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华工象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64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秘《二龙出海势》 周 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1 00:0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探秘《二龙出海势》
      《二龙出海势》,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有确实史料记载的最古老的一则排局。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将其记载;明代王圻、王思义的《三才图会》象戏图中亦刊录了此局。请先欣赏棋局,如图所示。
[DhtmlXQ]
[DhtmlXQ_ver]www_dpxq_com[/DhtmlXQ_ver]
[DhtmlXQ_init]500,350[/DhtmlXQ_init]
[DhtmlXQ_binit]7499994849392973514701999999999968782030404199998842899999999999[/DhtmlXQ_binit]
[DhtmlXQ_pver]130606[/DhtmlXQ_pver]
[DhtmlXQ_adddate]2012-2-15 21:51:00[/DhtmlXQ_adddate]
[DhtmlXQ_editdate]2012-2-15 21:51:00[/DhtmlXQ_editdate]
[DhtmlXQ_title]二龙出海势 [/DhtmlXQ_title]
[DhtmlXQ_movelist]736168695159696159504050747061607060[/DhtmlXQ_movelist]
[DhtmlXQ_move_0_1_1]495968695958786658578858[/DhtmlXQ_move_0_1_1]
[DhtmlXQ_firstnum]0[/DhtmlXQ_firstnum]
[DhtmlXQ_length]15[/DhtmlXQ_length]
[DhtmlXQ_type]排局[/DhtmlXQ_type]
[DhtmlXQ_class]象棋棋谱大全-古谱全局[/DhtmlXQ_class]
[DhtmlXQ_event]事林广记[/DhtmlXQ_event]
[DhtmlXQ_round]事林广记(残局)[/DhtmlXQ_round]
[DhtmlXQ_result]红胜[/DhtmlXQ_result]
[DhtmlXQ_hits]590[/DhtmlXQ_hits]
[DhtmlXQ_sortid]4270330[/DhtmlXQ_sortid]
[DhtmlXQ_owner][/DhtmlXQ_owner]
[DhtmlXQ_oldowner][/DhtmlXQ_oldowner]
[DhtmlXQ_comment1]!||马卧空槽,腾出车路,伏车二进四的杀着,是取胜的关键着法。如改走帅五平四,车7进1;帅四进一,马8退7,帅四进一,车9平6。黑胜。[/DhtmlXQ_comment1]
[DhtmlXQ_comment1_1]?[/DhtmlXQ_comment1_1]
[DhtmlXQ_comment1_6]黑胜。[/DhtmlXQ_comment1_6]
[DhtmlXQ_comment4]黑方将军,红方退车解将还将,黑方又退车带将吃马,双方必走之着。[/DhtmlXQ_comment4]
[DhtmlXQ_comment5]红方弃车仍是解将还将,一举奠定胜局。如不弃车将军,红将输棋。[/DhtmlXQ_comment5]
[DhtmlXQ_comment9]红胜。||||可以看出,此局只有7着,开始时双方剑拔弩张,接下来烽火连天,着法紧凑精采。[/DhtmlXQ_comment9]
[DhtmlXQ_comment0]这是《事林广记》中收入的唯一一则残局,名《二龙出海势》。||||(此局原本无注解,棋子为白黑两种,记谱法和现在也不尽相同。这里按现行棋子和记谱法记录下来,并加了注解。)||||这则最古老的残局,其实不是真正的残局,它是人工排拟的,是排局的雏形,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最早出现的排局之一。[/DhtmlXQ_comment0]
[DhtmlXQ_refer]http%3A//www.dpxq.com/%0D%0Ahttp%3A//www.dpxq.com/hldcg/search/view_u_427033.html[/DhtmlXQ_refer]
[DhtmlXQ_generator]www.dpxq.com[/DhtmlXQ_generator]
[/DhtmlXQ]
          着法:   红先胜
      1.马二进三    车7进1
      2.车四退八    车7退8
      3.车四进九    将5平6               
      4.车二进四    车7退1
      5.车二平三      红胜
      这则古局,在古代称之为残局(在排局一词还没有出现之前,排局是蕴藏在残局的母体之中)。《中国象棋词典》、《象棋大百科》等大量的棋谱中都有登载。但是,所有的棋谱仅仅是一种记录而已,从未对此局进行过分析、研究它的内涵。所以,现笔者不惜笔墨来对它进行探秘。
      探秘一:棋局分析
    《二龙出海势》棋局,用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它是一则由人工排拟、一步宽紧、较为简单的红胜局。笔者发现它有三大特点:1.双方的子力完全相等,兵种也一样,均为9子;2.谁先行谁胜,布子巧妙,毫不含糊;3.简单的着法中含有妙着(如红方第二回合的解杀还杀!)。经过分析,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二龙出海势》绝非是最早的排局!只不过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史料可查的最早棋局,仅此而已。  
      探秘二:局名释义
    《二龙出海势》的局名,笔者从未见任何古谱及现代版本的古谱对它的局名进行过释义,今笔者大胆对它剖析一番:《二龙出海势》中的“二龙”:是指红方的双车。“出海”:是指第一条龙,即四路车先退回解杀还杀,紧接着再进入对方的老将身边逼其出宫,尤如奔腾出海!第二条龙,即二路车深入海底探宝,擒住黑龙又捕捉老将!经过分析,由此可见古人对棋局的局名是非常讲究的,是一局棋的画龙点睛之笔!
      探秘三:文化内涵
    《二龙出海势》棋局,笔者认为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古人将威力最大的车(一车十子寒)比喻为龙,这则古局就充分凸显了车的威力。再比如,四大名局之一的《蚯蚓降龙》中的龙,也是指红方的双车。其次,古人将棋盘中的上、下底线,比喻为海底。不是有“海底捞月”、“车正永无沉底月”之说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任何一则排局都蕴藏着中国的传统国学,并且是非常深厚!如果我们不去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是难以尝到其中美味甘甜的!
      通过对《二龙出海势》的探秘,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二龙出海势》不是最古老的棋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的棋艺水平,已经摆脱了幼儿期,健康的进入少年时代了。


