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华工象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西门秋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流金岁月:旧中国名噪一时的弈林高手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1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刘仙人” 刘忆慈

现代江南象棋名家刘忆慈,三十年代起崛起于浙江杭州的棋坛“喜雨台”,五十年代中期,参加建国后的全国象棋绵标赛中,获得两次全国季军和一次全国第五名,并以“仙人指路”的开局,创辟富有特色的新棋路,被棋界称为“刘仙人”。至1982年逝世止,驰誉沪、浙、苏、穗、京、津等省市棋坛40余年,成为建国初期的象棋国手之一。刘忆慈生前还是杭州市政协委员。

一、因棋招亲

刘忆慈,小名葆奎,身高够1.75米,方面大耳,气宇轩昂,为人作风正派,待人接物和蔼而严谨。1916年出生于杭州,自幼酷爱象棋,1928年送徐春泉所开的油纸(伞)行当学徒。徐春泉为杭州著名的象棋高手,有棋坛“豹子”之称,是“喜雨台”棋楼的“五虎一豹”之一。徐在店内找人弈棋,允许学徒刘葆奎在旁观看,也带动刘的棋艺提高。后来,刘在观战中,谈及着法时,颇有警惊之著,引起了徐春泉的注意,在缺少棋伴时,也要刘忆慈作个对手。从此,刘的棋艺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二十年代初,杭州喜雨台的象事活动处于高峰,名棋手层出不穷,有著名的“五虎一豹”,更有拔尖于省际的张观云和徐春林。刘忆慈在抽空去喜雨台学棋时,师承张观云和关春林。

有一次,“豹子”找刘忆慈下棋,划以“飞象局”开局,不久即进入紧密的细战之中,“豹子”在使出浑身功夫之后,仍未能持得先手,相反,却在细战之中被刘的马炮“粘住”,由后手转入被劫,最后被刘扳倒。徐以浙江名棋手的身份,竟被一个近二十岁的小伙子击败,初扰悻悻,但不久即纳入怜才爱才之意。

徐春泉有小女儿,少刘忆慈三岁,在店内和刘朝夕相处,互有好感,徐春泉看在眼里,决意招刘忆慈为婿,以便由他接掌门户。1933年秋,刘忆慈终于成了徐记纸伞店的乘龙快婿,这就是被浙江棋界传诵一时的因棋招亲的故事。

刘忆慈成了徐春泉的女婿之后,除了帮助丈人照料店铺外,有条件去杭州的著名棋楼喜雨台下棋,棋艺更进一步提高,基本上和喜雨台的“五虎一豹”齐名。为了进一步切磋技艺,也常常去上海和当时的沪上名手交流。1936年前后,杭州的棋坛十分活跃,城南俱乐部举办了“杭州市象棋名手邀清赛”,被邀者为“五虎一豹”中的李嘉春(后期人称老毛儿)。赵金荣(人称板刷阿荣)、蔡阿福(被称菜地阿福)、张益荣(小麻子)、冯楣荪(阿青)和徐春泉(豹子),以及新秀董文渊和刘忆慈。比赛这些天,油纸伞店暂停营业,翁婿双双上阵,比赛结果刘忆慈夺得第二,于是正式成了杭州的名棋手。

抗日战争期同,杭州陷人敌手,油纸伞业十分不景气,刘忆慈另立门户,在庆春路乌龙巷口开设“大华煤店”,做柴炭生意。由于一度经营颇善,有所发展,刘在利用业务往来推销柴炭之便,常去上海、南京等象棋名手荟萃之地交流技艺,常常在“大世界”和天蟾荼楼弈棋,并和上海的名棋手朱剑秋。朱寿颐、李武尚、叶景华等作交流赛。由于刘的棋风扎实、棋品较好,在上海等地影响较好。为此,上海棋界都知道杭州除了董文渊外,还有一个刘忆慈,是江南名城杭州的两根新兴棋柱子。

二、高洁棋品

旧时,棋界有所渭“书房棋”和“茶馆棋”之分。所渭名房棋,是指学习过棋谱如《橘中秘》《梅花谱》《心武残篇》《百局象棋谱》等古代的名棋谱,受过较为“正规”的象棋训练,掌握了开局阶段的各种阵势和残局阶段的各种定式。书房棋大多是有中等文化水平及中等以上“家私”的棋手,属于棋手中的“知识阶层”,刘忆慈一般被视为书房棋中的较好者。而茶馆棋是指一些从未接触过棋书,从不学习阵势和定式的棋手,茶馆棋手大都没有什么文化,有的只认识几个棋盘上的字,他们对于阵势和定式的提高,大多来自实践的摸索。而杭州的董文渊即属于“茶馆棋”。茶馆棋手大都有“博彩”的习惯,有的乃至“非彩”不下,非彩无刺激。

三十年代中期,刘忆慈招亲徐宅后,身份有了变化,弈棋、打谱的条件成熟,刘常找些《橘中秘》《梅花谱》来学。在当时和董文渊比较,刘重于阵地战,在开局方面较优于董,在中局实战时,常失先于董,因为董向以“野战”和出妙手著称。在残局阶段,刘又重于定式,而董又以“功夫”见长。为此,在三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前,江南的两大象棋名手董文渊和刘忆慈,一个是以机灵仙逸著称,一个以扎实厚重驰誉。

刘忆慈爰棋的另一特色是不大愿赌彩,更不愿以行棋诈骗赢钱。三十年代成名后,董文渊常常放出风声,邀刘赛棋弈棋,由于彩金较大,刘总是不愿应敌。于是,董就使出激将法,有时提出“二比一”,有时提出“二夹一”。所渭“二比 一”是指彩金的二比一,如一元一盘的彩,董赢得刘的得一元,刘胜得董的得二元;所谓“二夹一”者,更是咄咄逼人,则是董让刘一先和二先。但刘仍是不应,任凭董文渊在茶馆棋手中胡吹。

