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柳大华的父亲是怎样成为“敌特”的呢?这事若详说,就话长了,简单点说就是这样的:1958年时,柳大华父亲因不堪忍受“反右”斗争的压力,投汉水自尽,但由于此后一直未能找到尸体,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便想当然地认为他父亲仇恨共产党,偷渡到了台湾,当了国民党特务。其实.他父亲根本不会游泳,怎么可能谈得上“投敌”? 投河自尽却是更为符合逻辑的实际。
这个所谓的家庭“历史问题”,一直是缠绕着柳大华人生的一个巨大阴影,在他下乡返城的问题上已屡屡“作梗”,没料到现在又一次地被别人当作了攻击他的“炮弹”。
对李义庭的决定,反对的人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责怪他为什么专门选一些“乡里人”去参加全国赛。他们认为象棋的柳大华和国际象棋的刘成万都还是下放知识青年,调他们打全国赛省体委是要倒贴工分的,也就是说要多拿比赛经费出来。
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李义庭并非毫无顾忌。他找到了省体委竞赛处处长刘一民,也就是湖北棋类代表队的领队。在谈到柳大华的问题时,李义庭明确表态说: “柳大华的技术,我可以保证。他虽然下放多年,但对棋艺的热情没有减低,也一直没有中断对象棋的研究,状态保持得非常好。另外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我认为柳大华是个很好的培养对象,因为他年轻,而且对象棋确实入迷。至于他的家庭问题,我不太清楚.就请组织上决定了。”
在湖北棋界,李义庭的权威性是无可怀疑的,他的这番话,实际上也就为柳大华的前途定了性。柳大华也因此迎来了他人生道路上的员重大的转折。
其实,李义庭之所以看好柳大华,除了上面所说的那些因素外,还有一大原因他一直没有对别人说。李义庭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深信这样的一条真理: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绾绔少伟男。他始终认为,穷人家的孩子在象棋上更容易成才,因为他们常常会把下好象棋当作改变自己人生道路的途径。从现在的柳大华身上,李义庭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他坚信,自己不会看错人。
6月份时,李义庭组织湖北代表队进行赛前集训,地点在新华路上的省体委招待所。集训不仅仅是打谱、拆棋,还搞了队内训练赛,在训练赛上.柳大华的成绩最好。
这年的全国赛是7月份举行的,柳大华因是初出茅庐,成绩并不理想,前三十名才能参加的决赛他没有打进去。但经过这次全国大赛的洗礼,柳大华自我感觉收获很大,而这些东西在他以后的比赛中慢慢地显露出来了。
同年的12月.湖北省运动会举行,柳大华在象棋比赛中表现惊人,总共14轮棋战绩为11胜3和保持不败,而且他在前12轮即已取得ll胜1和,后面的对局不下也已是铁定冠军,可见其优势之大。从这次比赛可以看出,柳大华在湖北象棋界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了首屈一指的人物.人们在对他刮目相看的同时,也越来越佩服李义庭的眼光和他当初的决定。
后来的情况人们都很熟悉了,柳大华最终成长为一颗棋坛巨星,并打破胡荣华的一统天下,夺得全国冠军。所有这些,就更加证明了李义庭当年慧眼识英雄之举是多么地富有预见性。
今天的特级大师柳大华,每当谈起这段往事,总是感慨万千。他说,李义庭与他虽然并没有师徒之谊,但他对自己无疑是有大恩大德的,如果不是他当年力排众议让自己出征全国赛.后来的柳大华会是什么样子,甚至是不是在从事象棋,都是说不准的事了。
李义庭一生都非常感激他的师傅罗天扬先生对他的教诲和提携,受其影响.李义庭也从他身上继承了育人的美德。成名之后,他更是觉得培养棋坛后学既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自己的一种人生乐趣。早在1962年.李义庭就曾在武汉体育馆办过两年的棋艺培训斑,后来在那个动荡不堪、是非颠倒的年代,对于办班投徒这样的事,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只得放弃。
重新回到币体委工作后,他觉得又有了实现自己愿望的条件,何况领导给他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武汉市的棋类活动重新搞得有声有色起来。于是,在1973年底、1974年初的时候,李义庭又办起了棋类训练班。那时市里虽然就只李义庭一个棋类教练,但训练班从一开始就是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三项棋一起上的马。当时,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李义庭本人对三项棋都有兴趣和研究,另一方面是现实的需要,当时省里的少年赛,是要求各代表队必须是三项棋同时参赛才行。
说起作为象棋国手的李义庭对另外两项棋的接触和兴趣,也比较有意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0 8:48: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