                                                 周   平   2013年7月11日第一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3-7-21 01:36: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炎与夜 于 2013-7-21 01:56 编辑

它不是排局,而是实战中局,是对杀激烈的实战中局,但实战中不容易弈成。
[DhtmlXQ]
[DhtmlXQ_ver]www_dpxq_com[/DhtmlXQ_ver]
[DhtmlXQ_init]500,350[/DhtmlXQ_init]
[DhtmlXQ_binit]7499993949482973510147999999999988999941403020786889429999999999[/DhtmlXQ_binit]
[DhtmlXQ_movelist]736168695159696159504050747061607060[/DhtmlXQ_movelist]
[DhtmlXQ_comment9]红胜。[/DhtmlXQ_comment9]
[DhtmlXQ_refer]http%3A//www.dpxq.com/%0D%0Ahttp%3A//www.dpxq.com/hldcg/search/[/DhtmlXQ_refer]
[DhtmlXQ_generator]www.dpxq.com[/DhtmlXQ_generator]
[/DhtmlXQ]
3#
发表于 2013-7-21 01:50: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炎与夜 于 2013-7-21 01:54 编辑

所有的棋谱仅仅是一种记录而已,从未对此局进行过分析、研究它的内涵。所以,现笔者不惜笔墨来对它进行探秘。

看来周先生也注意到这种问题了,呵呵偏·理论研究》将会细致讨论理论方面的问题。与《详细说明》不同的是,《理论研究》是专门性的对单一的排势的文字方面的研究,这种做法源于古人。其实,中国古代文化底蕴是极为深厚的,这才创造出了像圆明园这样艺术性极强的瑰宝。古人写出了许许多多的精彩的棋评,保存于圆明园中。不幸的是,圆明园遭受了那场浩劫,存于其中的大部分棋评都被大量焚毁。其实,关于《梅花谱》、《竹香斋》、《会珍阁》等等都有许许多多相当精彩的棋评资料。