刘还反对在棋赛中使手段,相互串通,他认为这是败坏棋风。如1964年的浙江省象棋赛,在杭州举行,进入决赛的十位棋手,杭州市的占五人(刘忆慈、沈芝松、卫森坤、徐福皮、陈选源),其余为嘉兴一人(高琪),温州二人(朱肇康、周建维),舟山一人(王春林)、金华一人(易顺林)。赛前,杭州的S姓棋手提出“让刘拼高”的策略,因为这十名棋手中,以刘、高的夺标声最高。刘听此言后,不但不表示感谢还表示坚决反对,使S姓棋手落得个十分难堪。后来实战的结果,嘉兴高琪连胜杭州四人,负于刘忆慈,而刘和杭州四人对战中,却是二胜一负一和,亏了三分,为此,尽管刘胜了高,但总分少高琪一分,而屈居第二。如果刘同意不正当的做法,由杭州的四人各输二分,则稳居冠军了。所以棋手中一般反映刘忆慈不结缘、不识抬举,但从这里也可看出刘的高洁棋品来。

刘还具有较嫌逊的美德。1957年夏,其时,刘有全国季军之称。应广东的邀请,和另一小棋手湖北李义庭拟去广州作一次讨抗赛,对手为在华南称为无敌的杨官璘和陈松顺。赴赛之前,刘和李约定在沪会师,并应邀作多场“热身”赛。有一场,在青年合表演,至残局阶段,李为一车一马双士,刘为双车,一般视李可守和。这时,李霍地站起身,自动认负。但大礼堂的数百名观众,却要求说明,为什么刘必胜李必负。有的还提出,车已占中,马三士紧紧围住帅的身边,请解释如何破士问题。一时,刘尚不知如何是好,李已起身答道:这一局棋是指单车胜马双士的例胜,因力只要换掉一车,即不存在车占中,这样,破士成了必然。这一解释,使广大棋迷长了见识,又使拥戴李的棋迷心服口服。在散场的归途中,刘和李同时出来,刘说:“这棋虽是我胜了,但也可说胜了一半。”表现出很高的棋士风范

三、仙人指路

刘忆慈之所以被称为“刘仙人”,和他对“仙人指路”开局的创新有关。

1956年,全国首届象棋锦标赛在北京开幕,这不但是新中国首次全国象棋比赛,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首次全国比赛,对于名棋手们的鼓舞和欢欣可想而知。依据当时的条件,国家决定以城市为单位推举代表,杭州作为省会城市自然名列其中,但名额只有一个。这年初秋,经过初赛和复赛,由刘忆慈对陈选源、卫森坤对金虎城争夺决赛权,结果刘胜陈,卫胜金,最后刘又胜卫,取得出席全国赛的资格。此时的刘忆慈是多么激动呵!

比赛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高水平的竞争,全国名手荟萃,南有“杨无敌”杨官璘,北有“东北虎”王嘉良,西有“四川剑侠”刘剑青,东有细腻绵密的何顺安,都是绝难胜棋的铁对手。要在全国大赛中争得好名次,除了过硬的功夫、较好的体质外,在开局方面有新招式也会起好作用。刘忆慈想到了“仙人指路”,这种开局自己研究了多年,有所创造,该是一显身手的时日了。刘忆慈在此次大赛中,最后取得了季军的好成绩。

到了1957年的第二届全国赛的决赛,刘遇上了“杨无敌”,而且轮到先手,于是走兵七进一“仙人指路”。对于这种开局,“杨无敌”并不陌生,应以炮2平3,殊不料刘忆慈走马二进三而不是马八进七。接著刘架中炮、跳边马、升河炮,演成了较有利的局势,后来又弈成多兵具可胜的局面(结果和局),从而证明了这种开局的实用价值。刘忆慈的这个开局法立即引起了轰动,因为它开创了三四百年来的新路。在对李义庭的对局时刘又用了这种“仙人指路”,刘在这次大赛中又夺得了季军。于是,棋界从此称他为 “刘仙人”。

回头看一看刘的这种创新,既看到他的潜心研究,也应看到师承对他的影响。刘青少年时在杭州两位老师张观云和徐春泉,张对于“仙人指路”很有研究,除了教会他几手外,还对刘说:“棋路变化无穷,我因家里穷,耗不起时间,你可好好研究。”这对刘的影响很大,他悉心研究后,果然有了创新,可以说对得起张老师了。

四、事业为重

解放后,刘忆慈的柴炭店参加公私合营并转了产。政府部门考虑到他的技能特长和经济生活,安排他到杭州市体委任象棋专职教练。从此,他成了一名专业棋手,为浙江省培养少年棋手及参加各项比赛作出较大贡献。

那时,杭州和浙江各地的象棋活功十分活跃。人民游乐场 (过去称“大世界”)常举办大型象棋表演赛,通常由卫森坤、沈芝松、李道忠、陈选源等省级名棋手作表演。逢节假日时,棋迷们总想看一看“刘仙人”的表演。当时,原喜雨台的“五虎一豹”因年事已高,棋力已稍逊。每逢邀刘表演时,刘总是毫不推托。有时,绍兴、嘉兴等中等城市的棋手来杭对抗,杭州方面一般派出其他棋手组队,也已绰绰有余,但刘总是亲自带队,而且亲自打第一台,表现出他重事业、轻名气的品性,受到棋界的普遍称誉。

“文革”后期,杭州的象棋活动刚刚打破僵局,其时吴山茶园每天有大型象棋表演赛,由笔者出面主持,刘忆慈对此十分赞赏。1973年国庆节,为了增进棋迷们的兴趣,拟邀请刘忆慈上山作两场表演赛,在选择对手时感到为难,因为省内和刘约略齐名的沈志奕远在温州,若去上海邀清胡茉华、朱剑秋等又感到不便,本地的沈芝松、卫森坤等除名声略逊外,又和刘是老付手,缺乏新鲜感。笔者考虑到另一位调来杭州尚不久的名棋手张筱洪,张曾获太原市象棋比赛冠军,调扬州市后又连获扬州市象棋冠军,还有过战胜上海名棋手朱永康的战绩。特此意图告知刘忆慈后,刘表示了委婉的谢却,其深层原因是张弈棋常博彩。当实在找不出理想的对手时,笔者只好自己请缨,请棋界“凤凰”孔德庆特告此意,不料,刘忆慈毫无国手架子,表示欣然同意,于10月2日、3日下午两次登山和笔者作两局表演赛,使棋迷们两次得以欣赏他的棋艺。应该说,笔者当时棋艺的名气不及张筱洪,刘忆慈欣然同意和笔者作表演赛,主要是看重笔者对象棋事业的热心和支持。

