糖所值的七分钱都拿不出钱来去买,真是“屋漏又遭连夜雨”,此时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闻。他无语问苍天,欲哭无用,曾萌生过自寻短见的念头,幸好他不忍心丢下一群亲生骨肉而一走了之,加上他的太太,与他相依为命,风雨同舟,互相安慰,这样,才含辛茹苦,把一群儿女拉扯成人。
1961年,终于结束了度日如年的三年劳动改造,获得脱掉“右派份子”的帽子,调回东莞供销社储运股当木工兼汽车修理。虽脱了“右派”帽子,但一样要受群众“监督劳动”。此时遇上大饥荒时代,工资虽有26级,但儿女病痛,却没钱医治,一任自生自减,因此错过医治时机而留有后遗症。“柴米油盐常告急,何时有剑斩穷根”是他深藏于心底的诗句。
到了1964年2月,他的小女儿美红出世了,便成了“一组音阶”7个儿女(四男三女)的父亲,生活担子已是百上加斤,生活更加陷入阮藉途穷的地步。
1965年,他的单位并入东莞商业局储运股。不久国内又掀起“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又如莫拉克台风一株的来临,横扫全国,红卫兵四出串连,“破四旧,立四新”,发展到文攻武卫,斗个你死我活,人人自危。这时,靠边站的他,受尽冲击。他只得忍痛偷偷地把一生所有收藏的诗画和多年珍藏的棋书都付之一炬,以免让红卫兵抄家时拿来成为“牛鬼蛇神”的“罪证”。
文化大革命后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的长子泳湘,次子镇坤,分别下乡务农。他的儿女们,在风风雨雨中逐渐成长,不久,云开见月,两个儿子由香港移民到美国。
1976年5月,他申请退休,获得上级批准,赋闲在家。这时,对棋艺情有独钟的他,从记忆中找出许多妙杀棋着,后来加以整理,埋头苦干多年而完成《象棋杀法百例》一书,并编印成小册子,分赠各地棋友,交流切磋弈艺,甚得棋友的赞许。这是他的第一本象棋残局攻守着法著作。
1983年,儿子申请他赴美团聚.当离开祖国的一刻时,他一时百感交集,五味杂陈。这里毕竟是自己的祖国,生于斯,长于斯,故园一草一木,如此情牵,一时难分难舍。正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两者不能兼得”的心情,但儿子的孝心所感,最后只好怀着诚惶诚恐心于1984年8月8日,踏上了美国这块土地。
美国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一向标榜尊重人权的国家,只要你能循规蹈矩,不触犯法律,别人就无权干涉你的一切言行。他移民美国后,开始呼吸到自由民主的新鲜空气。
家里,子孝孙贤,天伦之乐,都令他倍感温馨,心情舒畅,如鱼得水,枯木逢春。所以他的棋诗兴趣又积极调动起来,首先是参加旧金山北美棋会,以棋会友,进一步与同好者切磋棋艺。
1986年6月7日.香港霍英东率领亚洲象棋明星队,包括中国的胡荣华、吕钦;泰国的谢盖洲、印度尼西亚的余仲明、马来西亚的黎金福等,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集中各国一流高手的访问团,首次来美访问。李树明与李志海担任裁判,由此可见.他的棋艺水平早已誉享国际中国象棋界了。
他的诗在诗词界也是出类拔萃。以文会友,嘤鸣酬唱,因此交游甚广。纽约四海诗坛亦聘请他为顾问,金山诗艺会聘请他为学卫顾问。他既是敦风诗社会员,也是美国华人作家协会会员。凡是生活中的真善美,他都热情讴歌赞美;凡是生活中的假恶丑,他却无情给予鞭挞讨伐。他的诗都是有感而发,情真意切。诗作雅俗可赏。“愿学*岩一美松,经风冒雪尚从容。天生磊落嶙绚骨,力拒荆芒过险峰。”这是他的来美后有感而作的第一首诗。在生活稳定和适应后,开始着手着书,要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亳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1997年8月,他与大陆著名棋师周孟芳先生联手合着《弈苑秋光》一书,这是他来美后出版的第一本棋书。《弈苑秋光》全书分弈苑诗词、对局、中局、残局及排局等五大部分。书中排局及攻守着法,都构思巧妙,益显他的棋艺造诣精深,着书既能宣扬国粹又可促进中国象棋国际化,有益后学,善大莫焉。
1998年2月25日,旧金山隔海的屋仑市举办新春象棋赛。来自各埠的棋坛高手云集在这里一比高下。于是,他也报名参战。赛场上,果然宝刀未老,过关斩将,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勇夺桂冠,受到了棋迷们的赞叹和敬佩。
同年初秋,他与英国伦敦的全欧象棋冠军黎他刚合着《五指山枰》一书,中英文本。书中的棋局,只寥寥几着,精妙绝伦,人神莫测,也引起了西人读者的极大兴趣。
1999年11月,他与世界棋王陈罗平大师、杨典、王前民等合编的《世界象棋排局大全》一书,由蜀蓉棋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特点是编者来自中国、菲律宾和美国,汇编了八个国家200多位排局家的代表作品,堪称排局大全。
2000年1月,《百花齐放象棋谱》期刊原来是由瞿问秋、裘望禹、杨明忠等三人创办。当时主要以腊纸油印制版,但已是大陆自产自销的园地裹所开出的一朵灿烂的艺卫之花。可惜办到第15期,因故停办。直到李树明移居美国后,遂与北美棋会会长吴志刚,出钱出力,从第16期开始继续出版,以后每期都由他赞助,迄今已办到第22期了。