4#
发表于 2013-7-21 02:0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炎与夜 于 2013-7-21 03:13 编辑

探秘一:棋局分析
    《二龙出海势》棋局,用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它是一则由人工排拟、一步宽紧、较为简单的红胜局。笔者发现它有三大特点:1.双方的子力完全相等,兵种也一样,均为9子;2.谁先行谁胜,布子巧妙,毫不含糊;3.简单的着法中含有妙着(如红方第二回合的解杀还杀!)。经过分析,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二龙出海势》绝非是最早的排局!只不过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史料可查的最早棋局,仅此而已。
  


鄙人认为:分析得非常专业,观点也完全同意。如果具有大量这样的精彩分析,而从小就是在这种分析的熏陶下长大、成长的话,那么他的这一生、从小大大,都可以获得巨大的提升。

周先生得出结论的思路定然是:显然比它更早的排局中有棋子数量不完全对等、着法更为简单粗糙、布子艺术性普通、甚至没有艺术性可言的排局。而这个排局是在对之前的这些排局中衍化、发展而来的。



5#
发表于 2013-7-21 02:16: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炎与夜 于 2013-7-21 03:21 编辑

我们也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的棋艺水平,已经摆脱了幼儿期,健康的进入少年时代了。

呵呵,关于南宋时代的象棋历史鄙人也有一定的研究,斗胆说一说,说得不好还请见谅:
这个事情还得从原始盘面开始说起,从原始盘面衍化出了对局,再从对局逐步衍化成残局,再从残局逐步发展成排局。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
原始盘面就是下面两个棋盘中所示盘面。
[DhtmlXQ]
[DhtmlXQ_ver]www_dpxq_com[/DhtmlXQ_ver]
[DhtmlXQ_init]500,350[/DhtmlXQ_init]
[DhtmlXQ_binit]8979695949392919097717866646260600102030405060708012720323436383[/DhtmlXQ_binit]
[DhtmlXQ_movelist][/DhtmlXQ_movelist]
[DhtmlXQ_refer]http%3A//www.dpxq.com/%0D%0Ahttp%3A//www.dpxq.com/hldcg/search/[/DhtmlXQ_refer]
[DhtmlXQ_generator]www.dpxq.com[/DhtmlXQ_generator]
[/DhtmlXQ]

[DhtmlXQ]
[DhtmlXQ_ver]www_dpxq_com[/DhtmlXQ_ver]
[DhtmlXQ_init]500,350[/DhtmlXQ_init]
[DhtmlXQ_binit]8979695949392919099999866646260680706030405020100099998363432303[/DhtmlXQ_binit]
[DhtmlXQ_movelist][/DhtmlXQ_movelist]
[DhtmlXQ_refer]http%3A//www.dpxq.com/%0D%0Ahttp%3A//www.dpxq.com/hldcg/search/[/DhtmlXQ_refer]
[DhtmlXQ_generator]www.dpxq.com[/DhtmlXQ_generator]
[/DhtmlXQ]