刘忆慈重视事业,还反映在他对著作的出版上。在两次获全国季军后,刘的“仙人指路”已誉满全国,人民体育出版社约请他写一部“仙人指路”的专著,刘欣然承诺,并为此花了多年的心血,写成书稿后,送交出版社审核。后来刘在参加全国比赛过程中,似乎感到这部书有一个小问题尚需思考,就从出版社要回稿子,拟稍作修改,但不料不久某地抢先出了一本“仙人指路”的书,其内容大致相同,刘忆慈因对出版著作的慎重,而被人抢先出版,而使自己的著作拖了下来。再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刘家被抄,书稿被焚毁。文革之后,象棋活动逐步恢复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刘忆慈来不及再写《仙人指路》。而患上了胃癌,他的终生遗撼已来不及弥补,于1982年因病逝世,这是中国象棋技术资源的损失。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刘对事业重于名气了。

一代象棋国手“刘仙人”虽已仙逝了,但他留给江南棋界一个敦厚、严谨的棋人形象,久久不可磨灭。

3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1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小剃头” 林荣兴

上海是中国人口最集中的大城市,就弈棋人口来说,也居全国的首位。在旧时代,想要锻炼棋艺,得去上海;要想在棋坛成名成家,也得去上海。只要在上海滩上称雄了,这个棋手就成名了,过去的“七省棋王”周德裕如此,“象棋总司令”谢侠逊也如此,连建国后的“魔叔”杨官璘也是如此。为此,能在上海的棋坛称得上“四小”,则说明他们已经很有名气了。

  三十年代时,上海棋坛上,以常居的李武尚、鲍子波,加上客居的湖北罗天扬、扬州窦国柱、平阳谢侠逊、永嘉林弈仙等,构成上海一批名棋手群。后来一下了冒出几个小字辈来,因为这样的人有四个,为此简称“四小”。

  “四小”基本上都是外地人,他们是:小扬州林荣兴,小湖北雷海山,小煞星叶景华,小杭州董文渊。除雷海山年岁稍长外,其他三人的年龄都在二十之内,都是攻击性极强的后起棋手,令老一辈名棋手望而生畏,但又觉得和他们弈棋挺过瘾。其中的小扬州林荣兴行棋奇谲莫测,杀性特重,为此又称“小剃头”,言其下棋如剃刀一样锋利,锐不可当也。林还有“小金刚”的诨号,是上海“四小”之首。

  林荣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幼年失怙,流落街头。后跟一戏班去无锡,曾在一戏院跑跑龙套,混口饭吃。林的面容生得很奇特:一张横阔的脸上装着一个很短的鼻子,眼眉特别长,而头寸比常人略大。由于跑龙套是个闲差,少年林荣兴有时间弈棋,而且十分钻研。据惠颂祥先生记忆,在起步阶段,惠颂样可让他双马。

  1933年时,南京名棋手万启有应邀访问扬州,路过无锡,顺便去茶楼弈棋,发觉林荣兴的棋虽不成熟,但很有潜力,出于爱才之心,对林说:“从扬州回来后,我带你去上海闯荡。”同年,万启有自扬州回来时,专程在无锡站下车,带了林荣兴,直奔上海。林初投靠在湖北名手罗天扬的门下,后又拜鲍子波为师,得到两位前辈的指导和照顾。


  在上海这个棋手比较集中的地方,林荣兴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不知不觉中,他的棋艺一下子猛升上去,达到名棋手的水平。而且由于他的棋路奇特,常使对手不得不多加思考,因此在气势上、时间上,占了许多便宜。名手李武尚常说,林的棋较难抵挡。如林荣兴对“象棋总司令”谢侠逊的一盘棋,林先行开局不久,局面似乎由谢反了先。此时,林的车马炮位置开通,且有进兵捉马之利,虽少一子,先手在握,要吃回一马实无问题。这局棋只弈了16个半回合,谢便不得不推枰认输,从中可窥见林出奇棋、锋利无比的“剃头”功夫。

林荣兴得到“小剃头”的雅号,又和他行棋快捷有关。一次,“淮扬三杰”之一张锦荣来上海弈棋,在凌云阁见到李武尚后问起上海的新手,特别提到林荣兴,并约定次日在老城隍庙对弈。张锦荣是大名鼎鼎的慢国手,每下一于必经镇密思考,但林截然不同,张一落子,林迅速跟进,几乎不加思索。从表面看,有轻慢对手之意,张如何受得了此等“轻慢”!于是也跟着快了起来。这样真是以己之短,合人之长,第一盘张很快输了,第二盘也很快输了,一个上午竟连输了六盘!这在张的弈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张只好连呼“有鬼”。可是身旁的李武尚却隐隐捧腹窃笑,因为这不是有鬼而是林荣兴的棋又奇又快又狠。

  林荣兴在上海崛起后,和他下过棋的人都有点“怕他”。我曾听“小杭州”董文渊说过,林的棋难对付,不愿给他“送钱”,即不愿和林下棋。上海原来的棋坛盟主李武尚对林也是佩服的,承认林的棋比他要硬一些。一次,说起原在上海、现在香港的“七省棋王”周德裕,林表示想去交交手。李对此十分支持,认为和周完全可以一搏,而且胜面较大,并愿意和他一起去香港。那方面,周德裕知道林欲来香港的目的后,搜集了林的局谱进行研究,发觉林下的棋几乎着着都是官子,决定 “挡驾”,并想好了对策。林到香港后,周德裕设宴招待,席间问林来港的目的是要名还是要利。又说:“若是要利,我们就不要交手,因为一交了手,你(林)有了名,利就难以得到了。”还挺关心地说:香港多的是大彩,由我(周)出面介绍,输的话彩金由我出;赢的话,彩金各半收入。这真是个好主意。林荣兴是穷小子,当然以利为主,就这样周胜利完成了 “挡驾”的任务。


