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虎王嘉良
--------------------------------------------------------------------------------
2003-03-14 15:38:26
我爱下棋,从小就爱下棋。
刚学会下棋不久,我就知道棋坛有个叫王嘉良的高手,他是街里棋摊上的人常常念叨的人。下棋人爱夸口,有时遇到绝杀的棋,得意的一方或许会说一句:“这棋就是王嘉良来了也没救!”
说真的,王嘉良就是我心目中的纹枰圣手了。
多少年,我追逐着王嘉良的足迹,注视着他在全国大赛中的成绩。我在报纸上看过他对弈的照片。瘦削的脸,一双眼睛却极有神。真正和他谋面是1980年的秋天,我为中国新闻社组写一篇他的访问记。当我到省体工队棋类训练室时,我面前的王嘉良使我愣住了。我1.73米的个子在他面前矮了一头。他自称1.90米高。嗬,真像个篮球运动员。还算说对了,打篮球还真是他的业余爱好。上篮要切入,我的采访也很快切入正题。王嘉良说话极快,完全没有我想像中的慢条斯理的样子。他一边摆弄着棋子,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棋艺生涯。
王嘉良是山东省龙口市人,四岁随父亲王可桥闯关东,来到黑龙江省孙吴县。孙吴虽说是个县,可当时充其量是个小镇。从这里再向北走,不远就是边镇黑河了。
孙吴虽小,五脏俱全。不大的十字街也算热闹。王可桥和另外两个人搭伙,开了个叫“东发和”的木匠铺。木匠铺对面有个茶馆,茶馆门前有盘棋,春夏秋三季除了刮风下雨,每天都聚一帮人。王可桥是常蹲棋摊的一位。因为他喜欢先飞相,后跳拐角马,再跃马士角,所以当地人送他个诨号:转角马。也算应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话,王嘉良10岁的时候,就常和父亲一起蹲棋摊。久而久之,王嘉良也成了远近出名的小棋迷。
13岁那年,因父亲病故,王嘉良随母亲成淑兰去哈尔滨投奔叔父,借居道里。说来有缘,离叔父家不远的道里八道街的一家染坊门前也摆有一盘棋。每天,这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王嘉良闲来无事,自然成了这里的常客。开头,他只能“作壁上观”。时间久了,他也学着在一旁“支着”,他倒不管“观棋不语是不是真君子”了,不管下棋人听不听,说出来倒也痛快。后来,一旦棋摊上擂主没有对手时,他也常常“顶”上去,打个“补丁”。
寒来暑往,王嘉良棋艺日日见长。忽一日,他遇到了一位长者,叫金启勷。金是哈尔滨五虎将之一。长者喜欢王嘉良的聪颖,更喜欢他下棋时的那股迷劲。他把王嘉良领回自己家,把家中的《梅花谱》、《桔中秘》、《中国象棋谱大全》等书借给王嘉良,并指点他棋路。这一回,王嘉良如鱼得水。每天晚上,他捧着书在棋海里遨游,白天就在棋摊上实战,两个月的工夫,他的棋艺长了一大截。
1948年,王嘉良进入哈尔滨字模厂当工人,此时的他已成为哈尔滨的名棋手了,他很想会会外地高手,只是苦于没有机会。1950年,他到沈阳分厂公出。沈阳北市场晚上热闹,早晨却很宁静。王嘉良一大早就来到鲁家茶馆,等了一个多时辰,才算进了门。报了字号后,被引见和董玉科交手。董是沈阳八大名将之一。两人约定下四盘棋,斧快刀狠的王嘉良一连胜了三盘,顿时惊煞四座。八大名将的另一高手薛家语挑旗再战。这一战,两人四盘棋整整下了两天。王嘉良是个快棋手,走子如飞。然而,薛却是一步三看慢得不得了。这可急坏了王嘉良,有一半时间他是站起来踱步。结果,四盘棋他一胜二负一和。
