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3 00:48:16
|
只看该作者
广州棋坛六十年史第一集 诸石 徐骥 编著
广州棋坛六十年史第一集 诸石 徐骥 编著广东近六十年,象棋名手辈出,云龙风虎,纵横捭阖。时而南北争衡,时而播声海外,整部竞技史波澜起伏,瑰丽多姿,象棋艺术,不断提高。中国象棋起源于何时,迄无定论。宋玉《招魂》篇有"茛蔽象棋",刘向《说苑》有“斗象棋而舞郑女”等句,有人据此认为象棋创始于战国时代;但也有人以晋末北周武帝制《象经》,认为象棋是周武帝首创,纷纭其说。《述异记〉〉载晋朝人王质入山采樵,观两童子对弈,局终,柯已烂。这段神话并未说明两童子所弈是围棋还是象棋。又《幽怪录》载:“巴邛橘园中,霜后见橘如缶,剖开,中有二老叟象戏。”这段神话指明是象棋,但棋制是怎样的,却没说清楚。近似现代象棋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牛僧孺所撰《玄怪录》中《岑顺》一篇。此篇略说: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 汝南人岑顺居吕氏山宅中,夜梦鼓角冈发,风驰云走,“天那”、“金象”两军列阵交锋。有军师传令:"天马斜飞三度止, 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于是两军鸣鼓奋击,马骤、卒搏、车驰,"天那"军败溃,“金象” 军大振。其后,岑顺家人掘地发现一穴古墓,在陪葬物品中,“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金铜成形,其干戈之事备矣。乃悟军师之词,乃象戏行马之势也。”按古代称棋子为“马”。这篇虽事出虛构,但作者牛僧孺所处的唐代实际文化生活中已经有“象戏行马”的对弈游戏,而且颇为盛行,始能写入小说的梦境。依据此篇所记,则唐代出现象棋,毫无疑问。但所记为金属制成的立体棋子,仅有马、将、车、卒, 还未演变成现代的象棋,故此称为"宝应象棋"。另据日本《博棋历》所说,日本平安时代(八世纪末,后于唐朝宝应年代)出现的“将棋”,有将(分玉将、金将、银将〉、桂马、香车、步卒四种棋子,和《岑顺》篇的“金床戏局”相符,可能是唐代传到日本的象戏。至今日本还有称中国象棋为"宝应象棋"的。然则,“宝应象棋”当是现代中国象棋的雏型。“宝应象棋”演变到北宋〈公元九六〇 一一二七年〉, 棋制有所变革。北宋理学家程颞有诗云:“大都博弈皆戏剧, 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中军八面将军童,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枰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此诗所表述的棋制,虽然不很明确,但至少可以知道:棋子除了马将、车、卒之外,还多了偏、裨两种将佐,相当于现代象棋的士、相;棋盘有主帅所在的“中军帐”, 相当于现代象棋的九宫;还有河界,过了河的卒子可以斜行。又据晁无咎所撰《广象棋图》序说:“盖局纵横各十一路,棋子共有三十二只。”以后,北宋末年女词人李清照所著《打马图经》序文中 说:“小象戏弈棋,又唯可容二人。”上述各家记载,并不完整,但可见象棋在北宋有很大变化。直至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一一八七 二六九〉有一首《象弈》长诗: 小艺无难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橘中戏,妙不出局外。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连营票中权,四壁设坚械。三十二子者,一一具变态。先登丧。挑敌,分布如备塞。尽锐贾一普勇,持重伺彼怠。或迟如围莒,或速如入蔡。远炮勿虚发,冗卒要精汰。负非由寡少,胜岂系强大。昆阳以象奔,陈涛以车败。匹马郭令来,一士汲黯在。赦俘将策勋,得隽众称快。我欲筑坛场,孰可建旗盖? 叶侯天机深,临阵识向背。纵未及国手,其高本无时。狃捷敢饶先,讳输每索再。宁为握节死,安肯屈膝拜!有时横槊吟,句法尤雄迈。愚虑仅一得,君才乃十倍。 霸国务并弱,兵志贵攻昧。虽然屡克获,讵可自侈汰? 吕蒙能馘羽,卫灌足缚艾。南师未宜轻,夜半防祈寨。 此诗是刘克庄写给叶潜仲的。诗中所说的“叶侯”,就是叶潜仲,是象棋高手。我们从刘克庄诗看到:象棋在南宋后期,偏、裨已变名为士、相,并且加了炮,这就和现代棋制的种类完全相同了。我们可以说,中国象棋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前期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定型时期不会在这一段年代之后。 