       这个盘面给不知道的人看了定会认为不对,因为没有“炮”!是的,中国象棋最早就是没有炮的!车代表“战车”的意思;马代表“骑兵”;兵卒代表“军士、士兵”;相代表“丞相、谋士”;士代表“宫女、侍女”;将帅则代表“君王”。这是因为象棋的发明源自于古代战争,而那时的战争是兵戎相见的冷兵器时代,没有火器。直到伴随火药的发明才逐步转入热兵器战争。象棋作为战争的产物也作了改革,改革者就是唐代著名的儒学家牛僧儒,知道象棋历史的人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象棋改革中的加炮类似于围棋座子制的废除,都具有功不可没的意义,意义非常深远重大。
       而类似于象棋这样的民间游戏当时还有很多,现行象棋在远古时代被称为“小象戏”。之所以小象戏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估计是出自君王之手(从棋盘上“楚汉河界”这4个字不难得知象棋的发明源自于战国时代,而它的发明者就是周武王!因为只有像周天子这样的人才具有发明象棋的历史条件与背景;而围棋的发明者则为尧。《韬略元机》中说过“尧作围棋以教丹朱、有棋谱提到“武王作象棋”)、加上由于庞大的棋具中已经有围棋,在已经有围棋的前提下,再让“广象戏”流传下来似乎没有必要等等。当象棋发明以后,发明者就规定了这个盘面作为双方的起始局面。如果从正派的角度讲,“象棋”与“象戏”的概念是不同的。
       从流传下来的南宋年间的棋艺资料中,全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自出洞来无敌手》,排局的衍化可以从这个方向去入手。








6#
发表于 2013-7-21 04:29:31 | 只看该作者
现存最早的象棋局出自《事林广记》。《事林广记》,全名《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南宋陈元靓编。原本已不可见,现在流传的元明刊本,后人有所窜改、增益。1963年中华书局据元至顺间(1330-1333)建安椿庄书院刻本影印的《事林广记》分前、后、续、别四集。内容有:天文、历侯、节序、地舆、郡邑、人事、农桑、帝系、纪年、器用、文艺、官制、刑法等四十多个门类,采集的资料极为广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关于该书的版本除至顺本外还有元至元六年(1340)建阳郑氏积诚堂刻本,日本元禄十二年(1689)翻刻元泰定二年(1325)刻本,明永乐十六年(1418)建阳翠岩精舍刻本,明成化十四年(1478)刻本,明临江府刻本等。这些版本中,至顺本是比较好的一种。

其“文艺类”五卷,载有投壶、蹴鞠、围棋、象棋、双陆等内容。不同版本中所载象棋内容有所不同,如日本翻刻元泰定二年(1325年)本中象棋部分包括“象棋子法”、“棋九十分”、“象棋十诀”(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欲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我弱取和)、“十般局面”(十个残局名)、“人名局面”(十个残局名)、“兽名局面”(十个残局名)以及棋诗一首。至顺本,象棋部分仅载两个对局(均为斗炮局)和一个名为“双龙出海势”的残局。因此该书是现存最早载有象棋局的书籍。两个全局只开列了着法,残局既开列图式又开列着法。原谱的棋子,红子叫“白子”,双方均是将、士、象、车、马、炮、卒,没有将帅、相象、兵卒等区分。它的着法记录和现行记录方法不同,它是以一方为准,由左至右算起,只须认定棋盘的下方左边第一行是一,依此向右到第九行是九就行了,没有左为“九”而对方右为“一”之分。这种记录方法比现行的记录方法还要简明,不会发生一九、二八、三七、四六路搞混的错误。

《事林广记》所载棋局如下:

“〇白饶先顺手取胜局

炮八平五,炮八平五。马八进七,马八进七。车九平八,马二进三。车八进六,卒三进一。车八平七,马三进四。车七退一,马四进六。卒七进一,象七进九。车七平三,马六进四。车三平四,马四进三,两赢车。




“〇白饶先列手取胜局

炮八平五,炮二平五。马八进七,马二进三。车九平八,炮八平七。车八进八,车一进一。炮二进六,炮五退一。炮二退四,炮五进五。马七进五,车一平八。马五进六,象三进五。马六进七,车八平七。马七退五,马三进五。炮二平五,马八进七。




“二龙出海势

马二进三,车三进一。车四退八,车三退八。车四进九,将五平四。车二进四,白胜七着。”



7#
发表于 2013-7-21 05:28:10 | 只看该作者
yanyun 发表于 2013-7-21 04:29
现存最早的象棋局出自《事林广记》。《事林广记》,全名《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