  林荣兴访港期间,曾去过广州大新公司,为了得利,化名王一明,攻“四大天王”之首黄松轩的擂台,共弈四局,净胜两局。

  当林荣兴满载南归时,林、周已全无“敌意”,周又关照:今后你来香港或我去上海,双方都不要交手。李武尚事后说:周德裕作为当时声望最高的棋手,且一生好强,不愿和林交手,主要是有顾虑。象棋老国手惠颂样对林也十分赞赏。林荣兴崛起于上海后,总想打遍国手。这天,他来到常熟,找原先让过他双马的惠颂样下棋。惠虽知道万启有带林去上海的事,但时间不过一年多,就随口问林要赌多少?林摸出所带的16个银元,说:分先下两局,6元作回上海的路费和这两天的吃用。10元,这在每担米4元多的当年,是个不小的数目。惠颂样惊异了!他不相信林会有如此大的进步,也不想得林的彩金,于是,和林说明本意,友好地交起手来。结果是:凡林先行的棋,惠全都输了;由惠先行的还有几盘和棋。惠颂样事后说,这样厉害的棋一生未见过。

  林荣兴在上海崛起后,对自己的棋艺作了一点总结和记录,据传有一百多局,选择其中的“破仙人指路”三十多局,定名为《小扬州秘话——卧槽马破仙人指路法》,曾经给李武尚等前辈看过,都认为很有价值。曾想寻求出版,但因要价太高,一时没有出手。

  林荣兴棋艺走红时,收入颇丰,由于缺乏教养,竟染上了芙蓉痹,到后来每弈棋必抽足“烟”。每抽足“烟”,棋就弈得特别神,妙手迭出,为此,他只要有钱,总是拼命抽“烟”,养成了旧社会时不少名棋手都有的坏习惯。到后来经济形势不好,林不吸鸦片而改吃“白粉”。再后来日寇轰炸了上海,弈棋的人极少了,林荣兴无钱收入,饿死于街头。李武尚怜其才华,出钱收葬了事。这是一代棋人的悲剧。

  就在“小剃头”林荣兴饿死于街头的前后,小湖北雷海山、小煞星叶景华也分别消失了,据说前者被日军拉夫而毙,后者被日机炸弹炸死在上海。只有小杭州董文渊逃回杭州,直到1995年5月还在西湖边摆棋呢!

3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1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华北三杰”之一 田玉书

民国时期的北方棋坛,田玉书以其绵密细致的着法,受到普遍称赞,被誉为“华北三杰”之一(和胡震洲、赵文宣并称)。可惜因为田在旧社会时染有结核,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又因当时抗生素和抗结核药尚未诞生,于是,田在咯血、咳嗽中一边弈棋一边走向终生。

(一)一颗大家的种子

田玉书,山东武城人,约1914年出生于天津,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田自幼爱弈,曾得到天津老名手庞荡庭的指点,棋艺成长很快。20岁左右时,在天津青年会举办的一次全市象棋比赛中夺魁,自此称雄津门,和老名手庞蔼庭、吕锦波及钱梦吾等并称。田的棋风绵密细腻,行棋轻灵且多变,善于解拆,用马方面功夫较深,素有“铁腿屏风马”之称。

  1936年时,天津青年会举办全市象棋比赛,棋锋正健的田玉书力挫群雄,夺得冠军,威震天津。同年,北京名手那健庭、侯玉山、谢小然等弈访天津,在战胜了老名手庞蔼庭、吕锦波、钱梦吾等人后,却被田玉书击败(田小负谢一局)。田、那初战在钱梦吾家中,田胜。后又由天津《东亚日报》主持,田、那举行四局公开赛,结果田胜二局,和一局,另一局为“捉一不捉二”而闹成僵局,算作和棋,而按现行规则应作田胜。从这可看出田的棋力了。

  稍后,田挟战胜北京名手的余威,进北京弈访,战胜除谢小然之外的众多棋手,包括连胜张德魁六局,胜杨茂荣、徐词海、赵松宽等人多局。向谢小然先生挑战时,谢没有应战。

(二)征战业绩够辉煌

 1937年,东北、华北举行区际象棋大赛,田代表华北参赛,在比赛中杀法锋利,战胜那健庭、侯玉山、谢小然等名手,最后夺得亚军,和大连胡震洲、锦州赵文宣并称“东北三杰”,其时田只25岁。

  田的棋名在全国传扬后,受到江南棋界的重视。1938年,田应山东棋圣邵次明及朱瑞书等人的邀请,赴青岛参加比赛,胜了华东名手陈天才、连学正、邵次明,还战胜了沈阳徐词海、北京侯玉山等,为天津棋界争得了荣誉。当胜利归来时,天津棋界一百多棋友到车站迎接,田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要练好棋艺,报答天津棋友的厚望。

  由于田玉书苦心于棋艺的研究,对于身体健康不够注意,在感染上肺结核后,治疗不及时,故因身体原因不少比赛不能参加。如1941年的华北、东北象棋区际大赛,田玉书因咯血及频频咳嗽而放弃比赛。当比赛结束后,田知道东北的两大名手——胡震洲和赵文宣要路过天津,就千方百计要钱梦吾留住两人,以角逐数局。在这之前,田曾小负胡一局,而小胜赵一局,为此当胡、赵在天津小停时,田想和胡弈,而赵想和田弈。因为只能下一场,只好采取抽签之法,结果赵文宣抽得弈签。在两人对弈中,田的棋局形势一直很好,发展下去有胜或和的可能,不料有步棋田下错了,形势发生逆转,变成赵文宣有胜有和的局势。田玉书苦思很久,仍无良策。由于不断思 考,突然口吐鲜血,使棋未能终局。更为不幸的是,自此田一病不起,于次年逝世,年仅30岁左右。

(三)蕴秀斋棋谱

在中盘方面,田玉书是华 北有名的好手,而在残局方面 他也有十分精深的研究。田在长期棋战中,积累了许多残局 的资料,写成《蕴秀斋象棋谱》一书,其中搜集各种局谱共一百零三局,后又由上海杨明忠补上田作的二十一局,共 一百二十四局,分四卷。1977 年经朱炳文精心校正,删去了类同的局,由秦淮地区体委油印出版。


田玉书是北方棋坛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在对局中不拘一格。他认为先手飞相局并不意味着防守,他曾说:“一盘棋如双方所走均为正着,结果必然成和。所以,‘先为不可胜以挨敌之可胜’的战略是正确的,亦非一定用中炮才算掌握主动。”这种论断很有见地,值得进一步研究。可惜他过早逝世,对棋界 是个损失。