最早的象棋谱,已发现的为明朝的《梦入神机》。此书的渊源还可以向上推溯。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杂艺类有《象棋神机集一卷》,注称杉阳叶茂卿撰。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九《经籍考》也载有这谱。杉阳可能即福建光泽县西南之杉岭,上设杉关,为闽、赣交通要道。这部《象棋神机》大约在十二世纪下半叶出版于建阳麻沙,当时莆田万卷楼等都有收藏。后来元兵南下,图书荡然,明唐寅《谱双序》所以有“《象棋神机》集不见传”之叹。然名亡而实存,《梦入神机》即是整理《象棋神机》遗帙而成的。现在传世的《梦入神机》是个残本,不说撰人姓名。一九四九年,郑国钧先生在天津西独流镇一杜姓商贩包裹杂货的废纸中,抢救出明刊《梦入神机》残本二百八十五图。据悉:原书十二卷,购自河北静海某旧摊。至于有完整刊本的棋谱,首推《百变象棋谱》,成书于明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此后有《适情雅趣》和‘棋谱秘本》两书相继问世,而到明崇祯五年(公元一六三二年),朱晋祯总结前人棋艺的巨著《橘中秘》始行成书。朱晋祯之兄朱燮元,当时总督云、贵、川、湖、桂军务。他对《橘中秘》一书推崇备至,在序文中说:“每见其锐志下帷,思入微渺,篝灯丙夜,靡有他念…旁涉雕虫,悉造其巅,而于象戏,尤得兰昧,即明眼人鲜不敛手称无敌者。”橘谱概括了由宋迄明的象棋艺术成果,掌握了棋艺的基本规律。所载的歌诀,如:“起炮在中宫,鸳鸯马去攻。一车河上立,中卒向前冲。引车塞象眼,炮在后相重。一马换二象,其势必英雄。”就是阐述了当头炮攻势的要点。橘谱的各种开局都已略具规模,特别是顺炮局更有比较完整的法度,让子局和残局也有相当规模,它成为流行最广的棋谱,并不是偶然的。 从《橘中秘》又经历了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有一批棋谱问世,其中最重要的是《梅花谱》与《竹香斋》。《梅花谱》诞生于清康熙年间,息陬王再越著。此谱原序说:“安赛先生,姓王,名再越,字正已,康熙时人,性刚直,家贫力学,不求闻达,而世亦无知之者。一身坎坷,抑郁无聊,为象戏以消岁月,得意疾书,爱成六则,名之曰《梅花谱》。其间纵横驰骤,不可端倪,真有行到水穷,坐看云起之妙,诚象戏之巨观也。弈虽小道,亦可以见先生之一斑也。”此谱系统地对“屏风马”、“当头炮”、“顺手炮”、“列手炮”等儿种布局作了深刻研究。尤其为后人广泛运用的“八局屏风马”,显示了王再越的高超棋艺。《梅花谱》承继和发展了《橘中秘》的布局法,解决了后手屏风马对当头炮的问题。“屏风马”的布局,代表着后手方面从积极防御到乘机反攻这一战略指导思想,为棋艺增添了异采。 与《梅花谱》同在康熙年间问世的有《韬略元机》,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一七O七年),收集了二百零四个残局。嘉庆五年(公元一八 00年)则有《心武残篇》刊行,嘉庆六年(公元一八O一年)有《百局象棋谱》刊行,而到嘉庆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概括前人残局成果的《竹香斋》面世了。《竹香斋》残局谱的特点,是以“排局”,为主。排局是高级的残局,每一局都可胜、可和、可负,解决了一个层次又再出现了可胜、可和、可负的局而,经过反复搏斗,如抽丝剥茧,逐层深入,所谓“有相维相制之势,有相生相克之机,两得其道,便成和局,稍失机宜,立时败北,岌岌乎胜负在一着之间”。这些排局不完全象红胜局那样“使红操必胜之权,黑纵有仙机,亦无措手处。”因此,《竹香斋》在残局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峰。 《梅花谱》和《竹香斋》的出现,使全局谱和残局谱都开辟了新的领域。 在王再越《梅花谱》问世之后,续有姚邑吴梅圣《新梅花谱》出现,此书又名《象棋饶先秘谱》。吴梅圣生平最善用马,纵横驰骤,独擅胜场。此谱的屏风马破当头炮三局,以马制胜。全书凡五局,故称《新梅花谱》。此外,镇江棋坛名宿巴吉人则有《反梅花谱》的著述,认为马炮互为雄长,以马制炮并非定论。 清代乾嘉间象棋名手至移,古吴潘定思所辑《石杨遗局》十二局,即为当时邗江名手石某与杨健庭的对局。杨健庭善用马,有“四面虎”的称号。中国象棋的着法纪录也在不断演变。在象棋古谱中,有的用文字来记录着法,也有的用棋子走动的部位来记录着法。前一种方法现在已被淘汰。如在《梅花谱》里就可以看到以字代替着法的图例: 钾封爹不下翎蜻郑资沁矍辛军锥磷景丁拿军朴干资尽飞龄幸邻了飞补轴爹中一妙留蓄酗砌食升杏批洲女弄论形势两相当分彼此各参商顷刻间化出百计于方得志纵横任冲击未雨绸缪且预防看世情争先好胜似忙。 