从沈阳回哈途中,王嘉良又在长春会了当地高手刘凤春。第一盘,刘凤春以仙人指路布阵,两人下了盘和棋。第二盘,王嘉良走飞相棋,刘凤春一步棋看了45分钟。王嘉良时而左顾,时而右盼,心不在焉。然而,刘凤春硬是用“慢火”攻下了急性子。说真的,刘凤春佩服王嘉良的棋力。他向王推荐了他的师兄赵文宣。赵是当时华北、华东的第一高手,家居锦州。王嘉良以刘凤春的名义邀请他到哈尔滨一会,赵欣然前往:当时,赵文宣住在金启勷老先生家里,哈尔滨名棋手们轮番与他交手,其中顶数王嘉良下的盘数多,战绩也好。在总共19盘棋中,王胜三负七和九。他虽未正式拜赵为师,但却受其指点不少。
王嘉良整天泡在棋里,世间其他的事都在身外了。母亲和叔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老大不小已是20岁的人了,整天想着32个棋子,心里一点也不虑过日子的事。总得帮他成个家,也好把身子拴住。那时,兴关里人娶关里人,说是守铺会过日子。王嘉良的姑姑在黄县给介绍了一个,是梁家村的姑娘,离王嘉良的老家甲王格庄不远,可两人从未谋过面。姑姑把王嘉良的照片要去了一张,给了梁秀华。
仔细看了看,小伙子虽说瘦了点,但长得倒也精神,长瓜脸、尖下颏、高鼻梁,两只眼睛挺有灵气。姑娘点头同意了。其实,那个年月即或不同意嘴里也不能说个不字。1950年岁尾,梁秀华从龙口上船,在大连转乘火车,赶到哈尔滨时已是1951年了。
一天,梁秀华来到道里七道街一家亲戚家和王嘉良见面。师兄师弟们知道消息后喜得不得了,都想先睹一下关里姑娘的风采。他们把王嘉良稳住,争相进到姑娘屋里相亲。头一个小伙子进来了,梁秀华以为是王嘉良到了,刚要一笑,不对呀,照片的王嘉良不是这个模样啊,马上把笑止住,头也扭了过去。小伙子情知不妙,做了个鬼脸,讪讪地走了。接连又进来两个不服气的,可由于模样不像,都没讨到便宜。事到如今,师兄师弟们才放王嘉良进去,这回可是一箭中的,好半天没有出来。
说来神速,双方见面的第六天,是腊月初二,两人就定婚了。由于王嘉良家境贫寒,婚事也很简单。婚后不几天,梁秀华便发现了王嘉良下棋的秘密,开头她还以为丈夫只是玩玩,也没太理会。可后来,王嘉良玩起来饭不吃,觉不睡,为这不知给他扔了多少次棋盘。王嘉良讨了一副象牙棋子,就是这样扔的少了一个子。别看王嘉良脾气火爆,可对妻子格外温顺。从打结婚那天起,他就把这个家“扔”了,家里家外全忙乎梁秀华一个人。他们先后生了5个孩子,全是妻子拉扯大的。王嘉良收入不多,全家指着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可梁秀华把家管得井井有条。孩子们虽说穿带补丁衣服,洗的却千干净净的。尽管生活困难,梁秀华也从不借人家的钱,左邻右舍说,摊上个下棋的,没心思过日子,换个主儿,这家就没个着了。
1951年,王嘉良又把这个家“扔”了,云游天下,遍访名士。这是他第二次南下了。他先在沈阳会了薛家语,又在天津与马宽、窦国柱、陈天才交锋,接下来去北京同谢小然、侯玉山、宋景岱等轮番大战。1953年他又去天津,大战二马一王,即马宽、马国良、王家元。然后又打道北京,会战了张德魁、曹德纯、全海龙等一流高手。他一连四盘胜了曹德纯、一连六盘胜了全海龙,一时誉满京华棋坛。
1955年,当王嘉良得知杨官璘、何顺安“双雄下江南”的消息后,立即南下北京。这是他第四次远征。说来,这时的王嘉良早已有了妻儿家小。一家人本来收入微薄,他又整日迷在棋里,顾不上家,家里的清苦日子可想而知。可王嘉良的日子也不好过。为了学习棋艺,在天津的茶社板凳上他不知睡过多少夜。有时身无分文,他只好饿着肚子下棋。然而,为了会国内高手,他全不顾这一切。