3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1 12:42:00 | 只看该作者

北方名家 谢小然

在北方棋坛众多名手中,南下征战江南的极少,这一方面因为路途遥远、费用高昂,另方面又因江南好手众多,与南下较艺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心理因素有关。然而,北方棋坛名家谢小然,以自己扎实的棋艺根底和充分的斗争信心,飘然南下上海,和沪上的诸多名手角逐后,还和华南第一手杨官璘弈赛六局持平,从而赢得了“南杨北谢”的称誉。


(一)为争雄棋坛而练棋

  谢小然,河北武清县人,1913年出生。身材伟岸丰硕,脸形圆满和蔼。谢性格宽厚乐观,但办事顶真严谨。1929年进北平求学,就读于私立民间大学专门都预科,一年后拿到文凭。续学法律本科,因病及经济窘迫,未完成学业。据说,谢曾当过小学教师,因为工作难找,而走上以棋为生的道路。

  幼年时,谢就喜爱象棋,其水平在乡间就已不俗。到北京后常去天桥“孙记”、“存记”棋摊下棋。一段时间后,周围关系渐渐熟悉,经人介绍去天桥启新棋社和聚贤棋社下棋。在练棋阶段,谢就存心争雄棋坛,为此,他没有找张德魁、赵松宽、徐词海等弈让子、让先棋(怕今后留下话柄),而是和二路棋手对弈争胜。由于练棋路子正确,进步又快,一段时间后,分别击败京城的二流棋手,促使他向一流高手挑战。

  当时北京一流高手的排名是:张德魁、那健庭、赵松宽。谢选择赵松宽为近期挑战目标,并打听到赵在花市火神庙茶社落脚。

  一个星期天早上,谢来到火神庙茶社,因久等未见赵来,就和绰号“油渣李”(大二路棋手)对弈起来,不料竟连负四局。这使谢看到差距,继续打谱和练棋。约半年后,谢恢复了信心,再找赵松宽挑战,言明分先四局,每局彩金五元。不料连输三局,第四局也呈输势,但赵放了一马以和棋收评。又经过一段时间,谢自感棋力已有长进,再次向赵挑战,地点在东安市场德昌棋社,同样每局挂彩五元。第一局谢先,至中局时形势已大好,谢叫了四十个锅贴、一碗辣汤,一口气吃完;而赵松宽由于劣势,要的四个大包子、一碗汤却纹丝未动。第一局赵负。第二局弈至中局如图




,时间已近傍晚,轮到谢走,此时赵松宽已十分难堪,因为如谢走马5进6,赵即失子,将以连输两局结束今天的棋事。此时正好那健庭踱步进来,看到棋盘上的形势和赵松宽的窘态,正为赵捏把汗时,不料谢走了一步马五进七去兵,结果成和。这个结局十分意外,散场离去时,那健庭问谢小然何以不马5进6,谢才说出了前些时曾被赵放和一盘的经历。之后,赵松宽看到了谢小然棋艺增长的势头,又感激谢放和一盘而产生友谊,从此他们不再赌彩斗棋。

(二)争雄争出一名家

  谢小然胜了赵松宽,标志着练棋阶段的结束,以后的目标是向张德魁及那健庭挑战。然而就在此时,他患一场大病,将留作求学的费用耗费殆尽,无法继续学业,不得不走上以棋为生的道路。

  在旧时代,要想以棋为生,光靠博彩并不持久,原因有二:一是和低手弈棋,必须让足,而且老是在一个地方弈棋,总会有疲塌的感觉;二是和顶手弈棋,不仅时间耗得久,且没有把握。而下表演棋或说棋,需要拔尖的知名度。谢小然要在京城以棋谋生,就必须争到高知名度,才会有人请他讲棋。

  怎样向张、那两位棋坛霸主挑战并取得好成绩呢?由于谢和那常在一起,有朋友关系,所以谢避开了和那的对弈,而直接找张德魁挑战。谢、张的首战在东安市场的德昌棋社举行,六局平分秋色,谢未能取胜。六个月后,谢再次在德昌棋社和张弃战,前后三场,第一场两局,谢以一和一胜告捷;第二场仍为两局,又以一胜一和得胜;第三场的两局弈成平手,后加赛一局,谢小然又胜。所以第二阶段的谢、张之战,以谢胜而结束。这三场棋赛,除去赛后的饭金,给工友的开销,还有十多元多余,最可贵的是:从此有人请他“说象棋”拿“薪水”了,生活相对安定些。

  当谢小然对张德魁挑战取得好战果后,又和京华及东北的其他名手弈战过。一是对那健庭。本来,谢和那不想对弈,但在棋友们的怂恿下,终于摆开战场。形式是每盘悬彩二元,谁输谁买二元一桶的冰激凌请大家吃。那的“赌本”是棋迷朱瑞书和郭瑞青助他去青岛的路费,谢则手头有一些钱。大概是谢小然竞技状态特佳,经过一个星期的比赛,那的路费全部输完,于是青岛去不成了,并且一度伤害了二人友谊。在谢、那对弈中,有一些精彩对局。

  谢小然成名后,曾和东北名手赵文宣对弈过三局,皆和。和另一东北名手胡震洲对弈共两次,第一次由赵德宣助彩,谢稍上风,第二次事隔一年多,恰成平手,这两战使双方都感到对手功力深厚,技艺精湛。谢在对天津田玉书的多局对弈中,小胜一局。在和沈阳徐词海、唐山杨茂荣及后来成长的北京棋手全海龙对弈中,总的也是多胜少负,略略占优。所以,在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的十多年时间中,谢小然的棋名已稍超张、那。

(三)飘然南下上海滩

一般说,名手的棋艺水平是相对稳定的,但也偶有不稳定之时,这往往和一时的遭遇、疾病、经济状况及至年龄有关。这就是所谓竞技状况。在谢小然的棋艺生涯中,五十年代初期的对张德魁之战,对他南下产生了影响。

1952年,同为京华棋坛一流高手的谢、张再次悬彩作公开赛。不料谢竟连负两局。因家事不顺加上身体不适,故有此惨败,这使谢一下子在北京难以安生,于是,萌发了去上海闯荡的想法。