这是一首歌词,读起来是:“整军队,排雁行。运帷幄,算周详。一霎时便见楚弱秦强。九宫谋士侍左右,五营貔貅戍边荒。叹英雄勤勋立业类秤场。论形势,两相当。分彼此,各参商。顷刻间化出百计千方。得志纵横任冲击,未雨缀缪且预防。看世情争先好胜似棋忙。”这种以文字记录着法的方法,现在已被数字所代替了。 广东的象棋活动,很大程度上流行于“引车卖浆”之辈,“贩夫走卒”之间,辛亥革命后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即有李贵、冯泽称雄于广州棋坛。据象棋前辈回忆,在李贵、冯泽之前,执广州棋坛牛耳的有胡须林、旧泽、喃呒苏。当时棋人聚集角逐胜负的场所,珠江之北有光孝寺、城隍庙、珠江之南则有海幢寺、伍家无线园等去处。光孝寺是广州最古的寺院,俗谚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这一说法,虽不准确,但却说明了光孝寺的历史悠久。光孝寺原址是西汉时南越武王赵佗第三代孙建德的故宅,附近一带则是秦末南海尉任器的墓地。三国吴大帝时代(公元二二二年~二五一年),余姚的学者虞翻,得罪了孙权,被贬来广州。他将赵建德的宅地辟为园林,手植许多苹果婆和诃子树,在这里聚徒讲学,故此当时叫这里做“虞苑”,又名“诃林”。虞翻死后,他后人将园林捐做寺院,初名“制止寺”。寺名经过多次改变,到宋时改称“报恩光孝禅寺”。这是一间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古寺,历代印度名僧如智药三藏,达摩禅师都曾在此进行佛教活动。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即在这间寺院的菩提树下剃发。这时,在诃子林间,菩提树下,殿廊深院,棋人聚集,解衣捋袖,决胜楸枰,十分喧嚷。还有那间城隍庙,本来是三教九流荟萃的地方,说书,看相、卜筮、杂赌以至江湖卖艺者,充斥其间,是个消闲去处。摆棋档的也在这里占一席地,靠江湖残局混口饭吃。珠江南面的海幢寺、兴光孝、华林、长寿各寺合称为广州四大丛林,是清康熙时始创的,约有三百年历史。康熙时,尚可喜等一班官僚,为了结纳方外之交,有意在这里兴建一座大丛林。当时罗浮山华首台的名僧长庆老人曾被邀来广州,但他不愿意和这些暴发的官僚周旋下去,不久就回罗浮山。长庆老人的首徒天然和尚,那时正主持番禺雷峰寺,他也不大愿意出面,勉强派了徒弟今无充当海幢寺首座。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海幢寺开始建成了大殿、地藏阁,第二年又建成了天王殿、韦驮殿、伽蓝殿、丛观堂、大悲阁、持福堂、藏经阁、香积厨以及斋堂等等。一座崭新的大丛林,即在珠江之南出现。海幢寺鼎建时的范围很广,后因开辟马路,寺院被分割,规模逐渐缩小,但它却成了孕育棋艺的土壤。至于伍家花园,那本是十三行总商伍浩官私宅,为什么却被棋人在此博弈呢?原来那时伍家已经破败,偌大一座花园,变成了颓垣断壁,杂草丛生。伍家先世由闽迁粤,早在乾隆年间即曾售茶、丝百箱给英商。乾隆四十九年开始设行买卖,后来伍家的怡和行成为十三行的总商。怡和行全盛时期的行主伍秉鉴,粤人叫他做“伍穿鳃”,在道光十四年的财产总额达二千六百万元以上。他的对外商名是伍浩官。依当时行商中沿用父亲的惯例,到他的儿子伍崇曜主持行务时,对外仍称伍浩官。伍崇曜这个世袭买办,和洋商狼狈为奸,贩卖牙鸦片烟土,私运白银,在鸦片战争中,他成为广州将帅向英人屈服投降的桥梁,做了很多坏事。累世奢华的伍氏家族终于南柯梦醒,风流云散。名园无主,成为飞车跃马之场,这是伍穿鳃做梦也不会想到的。 广州的棋风是从下层社会兴起的。棋人们没有棋社的组织,没有达官贵人的扶被,他们也没有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门。而广州的古寺名园,却是藏龙卧虎之地,许多名棋手都在这里面崭露头角,叱咤风云。棋人聚集的各个场所,都是以棋为博的,每局的博金不髙,至于多少则由双方面议。一般想学棋的人,花三几角即可下场。棋手对于棋客,按差距大小,饶二、三先,饶单、双马,以至于饶单车不等。棋王泽和喃呒苏是广州棋风初盛时的高手。阿泽有名无姓,后来出了冯敬如,棋风与阿泽相似,因而博得“棋王泽”称号,早于他的阿泽,便被称为旧泽,以示区别。喃呒苏以喃呒为业,现仅传其姓而佚名。旧泽与喃呒苏都没有对局传世,这是很可惜的事。但他们对广东象棋艺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迄今老一辈的棋人,对这些前辈,仍然称道不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