2001年3月,他与大陆崔鸿传合编了一本《象棋经典古局鉴赏》,并由蜀蓉棋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古谱着着精妙,能尺水兴波,风云莫测,鱼龙变化,海阔天空,此书一出,好评如潮,吸引了不少人争先购阅。
2003年3月,他与崔鸿传、汪思灏合编的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象棋实用残局概览》,是他由出版社出版的第4本棋书著作。该书出版后行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3年夏,他的《四海诗缘》是从以诗会文友中,汇集诗友的优秀作品,计有作者72人,304首诗词。目的只是让文友间共同交流诗艺,增进友谊。
2005年6月,他的诗友张家修、谢为人和翁汉新合编他所著的《阴雨晴诗草》一书,又经伍龙教授审校,内容是他在美国所见所闻的社会百态、时事、史述和文友间嘤鸣酬唱.吐说心声。正如序言开头所说的“书山树老根犹壮;艺海风清月正明。”
2006年南京总统府修建时征联,他以“两袖清风心存克己;三民主义志在大同”在数以千计的应征者当中,脱颖而出荣膺榜首,该联挂在孙中山起居室门前。
同年由加拿大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华诗词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天骧奖”国际华人诗词创作大赛,在超过5,300多位诗人词家的15,000馀首作品中。他以《咏马》一诗参赛,诗曰:“的驴飞快不停蹄,赤兔逍遥过美西。并辔齐驰千万里,五洲足进尽成蹊。荣获特别奖。他的诗词水平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2008年10月,汇集书写他的诗作的金山湾区文人和书法名家的书法《金山诗书宝鉴》。这本书既可品尝诗味,又可欣赏各家书法,真是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金山诗书宝鉴》小册子,从编辑到印刷发行,都是由他一手包办,这是继他的《阴雨晴诗草》后的又一作品。
他的个性刚直、风趣幽默、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不沽名钓誉,不谄媚逢迎,品性与见风驶舵的讲求现宝的人格格不入;他淡泊名利思想和充满铜臭味的世俗,亳无共呜,所以在他的人生征途中,尽管历经过军、政、警、学、工、农、商等行业,也毫无建树.到处碰壁,而得到的只有卑微职位,微薄薪俸,且像浮萍一样,随波飘流。
李老性情好动,喜欢旅游。读书百卷,不如行一里路。一有积蓄,便四出游玩,寻幽探胜,玩水爬山,打开眼界,增广见闻,除遍游祖国北京、上海、苏杭、桂林、广州等地及美国各旅游景点之外,还到过欧洲英、法、德、意等I1个国家,加拿*温哥华与墨西哥,二度游船夏威夷和加勒比海,摄影很多相片和吟诗纪念,雪泥鸿爪,遍及各大洲。
他虽然是个木匠出身的退休工人,但他满腹经纶,饱尝人生百味。移民美国后,他就如过河小卒那样,只有拼命向前冲的份儿。在他的生活主流中,总离不开对诗棋的偏爱和执着。他曾是中华楹联学会理事。担任过中华棋友诗社副社长和《棋友排局》研究会常委兼组织部副部长,他的作品常见干各种诗词刊物登载;在各地举办的诗词赛中获奖无数,如“首届国学创新优秀成果奖”金奖、“辉煌21世纪中华优秀艺术家”金牌荣誉奖等等。其作品被选入大型诗词典籍刊登竟达四十册之多,名字亦入编《世界名人录》,并为编委顾问。
他着书立说,棋耕不辍,谆谆诱导青少年逐步提高棋艺,确实精神可嘉。
2009年1月,金山诗艺会正紧锣密鼓准备隆重地为他举办九十晋四生日祝寿会。这时,他却突然入了束华医院,要开刀动手卫割掉胆及胃的部份,消息传来,诗朋棋友都十分担心,大家心中像悬挂着一个千钧重的铅铉,感到异常沉重。文友们纷纷到医院去探望他。幸好在医生精心治疗下,手术十分成功。不过因昏迷多天,醒来后神志有点不清,但当他完全清醒过来时,第一件事就想起要给报社的《百花棋艺》专栏送稿,即叫在身旁侍候的女儿,立即回家将他的棋艺资料取来,在病榻上赶写棋稿,然后再叫女儿火速送去星岛日报,以免脱稿。这样对棋艺那么热爱和工作员责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动。
李老一生的道路是坎坷崎岖的,但他始终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那残酷严苛的现实。正是:石压草不死,寒袭花更香。
他在家徒四壁的岁月,没有倒下去,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没有倒下去,在那病魔侵袭的时刻,也没有倒下去。他的潇洒飘逸,仰天长啸,棋(其)乐无穷。
诗酒琴棋谓之四雅,李老能诗擅棋,人们都称他为“双雅老人”,确实当之无愧。故事讲到这里,且待下回分解。
后 记
我是山野村夫,一向在棋诗圈内活动三十馀年,自结识前辈李树明后,鸿雁来往,将有廿馀年之久,结下不解之缘。早年我曾为他写过一篇《一只过河小卒》,阐述他的棋艺精湛,诗缘广阔的人生百味,刊子报刊。有人说树碑立传,立德立言,历来是达官贵人的专利。
但时至今日则不然,由于人们在同一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达官贵人和普通人物,都作出自己有所不同,对世界的或多或少的奉献。正因为如此,为李老,撰写这篇传记,实事求是,绝无虚伪,为后人有段美好的回忆,付梓仓促,难免疵瑕.棋诗好友.幸垂教焉。
程法培志
2009年孟冬于福州市桐口村
解压密码:hgches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