  1952年8月上旬,谢小然飘然南下,往上海下表演棋为生。这是一种很严酷的生活,弈胜了对手,知名度会越高,请表演的会越多;如果弈败,情况就相反。作为北方的名棋手,谢小然有充分的信心。由于经济不佳,谢在上海火车站下车时还剩四角钱,住旅馆都不够,只好借居在一家成衣铺的柜台宿夜,这就是职业棋人的生活!由于睡眠和休息不好,首战上海何顺安失利。这个情况让棋人冯锦诸知道后,主动请谢至自己家,让他好好休息。谢小然的第二场表演是对刚到上海访问的华南第一高手杨官璘。由沪青棋社屠景明主持赛务,在八仙桥青年会大礼堂对弈,谢以一胜一负二和打平。杨曾经打遍上海 “无敌手”,于是谢的声名大振。接着谢又和当时的华东第一手董文渊弈战,时间为九月中旬,比赛共三局,谢以一胜一负一和结束。于是,谢的名声进一步得到巩固,自此有了“南杨北谢”之说。

  此次上海征战,不仅得了名,还得了利。因为上海的表演赛,每场有12元的对局费,而且谢对董的表演赛,采取每张门票提取一角的办法,收入可观,大大改善了经济处境。

  谢小然还和华东名手屠景明对弈一局成和,和“华东三虎”之一朱剑秋对弈一局胜,和“象棋总司令”谢侠逊对弈一局明和实胜,战绩大佳。谢访沪回京后,有些战绩也值得一记:1953年夏,华南名棋手陈松顺单骑入京师弈游,连胜侯玉山、张德魁之后,和谢小然对弈一局,以和棋结束。1959年6月6日,和全国亚军王嘉良弈了一局表演棋,谢妙用“玉屠金鼎”,从帅后面绕过一马而获胜。

(四)息隐棋战坚守棋坛

  1952年谢自沪返京后,经济有些积余,但坐吃山空不是办法,经过棋友董醒华促成,谢开办了一家“天然轩棋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有营业执照的棋茶馆,一方面为弈棋人提供了场所,为北京的象棋繁荣做了工作,另方面谢通过收取茶棋具费来维持生活。开业后,吸引了许多棋艺爱好者,名手全海龙、杨茂荣等也常来“天然轩”摆棋。来北京的山西贾题韬、哈尔滨王嘉良也都慕名到此,连香港名手曾益谦、黎子健也借国庆来京观光之机,两次到“天然轩”拜访谢小然。这个棋社直到1958年谢小然正式参加工作——去先农坛体育场任职才告结束。

  参加正式工作后的谢小然,以棋艺教练的身份,全心全意培养青少年棋手。他十分注意从学生中选好苗子,在开局和中局两个方面重点施教。在教学中,除了讲解棋艺外,更十分关心少年棋手思想成长和生活照顾。如有次谢带学员出去搞活动,后领往家中吃便饭,到家后忽然想起其中有一回民学生,连忙到街上买了份回民饭菜;当学员离去时,还亲自送他们上汽车。

  在谢小然的关心和培养下,一批新手茁壮成长起来,如傅光明、陆兴、王国栋等,成了专业棋手或专门棋艺人才。谢小然还连续担任九届全国比赛的裁判和裁判长,他执法公正、严明。还担任北京棋院的副院长,北京政协四、五、六届的委员。另出版过《象棋精编》等书。为棋艺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谢小然先生患有高血压病,随着年岁的增长,病况有所发展。于1985年逝世,终年72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1 12:44:13编辑过]
3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1 12:42:00 | 只看该作者

江南七星之一 张观云

二十年代末有“锦马超”之誉的南京万启有,在访问北京时,和北方棋坛名手张德魁、那健庭、钱梦吾等结下了友谊。在赛后的座谈中,纵论全国棋坛和当今名手时,万就提出“杭州”张观云堪称全国第一!应该说,万启有走南闯北,和上海、浙江、江苏、湖北、江西的众多名棋手较过艺,战绩较好,他的评价受人重视。万启有还说:其弃之不可及处,在于善持先手,不论与何人对弈,总是持此一先,以身份论,不知高出几许矣!这话说得很绝对,很难商榷了。基本可以认定,张观云具有国手水平。

  不过,万启有也有三处疏忽:一是万没有全面地了解张观云的棋艺素质。张的棋艺水平虽高,但偶有不稳定之时,杭州棋界称他不能着“重头棋”,包括着大彩时常要失态。如1929 年“西湖博览会象棋比赛”,冠军奖金为一千银元,张因心理紧张,负给平时让长先的蔡阿福;在上海谢侠逊家中夜弈,因轻敌而连负数局,比陪同前往的徐葆康的战绩差。二是张非杭州人,称浙江张观云或余姚张观云均可,称杭州张观云或宁波张观云却是以讹传讹。三是张虽是名棋手、江湖棋人,但他对棋场角逐及棋坛的风云变幻比较冷静,中年以后选择了见好就收的做法,最后息隐棋坛,成了“半载子职业棋手”。

(一)杭州找到好棋友

  张观云,浙东省余姚人,约出生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身材颀长,面庞微有麻点,性格随和,待人接物诚挚。张是个以棋为生的江湖棋人,主要足迹在余姚、宁波、杭州、绍兴等地,亦到过扬州、上海、南京。

张观云的出生和成长之地余姚,清末民初时,是浙江丘陵地区的一个小镇,人口仅两三万。张现云少年时即爱好象棋,常在镇上和人对弈争胜。其时,宁波方面常有几个摆残局为生的江湖棋手,往来于余姚、嵊县、新昌、绍兴等地,这引起少年张观云的兴趣。他常常在棋摊边观弈,并记下局势和排演着法,日积月累,张观云的弈棋水平有所提高,促使他以后走上以棋为生、飘泊江湖的道路。

大约在一十年代中期,张观云的棋艺已在余姚镇称为第一,并掌握了不少的江湖残局。为了弃游各地,张常乘埠船往来于宁波、绍兴等地,以摆棋摊、布残局谋生,并与当地的好手弈满盘。在绍兴时,他曾和开元寺的月印和尚及士绅汪挹青等对弈过。张第一次到杭州,约在1915年,其时,杭州的弈棋中心地喜雨台刚开张,正届青壮年的张,既为了游历西湖,又想在杭州闯荡。他常在城隍山东岳庙前、清河坊、昭庆寺前及旗下广场设摊,所摆的大都为“七星聚会”“野马操田”等大路残局,偶尔也换一下戴了帽的“蚯蚓降龙”“双擒四将”等。是张观云在杭州摆棋摊时的“双擒四将”。