秦先生的资料精彩至极,希望多多发表类似的精彩考证。
8#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1:48: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外星人乔丹 于 2013-7-21 12:43 编辑



棋友们:大家好!
        首先,感谢秦臻先生将《二龙出海势》的棋图贴出!其次,感谢炎与夜先生的跟帖!
       【探秘《二龙出海势》】,这篇具有史学性和美学性的双重文章,是我7月11撰写的。昨晚突然想到将其发上网,因为我已经许久没有在华工上发表作品了,有点过不去。没想到引起了这么多跟帖!现在,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抛砖引玉!!!哦,原来这种状况就是抛砖引玉!!!我真的很高兴!以后我还将陆续发表一些这类的作品。
      近期,我完成了几篇,如:【《韬略元机》诠译 】;【《小象戏》变成排局的来历】;【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史学、美学的作品。纯文字的我能发,牵涉的棋图的就麻烦了,那时只能像现在一样请兄弟们帮忙。
      我是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尤爱研究历史。所以,以前也发表过一些类似的文章,如:《象棋源流浅说》;《象棋谚语漫谈》、《图案棋局溯源》、《刊载排局诠正溯源》等等。以后我还将陆续写出一些更有价值的作品,希望棋友们鼓励我!
      现在我对炎与夜先生说几句:象棋家族成员中最晚的棋子是:象!!!!!!请详见拙文《象棋源流浅说》,读完后你就知道了。谢谢。
      
9#
发表于 2013-7-21 12:49:55 | 只看该作者
外星人乔丹 发表于 2013-7-21 11:48
棋友们:大家好!
        首先,感谢秦臻先生将《二龙出海势》的棋图贴出!其次,感谢炎与夜先生的跟 ...

谢谢周大师对象棋历史的精彩考证,非常需要与喜欢这方面的帖子,建议如果能够发表尽量发表,有人能够读懂它并实现它背后的价值的。鄙人将《梅》几乎完全读懂并将它背后的价值发展成《偏》。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5:39:03 | 只看该作者
炎与夜 发表于 2013-7-21 12:49
谢谢周大师对象棋历史的精彩考证,非常需要与喜欢这方面的帖子,建议如果能够发表尽量发表,有人能够读懂 ...

谢谢鼓励!我对象棋对局、排局、象棋理论、象棋美学等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你那么聪明,能完全读懂。但我知道多读、多学,尤其是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才会懂得更多,学得更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11#
发表于 2013-7-21 17:15:1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太累,打完字后休息去了,没有即时回帖,致歉!其实是非常愚钝的一个人,一点都不聪明。研读《梅》耗费了我大量时间,但我并不后悔,先生的观点说的真切在理,是基础中的基础,怎么会不同意,呵呵。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9:13:03 | 只看该作者
炎与夜 发表于 2013-7-21 17:15
呵呵,我太累,打完字后休息去了,没有即时回帖,致歉!其实是非常愚钝的一个人,一点都不聪明。研读《梅 ...

你既然同意我的观点,那么以后你在说话方面可要谦虚一些哟!千万不要惹众怒,自己真有真才实学别人也是看得到的,谦虚是一个人的美德!有才又谦虚不是更好吗?我不是说教,是掏心的对你说说,因为我属于你的长辈,我说你绝对是为你好,否则我就不说了。望理解!!!
13#
发表于 2013-7-21 19:15:18 | 只看该作者
外星人乔丹 发表于 2013-7-21 19:13
你既然同意我的观点,那么以后你在说话方面可要谦虚一些哟!千万不要惹众怒,自己真有真才实学别人也是看 ...

呵呵,我可能不懂谦虚两个字,不知道如何不谦虚了。我不知道怎么做才算谦虚,请教。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2:00:27 | 只看该作者
没法教,自悟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粤公网安备 44040302000128号|华工象棋网 ( 粤ICP 备4404034007231   我要啦免费统计

GMT+8, 2025-2-5 23: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