当时,杨官璘以棋艺变幻莫测被人美誉“魔叔”,又称海内外第一高手,何顺安为第二高手。会上国内第一二把交椅,是王嘉良梦寐以求的事。在北京的工人文化宫,杨官璘与五位大将对垒,侯玉山、宋景岱等前四员战将纷纷落马,此时轮到王嘉良出战,两人恶战三小时,嘉良终于不支败北。杨官璘大获全胜。血气方刚的王嘉良哪里服气,当晚两人又在一位棋友家里夜战。第一盘棋两人大战六小时,直杀到后半夜两点。残局时,双方各剩车双炮单士相,而王净多三兵,这是一盘赢到家的棋,然而他错过了兑车的胜机,反被杨连续走出九步妙着,又败一阵。此时,两人一看外面下雨,索性再战,结果,王又输三盘。后来,杨官璘在他所著的《弈林精华》一书中,对这段交锋曾有如下描述:“王嘉良君,哈尔滨人,东北一流高手也。与编者遭遇,王君缺乏临枰经验,结果连败……”
王嘉良并未气馁,他又赶到天津去会第二高手何顺安。在约定的四局赛中,王二胜一和一负。许多棋手劝他见好就收,输给杨官璘,胜了何顺安,也算有了面子。可王嘉良对这些全然不
放在心上,他又接受了何顺安的四局挑战。虽然他这次二负二和,但他心安理得,他摸到了当时一二把手的棋底。
在回哈尔滨的路上,王嘉良心绪难平。最令他不解的是为什么与杨官璘对垒连折五阵。他一盘盘地拆解着,死死地思索着。终于,他找到了“症结”,他中杨官璘的大盘,俗语又叫“套”。说得再白些,他的开局欠火候。
回来后的一年,王嘉良卧薪尝胆了。他一头钻进开局中。他细细地品味着和杨官璘对阵的每一步着法,寻觅着破阵之法。日久天长,他练就了“三板斧”,也就是后来人们称谓的“飞刀”。
正当王嘉良棋艺日臻成熟之际,第一届全国象棋赛于1956年在北京举行了。怀才得遇的王嘉良可以大显身手。在分组预赛中,他是第一名,得以与杨官璘、侯玉山、李义庭、何顺安、刘忆慈争冠军。第一轮,王嘉良以一胜一和胜侯玉山;第二轮以一胜一负战和刘忆慈;第三轮与李义庭连下两盘和棋。三轮过后,杨官璘获全胜得六分,而王嘉良积四分。此时,有的报纸报道冠军非杨莫属的消息。外界也有议论,下一轮王杨之战,有望和棋,若想取胜还得三年。早就憋一股劲的王嘉良岂肯放过此番机会。他与杨官璘交手,第一盘后手,硬是磨了一盘和棋。第二盘王先手,他把早已准备的“飞刀”祭了出来,果然,落地有声,把杨官璘引入了圈套。占了先的王嘉良势如破竹,直捣九宫,拔下关键一城。顿时整个赛场骚动了。冠军谁属的预测已经有利于王嘉良了。在最后一轮比赛中,杨官璘第一局负于李义庭,王嘉良和了何顺安。这时的杨官磷真的紧张起来了。有人算了一下,这盘棋,王嘉良无论胜、和都是冠军。杨官璘获冠军的可能只有一种状况,即杨胜王负。按概率论计算,杨夺魁的希望仅11%,而王却有89%的希望。
然而,厄运偏偏落到了王嘉良的头上。棋局的纪录上清晰地写上了王负杨胜的字样。杨官璘成了我国第一个象棋冠军,而王嘉良是第一个亚军。自此,棋坛便有了南杨北王之说。
这以后,王嘉良年年征战,先后十一次进入全国前六名,三次获全国亚军,并成为当时参加全国比赛最多的一位运动员。本来,他有好多次夺冠的希望。然而,幸运之神总是没有光临。
1960年的全国个人赛上,王嘉良连胜胡荣华、刘忆慈、战和杨官璘,冠军已在招手了。可偏偏在最关键的时刻输给了朱剑秋,丢掉了冠军。 1965年的全国个人赛上,王嘉良前十轮一盘未负,第十一轮只要战胜胡荣华,即冠军在握。这盘棋王嘉良使出浑身解数。人生能有几次搏?说来,这之前王对胡胜多负少。棋坛一直便有王嘉良是杨官璘、胡荣华克星之说。这盘棋从开局到中局,王嘉良走得非常顺手,进入残局时,已稳操胜券了。王嘉良悠然地点上一支烟,目光从棋盘移到胡荣华的脸上。此时的胡荣华,面目很平静,平静中透出一丝笑容。我曾多次看过胡荣华的对弈,对这种表情习惯了。然而,王嘉良知底,这正是胡荣华的一绝,“内紧外松”。胡荣华久久地望着棋盘,手刚要拿棋子,又收了回来,往复几次。后来,他索性不走棋了,到外面走一走。王嘉良虽然加了他的小心,但还是觉得万无一失。他习惯地站起来,看邻近的棋手对弈。不多一会儿,胡荣华走过来,直奔国际象棋赛场,王嘉良喊他一声,他才“恍然大悟”:走错门了。进屋坐定,胡荣华“啪”地跳马,把马送到王嘉良的嘴中。王嘉良暗笑:胡荣华不仅走错门,又走错了子,顺手把送到手的马吃掉。岂知,这一下捅了马蜂窝,绞枰立时烽烟四起。王嘉良回头一看,九宫告急,这才知道上当,可为时已晚。本来他还有许多时间去思考,可偏偏盲动,把到了手的冠军丢了。痛哉!这种痛苦他的确有些吃够了。