  旧时,在杭州街头摆棋摊,或在茶馆中弈棋,都能碰上一个中等个子的人,他叫尚春和,人称尚先生,是江南的残局名家。因祖上房产多,民国时期以出租房屋为生。尚爱好象棋,特别喜爱研究残局,至三十年代中期,就收有七百多局棋谱。凡有江湖棋人来杭州设摊,他总会在街头和之攀谈、交流并探讨象棋残局;对于已熟悉的棋友,还会借给一间空房免费居住。张观云在杭州就受到这种待遇,省了住五等旅舍的钱,这对一个跑码头的穷棋手来说已是感恩不尽了。

  张观云和尚交上朋友后,来杭州设摊的次数就更多了,基本是每年三、九月都来,过年过节才回去。那时钱江大桥尚未建,火车、汽车未通,只能乘夜航船再渡江来杭。由于张观云的对局水平较高,有时张也去喜雨台或四海第一楼弈棋,在喜雨台和“五虎一豹”对弈中,大都让长先。张和外地来杭的棋手弈战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对南京万启有之战,数次交锋均万负,万向张请教棋艺,张提出“仙人指路”三要着。这次弈战,对张和万的影响都比较大。

  1929年8月,杭州西湖博览会举办“博览会象棋比赛”,冠军奖金为一千银元,其时张观云不在杭州,由尚春和通知他来杭参赛。一般预测,张将获得冠军,但因患得患失的心理,临场发挥不够好,最后由蔡阿福获得冠军。张在杭州时,尚春和还介绍少年刘忆慈向张请教,为此,刘成名后自称张观云为其师。

(二)宁波是个好去处

  作为一名江湖棋人,跑码头是他们的“天职”。弈满盘为主的江湖棋人,跑大城市为主;摆残局为生的江湖棋人,多以中小城市及离家乡不远为圈。张观云的棋艺虽然高超,但由于生长在浙东的小城市里,为此他走的是以摆残局为主的路子。

  在张观云三十多年的弈棋生涯中,以到宁波的时间为多。在宁波他除了摆残局谋生外,也和当地的棋手弃棋角艺,既给交棋友,又为宁波棋史留下业绩。

  宁波是个中等城市,二十年代时,有近二十万人口。虽然宁波人颇为聪明,但弈棋人口中的佼佼者,在艺技大成后大都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求发展,为此,留在本地的棋手,高的也不过大城市中的大二路水平。有段时间,南昌江湖棋手邓春林弈游宁波,口出狂言:宁波棋界无人能和他下对于棋。据《宁波棋活》载:“邓春林身背一块写有‘象棋访友,天下无敌’的纸牌,在宁波找人挑战。”宁波的第一手徐葆康虽可一战,但取胜无把握。此时,张正在宁波,徐就请张出马,和邓春林约定对弈四局。结果张以二胜一和一负击败邓春林,摘掉了邓的“无敌”牌子。

  1932年,宁波象棋活动开展较好。宁波青年会函约上海,不久,有罗天扬、窦国柱及朱剑秋三员大将的上海队来宁波。宁波出场人员为张观云、徐葆康和谢鸿元。比赛为分先二局,在江北青年会进行。当棋讯传出后,从四面八方赶来许多观战者。结果张观云对朱剑秋二局弈平,徐葆康对窦国往以一胜一和告捷,而谢鸿元对罗天扬以二负结束,总比分打平,但论盘数上海多胜一局。张的棋艺成长虽在杭州,但由于他的家乡离宁波较近,就以到宁波弈游的时间为多。在宁波他和一般棋手可让双马、单马,对著名棋手徐葆康让长先,而实际水平徐谦称约差二先。由于徐倾慕张的棋艺及张的为人,徐葆康常请张到家中对弈,还待茶待饭,成为较好的棋友。徐还约张同去上海找谢侠逊弈棋,介绍张去扬州张毓英处攻擂,使张的足迹远及江苏、上海。

(三)扬州找到好依托

  旧时有“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之谚。一个穷棋手要出远门,常感力不从心。张观云曾去过上海,但那次是由徐葆康作东才成行的。此外,张曾两次弈访过扬州。

  第一次约二十年代中期,由徐葆康举荐才成行。徐葆康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常去上海弈棋而小有弈名,为此,他收到过扬州张毓英的邀请函,于是就举荐张观云前往。据《扬州棋活》载,张到扬州后,先在教场和“小盐豆”沈文荧等对弈获胜,到“张宅”攻擂时,连破三关,但最后没有攻破王浩然的擂台。不过,张观云弈出的棋很得张毓英的赏识,在离开扬州时,“棋孟尝”例行赠送盘缠。

  张观云第二次访问扬州约在1932年左右。张经过“西湖博览会棋赛”的失败后,调整了情绪,恢复了弈棋的信心,得悉扬州张它仍有象棋擂台,就筹足了盘缠,再次去张宅攻擂台。到扬州后,在连胜守门的“哼哈二将”后,和主将张锦荣交战三局,以多胜一局攻下张宅擂台。张锦荣不服,另约分先再战,仍一负一和。赛后张观云向东家张毓英透露自己经济不佳,希望将得金牌为改拿相应的银元,张毓某慨然应允并另赠盘缠。张观云返回故乡后,就用这笔钱开了个油漆铺,为人加工油漆活,还出售一些脚盆、木梳等。由于成了坐商,再没有时间去杭州、宁波弈游,外界也认为张不知去向。

  张观云是一个江湖棋手,他的棋风轻灵飘逸,开局、中局和残局都臻上乘,但以残局比较突出。不幸的是,张最后死于抗日战争时,据说一次被日寇拉夫后不知所终,时在余姚沦陷时的1942年。

36#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1 23:35:00 | 只看该作者
满族名棋手——巴吉人


十九世纪末,由于洋务运动的影响,石印业、铅印业已经出现,报刊也在各地纷纷创办,有了记录和传播名棋手的物质条件,少数名棋手的事迹被记录下来,镇江的巴吉人即其中之一,这也可说是他们的幸运吧。

(一)从巴吉人到“巴不斗”