有一次,辽宁猛将孟立国来哈尔滨同王嘉良修改《斗炮战》一书,曾约李德林和我在一起小饮。酒酣耳热之时,孟立国坐而论道。他说王嘉良有冠军之才,而无冠军之风。坐不住板凳,是他功亏一篑、临门一脚差之所在。对这番品评,嘉良表面争辩几句,可心里倒也认账。其实,王嘉良早就想改掉这个急脾气。经人指点,他耐着性子学钓鱼。然而,鱼儿久不上钩,他又有些不耐烦了,站起来在江边踱起步来,有时鱼儿恰恰在此刻上钩,他又悔之晚矣!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论棋艺水平,王嘉良独树一帜,被称为北派的代表,有“东北虎”的美称。香港作家梁羽生在评论王嘉良的棋艺时曾说:“王嘉良搏杀的勇猛,环顾棋坛,迄今尚无人能出其右,他的对局往往能演出惊险绝伦的局面,令人叹为观止。站在棋迷立场,看他的对局是最‘过瘾’的。”如今,在王嘉良的影响下,相继出现了任德纯、孟立国、刘殿中、傅光明、臧如意、赵国荣等一批北派高手。在国内首次南北高手对抗赛中,北派以王嘉良为首,南派以胡荣华领衔,双方各八员战将,杀得难解难分,大饱了棋迷们的眼福,成为我国象棋史上的一桩盛事。
王嘉良到了花甲之年,他仍然驰骋在纹枰。他频繁参加国际、国内大赛,每次回来我都要去探望他。他总是把他出征的一盘盘对局摆给我看。我记不得摆了多少盘,但总也有百十盘。他的记忆力是惊人的,他从不看棋谱,就能把他的对局重新摆出来,而且很少有错处。即或是50年代同杨官璘、侯玉山、谢小然、张德魁、何顺安、赵文宣、窦国柱的对局,他也历历在目,赢在哪,输在哪,总能说个明白。
一次,他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三楚杯”比赛,一回来就高兴地给我摆了与杨官璘的对局。当时,王嘉良的左马在屏风位置,左炮在土角上。杨官璘右士相已支起,右车原地未动,而左车已占到王嘉良的中兵位置。此时王行棋,他问我怎么走?没等你回答,他把士角炮前进七格,伸到对方老将贴脸的位置。我—怔,这不送死吗?王笑着说,当时,外面挂了一副大棋,这一步走后,不少人站起来说挂棋的人把棋挂错了。然而,真正明白的还是杨官璘。立时,他双眉紧锁,如果吃掉王的炮,中车要丢。如果躲车,王的炮越过老将轰得一士,下步就有两车闹士的棋。杨叫苦不迭,只得忍痛丢车,残局败北。这盘棋轰动赛场,有的人说王嘉良一炮千钧轰九宫,如石破天惊。至今。这盘棋还被棋坛传为佳话。
佳话连篇。1980年,王嘉良代表中国象棋队参加了第一届亚洲杯中国象棋赛,并作为主力队员为我国夺魁出了大力。也是这一年,在四川乐山的全国个人赛上,他出师不利,连丢三城。人们一时觉得“东北虎老矣”!岂知,虎老雄风在,他一连攻下5阵,获得了第5名。翌年的全国比赛中,他又获得第4名。
王嘉良是位多有著述的人。他和李德林合作先后写下了《象棋前锋》、《象棋中锋》、《象棋后卫》、《象棋锋》、《桔中胆》等专著,与孟立国合作写下了《斗炮战》,与李中健合作写下了《中国象棋简明教程》、《中国象棋中级教程》等专著。从1979年起,他利用比赛暇余时间,与李德林合作办起了《北方棋艺》,并担任了主编。这本刊物一直办到现在,改名为《棋艺》,深受海内外广大棋艺爱好者的欢迎。为了发展棋艺事业,王嘉良四处奔波,终于在省城哈尔滨建起了一座古香古色的黑龙江棋院。如今,这家棋院已成为黑龙江省棋类活动的中心,并经常有国内外名手在这里对弈。其中,中日围棋擂台赛第三届比赛的两场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
|