巴吉人,满族人,其祖上原居东北,因任职来到江南。巴吉人的父亲在江南转运司任漕运之职,世居镇江弥陀巷,为此,巴吉人应是镇江人。巴约于清同治元年(1863年)出生。 为哈取名吉人,这里还有个故事。《象棋报》122期载:同治初年,巴家夫人已有近足月的身孕。一天,弥陀寺突发大火,从藏经楼延烧到方丈室,又从大雄宝殿烧到观音阁。当时生产力低下,消防还没用上“帮浦”等水龙,救火灭灾主要靠水桶、扒竿等简单工具,遇上大火,只有采取拆房阻断火势之法。由于大火已延烧三天,尚未扑灭,眼看要烧到巴府,全家一片惊恐,巴夫人心头一急,突然提前分娩。不料在呱呱坠地之际,大火竟奇迹般被扑灭了。为此,人们都认为这小孩是吉祥的象征。据《镇江棋话》载:经道台大人斟酌,取“吉人天相”之义,赐名吉人。

巴吉人在棋界有“巴不斗”的诨名。关于这诨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巴用炮厉害,和他斗顺手炮或列手炮,十有九输,故名“不斗”,他的真名反而很少用了。另一说是:巴吉人自幼爱好弈棋,且钻劲特大,加上巴父给他找来一些宝贵的棋书,供他参阅,为此进步神速,15岁时就打遍镇江无敌手。又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其父常在工作之便带他去各地练兵,每到一地,就找当地的名手对弈,且出的彩金颇大,在苏州时他曾打败名手许振藻、华洪泉,在南京曾击败邹鸭子等名手,在杭州曾打败当地名手关胡子、吴之龙等,而名声大噪。更由于巴吉人每外出访问一次,回镇江后,棋艺就硬朗一些,并常传递外地的棋讯,所以,巴在镇江棋界威信很高。有一次外出前,曾和当地的一个好手让先约赛,但巴回来后,这个好手不愿赛了,原因是怕巴又长了棋艺,既输彩金更输名声。又有一次,有个好手和之约弈,但到赛时,却又托病不来,后来透出心里话:巴的棋难斗,而弈饶先棋又脸上无光。久而久之,棋人们就呼之为“不斗”,合称“巴不斗”。

(二)终于来了斗棋者

大约30岁起,“巴不斗”在镇江的最大棋茶馆——瑞源茶楼和同源茶楼两处,只弈饶子饶先棋,而且主要是让双马。他弈让双马的棋,一炮中主,一炮巡河,路数奇多,厉害异常。有一次,巴吉人在瑞源茶楼摆棋,来了个陌生人,慕名和巴吉人斗棋,巴让双马,用足了巡河炮之法,杀得陌生人片甲不留,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是位“致仕”(退休)的将军。于是有人编了“沿河十八打,将军拉下马”的顺口溜,称颂巴吉人双炮的厉害。

由于“巴不斗”是满族人,在行棋上也具有满族人性格 — —以刚为主。他善于用炮,在对子棋方面,开创了当头炮、过宫炮、龟背炮等多种对局阵式。其中的龟背炮,一般认为子力集中子一侧,有行动不便之弊,然而,巴却运用得十分精巧,常能以干常人少见的新阵式而取得优势。

“巴不斗”的名声传得神乎其神,也惊动了外地的一些名棋手。其时扬州棋坛有一位著名棋手杨健雄,在江南一带知名度颇高,且是《石杨遗局》的编者之一,他认为巴的棋艺只不过和自己差不多罢了,决不是不能斗。好在扬州离镇江不远,就乘船过江,到瑞源茶楼向巴挑战,不料在一天之中,被巴连下六城,只得服输而退。于是,“巴不斗”之名更加传扬了。

在扬州,当时另有一名棋手叫索万年,他听到杨健雄被击败后心有所动。同时,镇江方面的棋友也一再催促巴、索交手。据载:“索万年,扬州人,著名棋手,棋艺之高,如鹤立鸡群,对诸多好手大都让先,有‘索无敌’之称。”两人均不敢轻易交锋,但经好事者多次撮合,往来穿梭数日,决定在镇江较艺。

棋赛设在沿江的瑞源茶楼,比赛这天,茶楼席无虚座,但给索和巴另划出一个清静的角落。“棋赛接连三日,未分胜负。有时午饭不吃,以粽子果腹;有时将烟丝当做白糖,被粽子蘸了来后,照食如仪;有时又将白糖当做烟丝来卷,在猛吸几口后才发觉失误,不禁哑然失笑”。可见他们专心于棋战了。

(三)关于《反梅花谱》

巴吉人的棋艺还反映在著述上。据镇江已故棋人周秋水说,巴著有《象棋梅花心法谱》(手抄本)。其中大部分以《反梅花谱》被人传诵,但另有五局关于龟背炮的未录人。为什么未录人?据传,这和李忠良有关。

中年以后,巴家道中落,他别无技艺,只好以供灼业,经济很窘迫,常得到好友李忠良的帮助。但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为此他决定到上海摆棋为生。离镇江前,他将《象棋梅花心法谱》赠给李志良。李在得谱后手抄了他认为有用的十二局(31变),对龟背炮五局舍弃不用,并将名称改为《反梅花谱》。由于“巴不斗”棋艺高超,有人曾作诗歌之:

双炮齐飞结阵雄,当头转角势如虹。

沿河十八连环响,便似惊雷起怒风。

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到了1912年,清皇朝终于被革命力量所推翻,其时,巴不斗还在上海“斗棋”。因为他是“满鞑子”,一度受到歧视。据《镇江棋话》载:“中年后,巴吉人浪迹江湖,以棋为生。50多岁时,犹在上海闯荡。一次,被一群流氓欺侮,气愤之下,投入苏州河自尽。”这是一代棋人的悲剧。

37#
发表于 2005-12-27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难怪董文渊在以前许多棋文中,少有提及,其人做人太差了呀!!!!!!!!!!棋品不好呀,棋再高,没人理!!
38#
发表于 2006-1-24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6-3-21 19:00:00 | 只看该作者
真是羡慕这些高手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粤公网安备 44040302000128号|华工象棋网 ( 粤ICP 备4404034007231   我要啦免费统计

GMT+8, 2024-10-21 11: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